今天,《中國教育報》聚焦交大硬核科研力量!

上海交通大學 發佈 2022-10-12T16:51:39.362463+00:00

今天,《中國教育報》《關於加強高校有組織科研 推動高水平自立自強的若干意見》指出,高校應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深入推進「雙一流」建設,加快目標導向的基礎研究及國家戰略急需的關鍵核心技術重大突破。

今天,《中國教育報》

聚焦上海交大硬核力量

「推進高校有組織科研 建設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推進高校有組織科研

建設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作為重要的戰略科技力量,在國家科技創新征程中責無旁貸、使命光榮。當前,為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要發揮基礎研究深厚、學科交叉融合的優勢,成為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軍;要堅持價值引領,聚焦重大需求和科技問題,系統謀劃建設創新平台、布局基礎原始創新、組織關鍵技術攻關,加快創新成果轉化,系統推進有組織的科研體制機制探索。

堅持需求導向

以平台化布局開展協同攻關

《關於加強高校有組織科研 推動高水平自立自強的若干意見》指出,高校應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深入推進「雙一流」建設,加快目標導向的基礎研究及國家戰略急需的關鍵核心技術重大突破。在國家「雙一流」建設由「統籌推進」邁入「深入推進」的新階段,高校應充分發揮創新資源聚集、基礎研究深厚、交叉平台廣布的優勢,開展「自由探索」和「任務導向」的重大基礎研究與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實現自主創新能力的躍升和有組織科研的組織形式創新。

以上海交通大學為例,學校積極發揮學科優勢,全面對接國家戰略需求。在海洋強國戰略建設方面,學校「十四五」規劃全力推進「大海洋」專項行動計劃,全鏈條系統性協同推進海洋科研創新基地建設,推進創新任務導向的多學科交叉研究和人才培養,推動產學研融合和軍民融合發展,全面深化探索有組織科研發展模式。

「大海洋」行動旨在打造從科學到工程、從產品到產業全鏈條的「大海洋學科群」,推動以「大海洋」為主題、多學科交叉的國家級綜合研究平台建設。

目前,學校已聯合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合作建設海洋學院,與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共建極地生態保護研究所,與中國船舶集團聯合建立海洋裝備前瞻技術研究院,建成「深海重載作業裝備」集成攻關大平台,並全力推進上海長興島海洋裝備研究基地和「深遠海全天候駐留浮式研究設施」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落地。學校與山東省共建海洋智能裝備演進中心、與三亞市共建崖州灣深海科技研究院,推進深海試驗場(基地)的建設:設立「深藍計劃」創新基金,支持團隊開展海洋科技前瞻研究、「卡脖子」攻關和海洋裝備、科學儀器開發。船舶海洋與建築工程學院譚家華教授團隊主持的「海上大型絞吸疏浚裝備的自主研發與產業化項目」(挖泥船),形成完整自主產業鏈,實現從「整裝備進口」到「出口管制」歷史性跨越,在我國南海島礁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019年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未來,「大海洋」專項行動計劃還將協同國內外頂尖人才團隊和資源,共同推進海洋科學生態基礎研究、深海礦產資源開發、海洋工程裝備等重大科技創新任務的攻關和組織實施。

高校的創新平台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了開展高水平科研、培養高層次人才、聯動政產學研用等重要使命。高校應當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加快布局前瞻性基礎研究,努力建設有世界影響力的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要堅持重大科學問題導向的基礎研究,通過平台模式將有組織的基礎研究和自由探索進行融合。

上海交大在上海市、科技部、教育部的共同指導和支持下,大力建設李政道研究所,在粒子與核物理、天文與天體物理、量子基礎科學等若干重要和基礎領域開展前瞻布局。同時,學校全面對接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積極布局人工智慧、未來材料、合成生物、變革性分子等科技前沿方向。此外,學校還專門設立了基礎前沿特區辦公室開展服務協調和支持,逐漸形成了不斷匯聚全球頂尖學者、持續產出高水平原創成果的基礎科學研究肥沃土壤與成果高地。

全面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打造科技成果轉化「小崗村」

高校是創新的策源地,也是科技成果的重要產出地。科技成果轉化是將高校的智力資源轉化為生產力的重要環節。高校要組織和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建設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要堅持「小切口、大突破」,破除制約科技創新活力的障礙,因地制宜制定符合本校實際的科技成果轉化方案。

2020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考察上海交大期間,對學校科技成果轉化發展提出要求。同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發文要求上海交大通過兩年試點,形成成熟定型、可複製推廣的成果轉化路徑和模式。學校成立了主要領導牽頭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領導小組,制定出台了《上海交大新時期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實施意見》,為學校科技成果轉化提出了更明確、規範的路徑;建立了技術轉移服務人員隊伍以及技術轉移科研人員職稱評價體系,首批110名技術轉移專項研究生已經入校學習;建立了科研人員創業企業科技成果轉化活動審核和管理體系,鼓勵師生員工從事科技成果轉化活動,加快推進科研人員過往利用職務成果創業企業的合規化。系統化的改革舉措逐步消除了成果轉化的諸多「細繩子」,收到了明顯成效。2021年,學校直接科技成果轉化合同數達到148項、合同金額9.94億元,比改革前增長近3倍。環交大周邊的「大零號灣」南部上海科創策源區域,核心區現有企業600多家,其中交大師生校友創業、技術合作等企業約550家,融資過千萬元的有42家、過億元的有28家、過10億元的有3家。10多家學校科技成果轉化科創企業積極籌備IPO,教師創業企業快速成長,當期市場估值近200億元。

構建健康良好科研生態體系

全面釋放人才創新活力

科研生態體系是高校開展科研工作的環境與土壤。良好的體系能夠營造良性競爭的氛圍,幫助科研人員施展智慧才華,充分釋放創新要素活力,直接影響創新研究的效能效果。高校應當構建健康良好的科研生態體系,強化價值引領,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健全科學分類評價體系,鼓勵科技工作者勇攀高峰。

人才是發展的核心競爭力。高校要引育並舉,建設頂尖科學家隊伍及高水平科研團隊。強化戰略科技人才的前瞻性布局,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學校規劃重點方向,突出「高精尖缺」導向,有針對性地引進戰略科學家和重點領域急需人才。

近年來,上海交大制定了《關於深入推進人才強校主戰略的實施意見》,聚焦引領技術進步方向和前瞻布局、帶動關鍵領域創新能力提升的「關鍵少數」,積極營造有利於戰略科學家快速、自由成長和有效發揮作用的體制機制環境,把構建世界一流的科研人才團隊納入科技創新整體規劃的統籌範疇。

根據「大科學」規律的人才組織模式,學校依託創新平台集中力量攻關重大科學問題,集結多學科力量,匯聚高水平研究和工程技術隊伍,構建世界一流的前沿人才團隊和成長梯隊;賦予團隊負責人在科研經費、科技人才推薦、技術路線等方面充分的決策權,支持激勵戰略科學家率領團隊攻堅克難;鼓勵交叉合作,積極推進跨學院跨學科雙聘、成果互認、人才聯合培養等改革舉措,極大提升了協同創新效能,推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更大突破。

今年9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會見C919大型客機項目團隊代表並參觀項目成果展覽時,充分肯定研製任務取得的階段性成就。在C919研發設計過程中,上海交大相關學院和團隊聯合攻關、持續堅守,在總體、結構、製造、材料、航電、人因等方面先後攻克了一批新技術,錘鍊了一批人才隊伍,帶動了一批產業發展,形成了支撐國產大飛機發展的交叉創新、合力攻關的大平台。

全面實行科學的分類評價體系,優化學術評價環境。學校結合戰略規劃、目標管理、政策調整、資源分配等,針對不同研究類型和學科特點(如理、工、生命),改變統一「一刀切」量化的評價尺度,建立更加靈活的多把「尺子」。以評估取代考核,重在對創新能力和發展的評估與引導,包括:引導關注投入時更關注產出,關注成果數量時更關注成果質量;引導更加關注和對接國家戰略需求,承接重大項目;引導與國家大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關係,服務國民經濟主戰場;引導通過長期積累,形成高水平、標誌性、有影響力的成果,遴選部分從事原創性研究或重大攻關的教師少考核甚至免考核;引導院系探索和建立協同創新的機制與有效措施,科學評估交叉合作成果,尊重和認可團隊所有參與者、合作者的實際貢獻。在現有研究員專業技術職務體系的基礎上,設置科研系列榮譽崗位,為作出突出貢獻的科研人員設計晉升台階並提供保障激勵,激發科研人員的榮譽感和責任感。2019年,學校設立「首席研究員」崗位,並納入長聘體系。目前,該崗位已進行兩次評聘,有8位首席研究員入選。

全方位提升青年學者資源支持和人文關懷,增強獲得感、歸屬感。近年來,學校通過設立青年教師科研啟動基金和「交大2030」計劃C類項目,全面支持青年教師開展原創性探索型的研究。出台《關於落實賦予科研管理更大自主權有關工作的通知》,基於信任尊重,遵循科研規律,落實管理自主權;基於服務提升,簡化審批程序與報銷手續,增強獲得感。積極推進區校共建「環交大閔行基礎教育生態區」,設立上海交通大學基礎教育發展基金,加強基礎教育。同時,學校全面開展人才醫療服務保障體系建設,確立了高校首創的社會保險與商業保險相結合的醫療服務計劃,讓人才享受更加便捷、充分的醫療保障。

面向未來,高校應當積極探索有組織科研體制機制改革,堅持把發展科技第一生產力、培養人才第一資源、增強創新第一動力有效結合,全力提升高校科技創新能力和現代化治理水平,積極服務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服務國家科技自立自強、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征程中貢獻高校的力量。

作者 | 林忠欽

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教育報》2022年10月10日第5版

責任編輯:金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