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死在馬忠手裡,劉備為何處死兒子劉封?諸葛亮一句話道出真相

千里煙伯 發佈 2022-10-12T21:29:44.564358+00:00

關羽在荊州的失敗是對劉備集團的巨大打擊,在關羽敗走麥城之前,劉備集團進入高速發展階段,借荊州、奪益州、戰漢中、攻襄樊,一時之間劉備似乎從之前的「非酋」,一瞬間進化為一帆風順的「歐皇」,曹操在他的手底下屢次吃癟,而孫權也對他忌憚不已。

關羽在荊州的失敗是對劉備集團的巨大打擊,在關羽敗走麥城之前,劉備集團進入高速發展階段,借荊州、奪益州、戰漢中、攻襄樊,一時之間劉備似乎從之前的「非酋」,一瞬間進化為一帆風順的「歐皇」,曹操在他的手底下屢次吃癟,而孫權也對他忌憚不已。

但關羽的敗亡卻似乎打開了蜀漢失利的潘多拉魔盒,不僅蜀漢在長江中游一帶的根據地盡喪,導致劉備集團失去北進和東擴的跳板,而且這之後張飛、劉備等人也先後去世,似乎冥冥之中真應了三兄弟桃園結義的那句誓言「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這場軍事失利也在蜀漢政權內部引發軒然大波,政治地震在所難免,譬如投敵的糜芳的兄長糜竺就因此抑鬱而終,甚至劉備的兒子劉封也未能倖免。

關羽之死

受演義小說的影響,如今很多人將關羽在荊州的失敗歸結為「大意」二字,其實這種說法是有失偏頗的。首先,出征襄樊是蜀漢集團沿著既定戰略思路所實施的軍事行動,符合諸葛亮「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的戰略構想,並非關羽的一意孤行。

畢竟關羽跟劉備關係再好,終究也是臣子,如此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如果沒有得到大哥劉備的首肯,怎麼可能大張旗鼓地進行,而關羽不過恰逢其會成為統兵的上將,從這個角度而言將失荊州的決策失誤完全甩鍋到關羽身上無疑是不公平的。

其次,關羽對荊州大後方早有詳細安排,無論傅士仁、糜芳還是樊友、詹晏等人都是關羽留在荊州後方的保障和後手,實際上只要傅士仁和糜芳等人能夠順利堅守一段時間,東吳都未必能順利奪取荊州,而關羽也不至於會有如此悽慘結局。

所以將失荊州的原因一股腦歸結為「大意」二字上顯然有失公允,當然了關羽也並非沒有責任,他「驕於士大夫」的性格缺陷,直接導致了自己的一系列安排付諸流水,傅士仁和糜芳的不戰而降直接打了關羽一個措手不及,他能看透戰場上的瞬息萬變,卻瞧不透人心的波譎雲詭。

孫權、呂蒙等人先是唱了一出空城計,假裝將呂蒙調離陸口前線,以此麻痹關羽,暗地裡卻趁著襄樊大戰正酣之際突襲戰略要地江陵和公安,恩威並施之下迫降傅士仁和糜芳,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瓦解了關羽在後方的布置,等到在襄樊戰場上春風得意的關羽收到消息回援之時,什麼都已經晚了。

關羽由此陷入進退維谷之境,進不得也退不得,最終關羽也只能在敗走麥城的途中悲情的收場。

被東吳將領馬忠截殺。而關羽的離世也給了與他「恩猶父子」的劉備沉痛一擊,出於對荊州的戰略需要以及對東吳背刺、關羽身死的憤怒之情,不久之後夷陵之戰就再度爆發,可惜劉備無法力挽狂瀾,反而因為再度戰敗而悲憤而終。

劉備終身將曹操視為大敵,沒想到兄弟三人最後沒栽在曹操手中,反而都在與自己是盟友關係的孫權手裡折戟沉沙,這樣的事情也是令人唏噓感嘆。

當關羽在荊州孤軍奮戰之時,蜀漢集團的主力剛剛結束與曹操在漢中的會戰,還遠在巴蜀修整,由於四川盆地的高度封閉性,對關羽的救援鞭長莫及,但此時蜀漢還有一支軍隊能夠給予關羽必要的幫助,那就是駐紮在上庸一帶的劉封、孟達軍團。

在關羽征伐襄樊不久之前,劉備就派遣養子劉封、宜都太守分別從漢中、荊州兩個方向進軍上庸,從蜀漢集團攻伐上庸的路線上,就可以看出上庸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既然能從漢中、荊州出發占領上庸,那麼如果反其道行之,占據上庸的勢力西可經略漢中,南可威脅荊州、東可制衡襄樊。

所以讓當時占據上庸的劉封、孟達集團救援關羽,這個計劃是具備可行性的,起碼可以接應一下關羽,事實上關羽在襄樊大戰正酣之際,就連續多次敦促劉、孟二人發兵相助。

然而當時劉封、孟達二人以在上庸根基未穩為由多次推脫,遲遲不肯出兵相助。

至於這個理由是確有其事還是故意推諉,僅憑現存的史料我們很難確定,但二人的確造成了坐視關羽敗亡的客觀事實。

而在關羽離世之後,這二人也因為「不救羽」,讓劉備「恨之」,孟達這個二五仔是個見風使舵的好手,見勢不妙又加上不滿當時劉封的欺凌,帶著人馬家當投靠了曹魏。

有了孟達做「帶路黨」,夏侯尚、徐晃等人順利奪取上庸一帶,而孟達還曾寫信勸降劉封,劉封對劉備倒真是一心一意,拒絕了孟達的勸降。

不過回到了成都劉封,背負著坐視同僚失利、戰敗失地等罪名,可謂狼狽至極,也不出意外地遭遇了劉備的清算,被賜死。

劉封之死

其實劉封的被殺並非完全由於對關羽的見死不救,想想也是,劉備雖不滿劉封的坐視不理,但說到底劉封不是關羽身死的第一責任人,頂多算見死不救。

殺死關羽的是馬忠、做出錯誤決策的是蜀漢高層、直接處置失誤的是關羽,劉封又是劉備的養子,怎麼看起來似乎都罪不至死。

但問題壞就壞在劉封是劉備養子這個身份上,劉封本來跟劉備八竿子打不著,他本來是荊州寇家子,跟劉備一點血緣關係都沒有,不過劉備歲數大了卻還沒有兒子,所以就將劉封收為養子,打算讓他繼承自己的家業。

但誰知道劉備四十多歲還能老樹開花,有了親生兒子劉禪,這樣一來劉封的身份地位就尷尬了,有了親生兒子,劉備自然不想讓養子繼承家業,但偏偏劉封身上還有個養子的名分,對劉禪具有一定的威脅性,如果劉封是個扶不起來的還好,偏偏劉封「有武力,氣力過人」,這樣一來自然引得劉備等人不放心。

這點連孟達都看出來了,在他寫給劉封的勸降信中,他就指出劉封「親非骨血而據勢權,義非君臣而處上位」,認為「亂禍之興作,未曾不由廢立之間也」,孟達並非蜀漢中樞重臣,然而卻將事情看得如此明白,劉備對劉封的猜忌由此可見一斑。

或許劉備在如何處理劉封的問題上曾經猶豫不定,而諸葛亮卻「慮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主動勸劉備消除這個隱患,有了這位智囊的支持,劉備最終下定決心為劉禪搬掉這塊兒潛在的絆腳石。

結語

據說在處死劉封后,劉備痛哭流涕,真情耶?虛偽耶?其實都不重要,或許那麼多年的相處,劉備對自己這個名義上的兒子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感情。

不過對於一個合格的君王而言,感性和理性從來都是越涇渭分明越好,對劉封僅存的感情在劉備對蜀漢未來的布局面前終究潰不成軍。

參考文獻:

《三國志》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