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谷奇謀」靠譜嗎?明朝大將拿5萬條人命驗證,此乃巨坑

馬首瞻 發佈 2022-10-14T03:13:21.883803+00:00

相信子午谷奇謀的人認為,奇謀之所以稱之為奇謀,關鍵是它一定要出其不意,實施者要敢於突破常理,並承擔兵敗身亡的風險。

到現在為止,歷史上爭議最大的戰爭謀略莫過於「子午谷奇謀」。

人們之所以對「子午谷奇謀」感興趣,並不是它到底有多厲害,而是它「胎死腹中」沒有得到驗證。圍繞子午谷奇謀有沒有勝算,支持與反對的聲音從民間辯論到學術界。

相信子午谷奇謀的人認為,奇謀之所以稱之為奇謀,關鍵是它一定要出其不意,實施者要敢於突破常理,並承擔兵敗身亡的風險。

而懷疑子午谷奇謀的人則認為,風險與收穫往往是對等的,行軍打仗的前提是要確保一個「穩」字。貪功冒進,稍有閃失,追悔莫及。

很多人以為「子午谷奇謀」是一條沒有被付諸實踐的計謀,實則並非如此。歷史上曾有一位名將嘗試過「子午谷奇謀」,結果以慘敗收場。

曹真的逆向「子午谷奇謀」

史書記載,子午谷奇謀是魏延提出的,結果被諸葛丞相一票否決。實際上,最早使用子午谷奇謀的人是北方曹魏的大將曹真。

蜀漢第一次北伐後,曹魏準備對蜀漢展開報復性進攻。此時的曹魏紅人是曹真,他把部隊一分為二,司馬懿作偏師走漢水,他自己親自率領主力走子午谷,張郃和郭淮作副將分別從褒斜、祁山護翼,準備從長安直奔漢中。

曹真此次伐蜀的布局簡直是魏延逆向翻版。曹真帶著主力計劃對蜀國開啟閃電戰,抄捷徑直接兵臨漢中,一舉拿下蜀國。結果,大軍行走在子午谷時,遭遇暴雨天氣,而且接連下了好多天,大軍慢悠悠地在泥沼里走了兩個月,才走出子午谷道。

而走遠路的司馬懿老早地來到漢中城下,左等右等始終不見大將軍主力部隊身影,只好強行與蜀漢決戰,結果因為偏師力量不足被諸葛亮擊退。

等曹真主力部隊走出子午谷後,聽說司馬懿偏師兵敗的消息,立刻軍心渙散再無士氣,只能灰溜溜地跟司馬懿合兵一處,沿著漢水北上無功而返回到魏國。

從曹真的經歷來看,子午谷奇謀受制於天氣因素影響很大,本身是一條「羊腸小道」,一旦遇上暴雨、大霧等惡劣天氣,大軍很有可能陷入進退維谷的境地。再加上,雙方都知道子午谷道的存在,必然會在當中設置哨兵和埋伏。

所以,魏延所謂「十日能夠走完子午谷道」只是理想狀態下,真正實踐起來絕非易事,曹真的主力在排除伏兵埋伏因素後,僅僅因為天氣的緣故,兩個月才走出子午谷。假如魏延率領五千精銳輕裝前進的話,勝算能有多少,實在難以推測。

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裡有過比較詳實的推算,蜀國給魏延的精銳部隊所配備的糧草供應是十八天,按照魏延所說單趟子午谷耗時十天的話,如果順利拿下城池還好說,萬一進展不順利,這股精銳就是有去無回,因為魏延在走出子午谷那一刻,所剩的糧草已經不足以應對撤退返回的時間天數。

也就是說,萬一蜀漢也遭遇曹真的情況。兩路部隊沒有按照約定的時間抵達,以蜀漢的勢力能夠拿下長安的概率更是微乎其微,大概率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

高迎祥版「子午谷奇謀」

魏延因子午谷奇謀沒有得以實踐而蒙上一層悲情英雄的氣息,但在一千四百年後的明朝末年,有位叫高迎祥的農民義軍頭領幫助魏延驗證了「子午谷奇謀」。

明朝末年,天下大亂。各地義軍紛紛崛起,一位外號叫「闖王」的義軍頭領高迎祥脫穎而出。李自成正是高迎祥的小迷弟,同時也繼承了高迎祥「闖王」的衣缽。

高迎祥與張獻忠是「戰友」,雙方在漢中謀劃攻克長安。高迎祥想了半天,計劃借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率領五萬精銳從漢中出發,走子午谷道,直奔長安。

高迎祥也絕非泛泛之輩,他在魏延的基礎上,重新規劃出一條新的子午谷行軍路線。即沿著子午河黑水峪蒲河道,走周至縣。

結果走到三河關時,大軍遭遇前所未有的阻力,三河關是一座由石頭砌成的城牆,固若金湯、易守難攻。高迎祥率領五萬精銳苦戰四天才得以突圍。

遠在長安的名將孫傳庭獲知高迎祥走子午谷道的消息,立刻開始布局應戰。

先點一員大將鎮守西邊虎豹河谷口和東邊澇峪河谷口,把主力往後撤60里屯兵在黑水峪出口兩側的山上,再派一員副將領3000精銳繞道高迎祥的身後,切斷他的退路。

一切準備就緒,就等高迎祥自投羅網。

悲催的是高迎祥突破三河關後,也遇上曹真當年遭遇的暴雨天氣,闖王軍在人累馬乏的極端狀態下,終於走出子午谷,結果等待他們的是孫傳庭的「請君入甕」。

最終,第一代「闖王」高迎祥落得被活捉處死的結局。

世人聽到「奇謀」往往叫人興奮不已。

奇謀雖有扭轉乾坤、起死回生的功效,但也因為「奇」,註定了成功的概率極低。越是「奇謀」,受人為控制的因素越少,因為它本身是一場豪賭,把成敗勝負的決定權交給了運氣。

從這一點來看,諸葛亮作為一個政治家,表現出謹小慎微的性格也可以理解,他必須從全局出發,為蜀漢的整體未來負責,故而拒絕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而魏延是戰術名將,他的思考維度是想成就自己戰爭藝術。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