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前河北一直不服唐朝統治:一直流傳「劉氏當為王」的謠言

蘭臺 發佈 2024-04-27T06:13:37.486516+00:00

唐太宗李世民畫像大家好,我是蘭台。今天蘭台要和大家聊一個有趣的話題:為什麼唐太宗李世民不願意在河北部署軍隊,寧願坐看唐王朝東北部邊境之外的契丹與後突厥頻繁進入河北地區劫掠?


大家好,我是蘭台。


今天蘭台要和大家聊一個有趣的話題:為什麼唐太宗李世民不願意在河北部署軍隊,寧願坐看唐王朝東北部邊境之外的契丹與後突厥頻繁進入河北地區劫掠?


其實原因很簡單:唐王朝一直對河北心存芥蒂,擔心河北人會反抗唐王朝,因此,唐王朝一直在削弱河北的武裝力量,甚至寧願讓河北「非軍事化」,哪怕讓唐王朝東北部邊境之外的契丹與後突厥頻繁進入河北腹地燒殺劫掠,也絕不願意武裝河北。


01、


要搞清楚唐王朝是不是真的對河北有所擔心,可以從一則史料里看出來:


關內置府二百六十一,精兵士二十六萬,舉關中之眾以臨四方。又置折衝府二百八十,通給舊府六百三十三。河東道府額亞於關中。河北之地,人多壯勇,故不置府。——《玉海》卷一三八《兵制》引蘇冕《會要》


上面這段文言文主要說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在貞觀十年在全國各地增設折衝府,而由於顧忌河北人的「壯勇」,所以故意不在河北增加新的折衝府。


那麼,這段史料準確嗎?



應該說是準確的,因為有其他史料作為印證。


初置,以成丁而入,六十齣役,其家不免徵徭。通計舊府六百三十三,河東道府額亞於關中。河北之地,人逐漸逃散,年月漸久,逃死者不補,三輔漸寡弱,宿衛之數不給。——《唐會要》卷72·府兵


這段文言文主要講的是唐王朝建立後,雖然沒有削減河北地區的折衝府數量,但是卻有意的坐看河北地區各折衝府下轄的府兵逃亡,並且對河北各地折衝府採取了「逃死者不補(充)」的策略,讓河北各地折衝府不廢而廢。


為什麼唐王朝要刻意讓整個河北地區的折衝府廢掉呢?


這就要先搞清楚隋唐時期的折衝府究竟是幹什麼用的。



02、


眾所周知,隋唐都實行西魏所發明的府兵制。


所謂的府兵制,其實也是一種「兵農合一」的世兵制度,被選為府兵的老百姓從此可以不再承擔國家的各種稅賦和徭役,但是卻需要時常訓練,自備裝備,當國家發生戰爭時,這些自備武器的府兵就要根據國家的抽調,趕赴前線作戰。


而折衝府就是負責平時訓練某一個地區所有府兵的機構,在戰爭時期,折衝府的軍官會成為該地區被抽調府兵的軍官,與該地區的府兵一同出征。


清華大學歷史系主任張國剛教授就明確表示,折衝府存在的目的主要是為府兵提供軍事訓練以及培訓對外征戰所需的基層軍官。


宋朝的歐陽修就說過,府兵制真正的目的是為唐王朝「儲將」。


明白了這一點,相信朋友們就明白了為什麼唐王朝寧願坐看河北的府兵制度敗壞了。


因為折衝府存在的目的就是訓練府兵以及培訓基層軍官,而在唐王朝統治者看來,像河北這樣的地區,不應該存在一定規模經過軍事訓練的府兵和受過培訓的基層軍官。



因為唐王朝統治者會覺得這些受過軍事訓練的河北府兵以及河北籍的基層軍官都是潛在的反叛者。


關於唐王朝統治者這點小心思,歷代歷史學家都看的非常清楚,比如唐史大家陳寅恪先生就說過正是因為李世民畏懼河北民眾的「武勇」,所以才故意不在河北增設新的折衝府:


蓋河北之人以豪強著稱,實為關隴集團之李唐皇室所最忌憚。故太宗雖增置兵府,而不於河北之地設置折衝府者,即因於此。——《論唐代的蕃將與府兵》,陳寅恪


那麼,河北人又是怎麼看待唐王朝的呢?



03、


事實上河北人是相當看不上唐王朝的。


在隋末,除了「李氏將興」的政治預言之外,其實還有一個政治預言,叫做「劉氏為主吉」。


而以竇建德為首的河北豪強多相信「劉氏為主吉」這一則政治預言。


這也是為什麼竇建德被李淵所殺之後,竇建德殘存的舊部最初想擁戴竇建德部將劉雅為帥的原因:


會高祖征建德故將范願、董康買、曹湛、高雅賢等將赴長安,願等相與謀曰:「王世充以洛陽降,其下驍將楊公卿、單雄信之徒皆被夷滅,我輩若至長安,必無保全之理……唐家今得夏王,即加殺害,我輩殘命,若不起兵報讎,實亦恥見天下人物。」於是相率復謀反叛。卜以劉氏為主吉,共往漳南,見建德故將劉雅告之,且請。雅曰:「天下已平,樂在丘園為農夫耳。起兵之事,非所願也。」眾怒,殺雅而去。范願曰:「漢東公劉黑闥果敢多奇略,寬仁容眾,恩結於士卒。吾久常聞劉氏當有王者,今舉大事,欲收夏王之眾,非其人莫可。」遂往詣黑闥,以告其意。黑闥大悅,殺牛會眾,舉兵得百餘人,襲破漳南縣。——《舊唐書·劉黑闥傳》


從竇建德殘部怒殺劉雅又推舉劉黑闥為帥這一系列舉措來看,與其說河北豪傑相信「劉氏為主吉」的預言,不如說他們以「劉氏為主吉」的預言作為團結普通河北人共同反抗李唐的精神紐帶。


事實上竇建德雖然被李世民所擒獲,但是竇建德集團的核心骨幹最後都沒有選擇歸順大唐,要麼追隨劉黑闥與李唐死磕,要麼選擇和竇建德一同赴死,要麼寧願投奔突厥也不做唐人。


甚至由於河北人長期對李唐王朝抱有惡意,使得在河北地區廣為流傳的「劉氏為主吉」的這一則預言甚至到了唐肅宗時期依然還在流傳:


御史中丞李銑、宋州刺史劉展,皆領淮西節度副使。銑貪暴不法,展剛強自用,故為其上者多惡之。節度使王仲升先奏銑罪而誅之。時有謠言曰:「手執金刀起東方。」仲升使監軍使、內左常侍邢延恩入奏:「展倔強不受命,姓名應謠讖(謂金刀之謠應劉姓也),請除之。」——《舊唐書》


一直到河北地區在安史之亂後徹底半割據於長安天子直轄之外,「劉氏為主吉」的政治預言才徹底失去了「市場」。



03、


那麼,李世民所採取的河北「非軍事」,成果如何呢?


只能說非常顯著。


當武則天時期契丹人李盡忠、孫萬榮以及突厥入寇河北的時候,河北地區幾乎沒有任何軍事力量可以稍微抵抗。


這在後來朝廷大臣在討論河北地區有許多民眾依附突厥人究竟是不是「唐奸」時有所體現:


庚午,武攸宜自幽州凱旋。武懿宗奏河北百姓從賊者請盡族之,左拾遺王求禮庭折之曰:「此屬素無武備,力不勝賊,苟從之以求生,豈有叛國之心!懿宗擁強兵數十萬,望風退走,賊徒滋蔓,又欲移罪於草野詿誤之人,為臣不忠,請先斬懿宗以謝河北!」懿宗不能對。司刑卿杜景儉亦奏:「此皆脅從之人,請悉原之。」太后從之。——《資治通鑑·唐紀》


這段文言文里當時的左拾遺王求禮就提到了在李盡忠和孫萬榮入寇契丹時,河北是一個「素無武備」的地區。


可見,李世民對河北地區「非軍事化」是很成功的,以至於武則天時期契丹入寇河北,河北竟然成了一個「素無武備」的地區。


不過,李唐對河北「非軍事化」,並不代表河北在經濟上對唐王朝不重要。



事實上,在安史之亂前,唐王朝兩大稅收來源地其中之一就是河北地區,另一個是江淮地區。


唐玄宗天寶十年,李華的《安陽縣令廳壁記》中還記載著「以河北貢篚徵稅,半乎九州。」意思是說,河北地區徵收上來的賦稅,占到了全國的一半。


在《唐六典》中,將當時天下的絹分為八等,一等為宋、亳,二等為鄭、汴、曹、懷。可見,一等二等的絹產地都在河北道,其餘各等也在河南河北兩道。所以,唐代的蠶桑業中心仍在北方地區。


而在狄仁傑看來,在「非軍事化」背景下,河北民眾對李唐的盤剝和壓榨也只能「予取予求」:


近緣軍機,調發傷重,家道悉破,或至逃亡,剔屋賣田,人不為售,內顧生計,四壁皆空。重以官典侵漁,因事而起,取其髓腦,曾無心媿。修築池城,繕造兵甲,州縣役使,十倍軍機。官司不矜,期之必取,枷杖之下,痛切肌膚。事迫情危,不循禮義,愁苦之地,不樂其生。——《舊唐書·狄仁傑傳》


當時狄仁傑作為河北道安撫大使在奏摺中記載了他在河北地區的所見所聞,發現河北地區的唐朝官吏向河北民眾徵發十倍於實際需要的錢財和物資,一旦稍有不順,立刻對河北民眾實行肉刑:


州縣役使,十倍軍機。官司不矜,期之必取,枷杖之下,痛切肌膚。


而河北民眾面對官吏的壓榨,也只能要麼逃亡,要麼賣房賣地:


近緣軍機,調發傷重,家道悉破,或至逃亡,剔屋賣田。


可見,李世民採取的河北「非軍事化」的策略還是很有效的,至少有效的減少了唐王朝汲取河北社會資源的難度。


等到了安史之亂後,河北地區形成半割據態勢,當時歸順長安的魏博節度使田布率領魏博軍圍攻不服從長安的成德鎮,而當長安給不起軍餉,田布用魏博鎮六州的賦稅支付軍餉時,土生土長的魏博人不幹了,表示決不能用魏博的賦稅幫長安天子打仗:


時中人(太監)屢趣戰,而度支饋餉不繼,布輒以六州租賦給軍。引兵三萬進屯南宮, 破賊二壘……軍中謗曰:「它日用兵團, 粒米盡仰朝廷。今六州刮肉與鎮、冀角死生,雖尚書瘠己肥國,魏人何罪?」


END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