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投降後,在中國東北留下十萬日本女性,她們的命運如何?

雲史長安戰未央 發佈 2022-10-16T09:38:28.726041+00:00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擊右上方的「關注」。感謝您的支持和鼓勵,希望能給您帶來舒適的閱讀體驗。1945年9月2日上午9時,日本東京灣密蘇里號戰列艦主甲板。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擊右上方的「關注」。感謝您的支持和鼓勵,希望能給您帶來舒適的閱讀體驗。


1945年9月2日上午9時,日本東京灣密蘇里號戰列艦主甲板。

在各國代表的以及軍艦海兵們的注視下,日本外相重光葵與陸軍參謀長梅津美治郎表情複雜地走向簽字台,代表日本天皇、政府與陸軍一字一頓地寫下姓名。

每一條筆畫,都勾勒著日本近代以來的歷史,有高光,有齷齪,字跡背後是無數受日本侵略、壓迫、侮辱的各國人民構成的屍山血海。

為了這一刻,我們付出太多太多,等待太久太久。

戰爭結束,侵華日軍灰溜溜地回到故土,用餘生為他們的業障贖罪。

但就在他們一走了之的同時,在中國東北,卻有十萬日本女性被遺忘在異國他鄉,對如今發生的一切無所適從。

為何中國東北會滯留十萬日本女性?她們又將何去何從?一切還得從日軍侵華之初說起。

縈繞日本千年的大陸情結

縱觀歷史不難發現,中國隔壁這位島國鄰居,從老祖宗開始就沒消停過,每時每刻都在打著大陸領土的主意。

唐朝時期的白江口海戰,明朝時豐臣秀吉的「三國合一」(即日本徵服朝鮮、大明,令三國合一),再到二戰時期「八紘一宇」(意為天下一家),無一不彰顯著日本的野心。

而日本之所以對大陸領土如此狂熱與執著,與日本四島的地理環境息息相關。

日本島恰好處於板塊交界處,被地震帶環繞,海嘯、地震、火山爆發等自然災害對於日本人來說就是家常便飯,在逐漸適應的同時,也催生了其對大陸領土的渴望。

好巧不巧,儘管日本人的侵略性拉滿,但他的鄰居卻是泱泱華夏,光憑日本這一彈丸之地,面對中國簡直是蚍蜉撼樹,被古代中國收拾得明明白白。

直到近代,由於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而日本恰好處於明治維新後的上升期,搶得先機的日本才僥倖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勝過中國,並通過《馬關條約》從中國身上掠奪資源。

從這以後,日本鬼子便徹底不裝了,凡是能夠攫取在華利益的「活動」,他們便沒有不插手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日俄戰爭、「二十一條」的簽訂,日本鬼子的狼子野心在昭昭烈日下顯露無遺。

1931年9月18日,盤踞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以南滿鐵路被炸毀為藉口,向東三省發動襲擊。

這是日本軍國主義正式崛起的起點,也是中國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

由於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東三省不到半年內淪陷。

隨後,日本在東北建立偽滿洲政府,開始了長達十四年的東北日據時期。

三千多萬東北同胞背負著亡國奴的身份,在家鄉過著四等公民的生活。

占據東北僅僅是日本侵華計劃的一部分,其侵略計劃才剛剛展露冰山一角。

中國東北在地理位置上與日本離得最近,自然是日本侵略的首要目標。

從《馬關條約》中割讓遼東半島便可看出,日本渴望在東北得到一塊立足之地。

而在1904年爆發的日俄戰爭中,為了搶奪在華利益,歐洲最大陸軍國沙俄與亞洲新興資本主義國家大打出手,雙方總計派出200萬軍隊在東北交戰。

當兩國士兵在前線浴血奮戰,兩國人民在後方吶喊助威時,卻極少有人注意到,這場戰爭發生在中國領土。

作為一個詩書傳世的泱泱大國,一個自強不息的民族,如今卻坐視他國踐踏自家領土主權卻無能為力,令人痛心不已。

日俄戰爭以日本的獲勝結束,不過日本也因此付出巨大犧牲。

中國東北的巨大誘惑,因付出慘痛代價而滋生的情感,種種因素使得「中國東北情結」滲透進日本政客的骨髓與血液之中,使得他們愛這片土地愛得深沉,甚至願意將其與日本四島等同,投入大量資源進行建設。

1932年12月8日,掌控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制定了《開發滿蒙方案》,該方案明確提出,要在東北大力發展重工業,使東北成為日軍進一步侵華行動的後勤基地。

1945年蘇聯出兵中國東北後,蘇軍驚人地發現,他們想像中被日本鬼子糟蹋成千里荒蕪的中國東北,居然已經形成完整的工業體系,重工業設施一應俱全。

其規模達到什麼程度呢?在蘇軍把日本絕大多數生產設備搬回西伯利亞後,新中國仍能將東北設為五年計劃的重點建設地,並在短期內使國內工業水平突飛猛進,足見日本人對東北的投入。

皇民化與移民之殤

通過投資東北,實現對東北的經濟控制,僅僅只是計劃的一部分。

畢竟世代生活在東北的中國人民,儘管故土淪陷,但無論是血脈還是精神,他們都是原汁原味的中國人。

只要他們一息尚存,東北的抗日活動便不可能停歇。

既然要將東北徹底化為日本國土,日本鬼子自然是有備而來。

早在1910年日本吞併朝鮮後,為了實現對朝鮮半島的絕對統治,在推行武力鎮壓的同時,還有一套「皇民化」政策同步推進。

所謂「皇民化」,便是通過抹殺朝鮮本土文化、歷史的前提下,將日本文化強行向朝鮮人民輸出,最終達到朝鮮半島文化換血的目的,令朝鮮民族的後代徹底將自己當作日本人,當作天皇的子民,其用心險惡令人毛骨悚然。

而這一政策,隨著日本占據東三省,也蔓延至中國境內,甚至在全面戰爭打響以後,逐漸向中國內地推廣。

首先,將中國教師逐出學校,將有關中國歷史文化的課程一律取締,禁絕中華文化傳承的同時,將日本文化引入課堂,由日本教師統一授課。

例如日本占領北平後,北大、清華等高校都被迫停止授課,師生集體南遷,偌大的一座千年古都,除了西方人創辦的教會學校外,居然找不到一位中國先生,實是民族之殤。

其次,就是逐步取締漢語,查禁漢文書刊雜誌,統一使用日語,並灌輸日本武士道精神以及「忠於天皇」的思想。

如果日軍在戰場上取得勝利,還會組織群眾進行遊行慶祝,並發放食物獎勵遊行行為,軟化普通百姓的態度。

除此之外,還鼓勵本土居民改日本名,將本土信仰改成日本神道教等等。

不得不說,日本人這招實在歹毒,倘若這項政策往後推行四五十年,當老一輩接受正統中國教育的中國人逐漸逝去,新一代年輕人恐怕會全盤皇民化,後果不堪設想。

通過一系列措施完成對東北社會的改造,只是為最後一步作鋪墊——移民,令日本國民在東北繁衍生息。

這既能緩解國內人口壓力,還能將日本的血脈種子在此播撒,可謂是一舉多得。

1936年5月11日,日本關東軍正式提出《滿洲農業移民百萬戶計劃》,計劃用20年時間移民100萬戶,500萬日本人至偽滿洲國。

但實際上,所謂移民開拓,不過是日本法西斯的一廂情願。

移民方案在日本國內發布後,響應者寥寥無幾。哪怕日本政府將東北描述成水草豐美之地,地產資源如何如何豐富,可背井離鄉的代價極少有人能夠接受。

比起遠在異國他鄉的「人間天堂」,他們更願意堅守家鄉的一畝三分地。

見移民方案無法打動國民,日本政府立刻展現出無賴嘴臉,他們以軍國主義式強制措施,輔以鋪天蓋地的欺騙性宣傳,專門針對國內那些貧困農民。

在政府的忽悠下,大量失去土地的貧困農民抱著僥倖心理,坐上日本帝國主義移民的戰車,希冀著從「土地飢餓」中解脫。

除此之外,當權者對青少年也不放過。

他們組建起名為「滿蒙開拓青少年義勇軍」的開拓團,將名額分攤給各個行政區,要求地方政府無論是坑蒙拐騙還是武力徵召,一定要籌齊指定人數。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政府的行為變本加厲,將青年團的年齡要求降低至14-15歲。

將不諳世事的少年人作為薪材,只為燃燒他們侵略的火焰,所作所為令人髮指。

開拓團到達東北,許多人出現水土不服的症狀,而當地的醫療衛生條件較差,許多人因此臥病在床得不到治療,紛紛要求退團。

騷亂、糾紛、鎮壓等等暴力事件在開拓地中層出不窮,所謂移民已成亂局。

君子國的包容

在痛苦與混亂中,日本移民的悲劇已持續數年,他們無時無刻不想念故鄉的生活。

前線的戰況,無論是捷報頻傳還是節節敗退,對他們來說都已經無關緊要。

煎熬著煎熬著,二戰已經接近尾聲,隨著歐洲戰場落下帷幕,法西斯勢力中只剩下日本在負隅頑抗。

而日本天皇居然又提出「一億玉碎」的口號,號召全體國民投入戰爭。

於是,美蘇等國聯手向日本發起進攻,158萬蘇軍進攻盤踞中國東北的關東軍,70萬日軍被一舉殲滅。

中國東北終於結束了長達十四年的日據時期,百姓們得以從壓迫中解脫。

我們解放軍一向是優待俘虜,但蘇軍卻沒有這樣的傳統,對待這幫無惡不作的日本戰犯,蘇軍有仇報仇有怨報怨。

他們抓了60萬日本戰俘帶回西伯利亞,對其進行「勞動改造」,讓他們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下挖煤、伐木、修建鐵路。

據說第一年便有6萬戰俘在改造過程中死去,可謂是罪有應得。

而在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的那一刻,普通移民們也成為日本政府的棄子。

自身難保的日本政府既要面對高額的戰爭賠償,還要處理美軍軍事占領日本四島的相關問題,此時已經忙得焦頭爛額,無暇顧及僑民們的死活。

再說,撤僑又要出錢出力,並為國內帶來一批滿懷怨氣的無業游民,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情,自私的日本政客們根本懶得去解決。

他們只能裝作鴕鳥,把頭埋進沙子裡,把問題丟給中蘇等國去搞定。

最後,在美、蘇、中共、國民黨三國四方的磋商下,決定無視日本政府擺爛的態度,將撤僑進行到底。

從1946年至1948年,藉由遼寧葫蘆島港,將願意歸國的日軍日俘總計105萬人遣送回國。

饒是如此,尚有近50萬日本僑民留在中國不願回國。

他們之中的男性,大多在戰爭中落下終身殘疾,無力再進行長途跋涉。

況且,他們回到日本後,面對的也是一無所有的局面,不如留在中國,通過干一些體力活維持生活。

而女性面臨的局面則要複雜得多,當初蘇軍進駐東北時,曾大規模抓捕日本女子充當軍妓。

這種情況已經屬於過激行為,自然不可提倡,但為了避免被蘇軍逮捕,一些日本女性選擇與當地的中國男子結婚,以逃過滅頂之災。

還有一些女性則與那些傷殘男子一樣,回國之後無依無靠,況且美軍占領的日本比蘇軍好不到哪去,到頭來還是落得個流浪街頭的下場。

所以,她們索性也留在東北。

手無縛雞之力的女子,還不時要受到當地人的冷眼,這使她們不得不尋求靠山,於是她們開始請求東北男人能夠收留她們。

作為傳承千年的君子之國,秉持著寬大為懷的傳統美德,不少東北光棍選擇接納日本女人為妻,與她們組建家庭,為她們提供棲身之所。

至今,不少東北家庭中,都有一位日本姥姥。

在幾十年的文化環境薰陶下,她們說漢語寫漢字,吃著小雞燉蘑菇,與尋常東北老太太一般無二,從此同化在中華血脈中。

據統計,因各種原因留在中國東北的日本女性,大抵上在10萬至11萬之間。

她們的一生普通又不平凡,祖國的殘酷與不作為,令她們在豆蔻年華流離失所。

但幸運的是,她們來到了人情味十足的中國,得以在飄零半生後享受歲月靜好。

毛主席曾說:「中國人民與日本人民是一致的,只有一個敵人,就是日本帝國主義與中國的民族敗類。

在情感與立場上,日本移民與中國人民是一致的,他們同樣是日本軍國主義的受害者和犧牲品,所以對於這些日本移民的遭遇我們應該予以同情,並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進行幫助。

而對待那些鼓吹戰爭,至今仍不悔改的日本軍國主義分子,我們則應枕戈以待,警鐘長鳴!

參考文獻

[1]:《近十年關於日本在中國東北移民研究綜述》 J 沈建剛 新疆大學人文學院 哈爾濱學院學報

[2]:《論日本對中國東北的移民侵略》 J 馬玉良,孔艷波 北華大學東亞歷史與文化研究中心 日本研究

[3]:《如何認識日本帝國主義在東北的"重工業建設"》 J 張衛東,蘇平 安徽師範大學 樂山師範學院學報

[4]:《日本"中國東北情結"的原因簡析》 J 覃敏健 廣西民族學院 理論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