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美景入「畫」來!探尋留於名家筆下的絕色青城!

又見都江堰 發佈 2022-10-22T01:17:15.166390+00:00

又見都江堰ID:youjiandjy雪山裡的公園城市,又見都江堰一切美好......近日,紀錄片《美術里的中國》第二季在央視熱播,帶領觀眾領略文化之美、藝術之美。一直以來,青城山都備受畫家青睞。

又見都江堰ID:youjiandjy

雪山裡的公園城市,又見都江堰一切美好......

近日,紀錄片《美術里的中國》第二季在央視熱播,帶領觀眾領略文化之美、藝術之美。一直以來,青城山都備受畫家青睞。黃賓虹、張大千、徐悲鴻、黃君壁、陸儼少、關山月、何海霞、董壽平等眾多名家都曾在這裡留下佳作。

今天,咱們就一起跟隨名家的腳步,沿著他們的畫筆,於青山綠水、筆墨丹青中,見證大美中國,感受天下至幽青城山的獨特魅力吧!

攝影:折耳兔

張大千

1938年10月,張大千第一次登上青城山。從此,被譽為「當代世界第一大畫家」的著名國畫大師張大千與青城山結下了半個多世紀的緣分,成為中國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話。

張大千與家人們在青城山 圖據奎光書院

張大千先生在青城山期間,正是他年富力強、精力最旺、筆墨最勤、創作最豐、詩多畫也多的階段。博大精深的道文化和清幽空靈的美景都給他帶來了無限創作靈感。

青城萬重山 張大千畫

在前後寓居青城山的四年時間裡,張大千創作出了《雨後丈人峰》《策杖高土》《張天師像》《青城玉鴉》《墨荷》《花蕊夫人像》《麻姑像》《紅葉小鳥》《玉女圖》等上千幅作品,並收下丁明修、龍國屏和胡立三個大風堂門人。

青城紅葉小鳥 張大千畫

而青城山也成為了張大千攀援藝術高峰的一個重要驛站,更是他藝術人生的靈魂所在,一生無法分離。

青城山俯視眾景圖 張大千畫

徐悲鴻

1943年7月,徐悲鴻帶領中國美術學院的全體研究員,克服了沿途許多困難,一起來到青城山寫生。

徐悲鴻與廖靜文攝於青城山(圖片來自網絡)

當時正是酷暑時節,青城山無邊的林木、淙淙的山泉和森嚴的道觀,給了他和弟子們巨大的創作靈感,上清宮更是成了他們寫生作畫的好地方。

《雲中君》《孔子講學》等國畫與《大銀杏樹》《青城道中》等油畫都是徐悲鴻當年在這裡留下的墨寶。

徐悲鴻《天師洞銀杏》

徐悲鴻《天馬圖》

黃賓虹

1933年春天,70歲的黃賓虹隻身一人來到了青城山,這個他悟到變法之「理」——「雨淋牆頭」的地方。

靳尚誼油畫作品《黃賓虹》

當時黃賓虹在青城途中遇雨,路人皆奪路急避,唯黃賓虹繼續前行並挑得一岩石「坐雨觀景」。得歸旅舍,「蒙被酣眠打腹稿」。翌日,他一口氣畫了十餘張《青城煙雨冊》,將青城山煙雨濛濛、青幽濕潤的意境,描繪得淋漓盡致。

黃賓虹 《青城山擲筆峰》

此後,他稱自己的這種山水為「雨淋牆頭」。所謂雨淋牆頭,原指安徽民居上的馬頭牆因為風雨的侵蝕,日積月累,留下了許多漏雨的痕跡,遠看很像白紙上水墨暈染的效果。

《青城山中坐雨圖》,是黃賓虹對「雨淋牆頭」的最好註解。此圖幾乎純然寫生,與黃賓虹的其它水墨恣肆的「雨山圖」相較,著墨並不多。但確乎「雨淋牆頭」,干而潤,潤而見骨;花青融入淡墨寫雨霧水氣,氣息清新似能溢出畫面。

黃賓虹 《青城山中坐雨圖》

陸儼少

陸儼少一生兩游青城山,峭壁巉岩,雲披霧斂,壯觀絕美的景色給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據《陸儼少自敘》所記載,他曾於1939年和1984年到訪青城山,沿途積累素材,收益頗豐。此後更多次以青城山為題材,繪得諸多山水佳作。

陸儼少《青城山圖》

這幅《青城山色》便是其「陸氏山水」風格成熟的力作,有行雲流水的博大意氣,又能超脫於物象之外,似帶觀者回到一種神滿意足的文人畫境界當中。

陸儼少《青城山色》

何海霞

何海霞曾於1946年隨著其師張大千深入蜀地,領略當地山水佳勝的何海霞,對青城山之幽別有會心,創作了很多佳盛幽獨之作。

藝術大家何海霞 圖據成都書法教育網

《青城之秋》就是何海霞山水畫的佳作之一。此畫採用了張大千兼黃賓虹的畫法,粗獷雄放,筆墨華滋,筆法蒼健,布局沉穩,用抒情的筆調描繪出了深秋青城山空靈峰高和寧靜深遠的意境,氣勢雄渾。

畫中青山聳立,直插雲天。樹木蔥鬱,淙淙溪水沿山勢奔流而下。似有「翩翩野鶴飛如舞,冉冉岩花笑不來」的詩意。深深勾起人們對祖國山河的無限熱愛、敬畏之情。

小編按:封面圖據折耳兔,圖文據華西都市報、中華美網、北京榮寶拍賣、成都書法教育網、新迅速遞、中北新聞網等,部分圖文源自網絡,在此表示感謝!

主 管:中共都江堰市委宣傳部

主 辦:都江堰市網際網路信息中心

責任編輯:董 柳、代 陽

值班編輯:陳艾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