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武為什麼寫《孫子兵法》?目的是什麼?

孫子兵法講武堂 發佈 2022-10-22T05:37:11.460987+00:00

孫子兵法解讀與實戰體悟 丨 作者 / 劉文新這是孫子兵法講武堂的第405篇原創文章全文4382字,閱讀大約需要5分鐘周末翻群里的信息,看到之前一段關於「孫武子為什麼寫《孫子兵法》」的討論,討論內容不多,但值得思考,當時沒注意到,有點想法寫一寫。

孫子兵法解讀與實戰體悟 丨 作者 / 劉文新

這是孫子兵法講武堂的第405篇原創文章

全文4382字,閱讀大約需要5分鐘

周末翻群里的信息,看到之前一段關於「孫武子為什麼寫《孫子兵法》」的討論,討論內容不多,但值得思考,當時沒注意到,有點想法寫一寫。

首先我比較贊同韓朴明政委(山東孫子兵法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的觀點,他認為,孫武子寫《孫子兵法》的目的是求職。

可能關於這個問題,很多人會有各種高大上的論述,甚至王陽明先生還認為孫武子寫《孫子兵法》是為了「立言」,顯然這是不可能的,估計孫武子也不知道他的這部兵法會流傳兩千多年,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就像陽明先生也不知道自己的思想能夠廣為流傳一樣。

結合為數不多的史料,從客觀與現實角度看,孫武子寫《孫子兵法》的目的,我想有兩點:

第一,將學習心得、經驗利用自己時間比較充裕(流亡期間,尚未工作,尤其在吳國定居下來後)時做個系統的梳理和總結,形成一套可以應用的套路或體系。

第二,求職,向吳王證明自己有統兵能力,有指揮打勝仗的能力。

實際上,從這個角度看《孫子兵法》,正好體現了其實戰操作價值,本文嘗試從孫武子「求職」過程的些許線索來推測一下,吳王闔閭看到了哪些《孫子兵法》的實戰操作價值。

一、《孫子兵法》的實戰價值在哪?

我們已知的史料表明,吳王闔閭是一位好戰、善戰,有著稱霸雄心的國君,試想這樣為一個諸侯國君,如果只拿一部僅有認識論,諸如不戰之法、不敗之法、先勝後戰等觀點的兵書,他能認同嗎?

顯然,如果是這樣一部兵書,即便有伍子胥的關係,也不會見孫武子了,甚至還認為,這簡直是浪費竹子。

既然吳王闔閭看了兵法十三篇,又覺得很具有實戰操作價值,值得一試,那麼即便我們不知闔閭所理解的實戰價值在哪裡,但至少我們要朝著實戰操作的方向去研究、去理解。

在這個方向中,有個操作體系值得重視,它體現了《孫子兵法》的實操價值,是《孫子兵法》的重要方法論,它是:

孫子之用在形與勢

《孫子兵法》在我們今天的理解中,形勢(軍形篇和兵勢篇)是其應用的核心,這是使用己方力量的核心操作環節,也是打破敵方防禦體系操作的關鍵環節,不知當時作為懂軍事的國君闔閭有沒有看到。

但就俄烏軍事衝突事件的解讀看,凡有專業軍事背景的自媒體人,在解讀過程中的戰役、戰鬥利弊時經常出現兩個詞,即部署和動向

實際上,這是戰場操作中的兩個關鍵步驟,即己方的兵力怎麼部署,敵方的兵力怎麼部署;己方的兵力動嚮往哪裡展開,敵方的兵力向哪裡行動。

儘管春秋末期不一定有這樣的詞,但一定從陣形角度體現這兩個關鍵詞,而這兩個關鍵所體現的思想就是《孫子兵法》的軍形篇和兵勢篇。

軍形篇,講兵力部署。

兵勢篇,講兵力展開的動向。

這兩篇是組織戰爭、指揮戰爭的核心操盤步驟,結合軍爭的兵力戰場移動、虛實篇的察策機與造機、九變篇的因敵調整部署與兵力動向,形成一個操作體系;而作戰篇預算與後勤管理、謀攻篇的目標管理是內部約束要素,行軍、地形、九地、火攻的戰爭時間與空間管理,是外部約束要素;始計篇的戰力要素與評估優勢、用間篇的信息管理首尾相連,貫穿其他篇始終。

就是說,這套操盤體系,提供了操盤一個項目的完整套路,為我們提供了做什麼、怎麼做,先做什麼,後做什麼的程序與方法

我想這才是《孫子兵法》對於實戰操盤的最大價值,如果誇誇其談什麼「全勝」、「心法」、先勝」、「不敗」、「等待」、「多勝少」、「練基本功」等,還不如多讀些通俗易懂的雞湯,何必費勁逐字逐句的翻譯古文,研究歷史背景搞那麼複雜的工作。

作為學習《孫子兵法》二十年的「老人」,曾經也因為覺得它沒有操作價值而想放棄,偶然的機會讀了閻勤民先生的兩本書,改變了我對《孫子兵法》的認知,原來它是以「形勢」為中心操作,與組織和管理密切相關,在這個方向上逐漸找到了實戰操作的感覺。

我經常說,《孫子兵法》是集認識論、方法論和方法於一體,人們所解讀的「不戰之法」、「全勝思想」、「集中優勢兵力」等等,或者說,每一個人所讀出來的對《孫子兵法》的自己見解,都是認識論。

但認識論必須有方法論來支撐才有價值,比如,說孫子兵法是「不戰之法」,怎麼操作才能「不戰而屈人之兵」?要有具體的部署和資源的奇正展開方法,才能價值,不能只放大兵法六千言中的某句話,而不談其程序、方法和工具;說《孫子兵法》是「集中優勢兵力」怎麼操作,程序與方法是什麼,什麼時間、在哪集中兵力,怎麼讓對方分散兵力?等等。

沒有方法論,這些觀點都落不了地,只有從流程法、結構法上掌握了孫子兵法的操盤程序與方法,你自己對孫子兵法所理解的認識論,才有可以實施和落地的操作空間。

這反映了孫子十三篇操盤體系的重要價值!以我在企業領域的實踐發現,這套操盤體系非常完整,相比很多企業所用的各種理論拼接的程序和方法更具指導價值。

就像很多創業者,或項目負責人,之所以在操作中沒有章法,主要是因為缺乏部署、布局的思考,也不知該如何展開資源的運作,更不清楚資源運作中該如何設置奇正角色等。

大家自己熟悉的領域中都會看到,有些企業快速成長起來,有些企業在快速爆棚之後「曇花一現」,無論看到哪種企業,都不要以結果看問題,要看其中的門道,人家怎麼布局的,怎麼用奇正運作快速創造氣勢的,又是什麼原因導致「曇花一現」的,是部署的哪個環節出現了漏洞,還是奇正運作中出現了問題等。

這就是《孫子兵法形勢原理》的實戰操作。

二、吳王闔閭為什麼讓孫武子操練後宮女子?

《史記》記載,孫武在伍子胥的強烈推薦下,吳王闔閭閱讀了兵書十三篇,又面見了孫武,進行一番現場「問對式」的考核之後,貌似闔閭並沒有完全信任孫武,而是讓他訓練後宮女子,他經過一番努力,將這些女子訓練成軍後,吳王闔閭才封他為將。

吳王闔閭之所以用「訓練後宮女子」的方式考察孫武子所講兵法的可操作性,一定是他看重了兵法中的某些「共鳴」點,想驗證一下。

我們大膽推測,有兩條線索值得重視,也體現了《孫子兵法》的實戰操作。

1、線索一:「五事七計」

五事,一般認為是構建國防的基本要素,或作戰力量、戰鬥力要素的基本內容。

七計,被認為是五事的細化,我認為它是組織能力的具體體現,但也必然與五事有著密切關聯,因為「七計」的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賞罰孰明,就是「五事」中的道、天、地、將、法。

那麼,多出來的「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是什麼?

我想大概這就是孫武子打動吳王闔閭的地方,將其有限的常備軍生成強大戰鬥力。

我一般也將「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理解戰鬥力生成模式的核心要素。

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怎麼理解?

兵,這裡指武器裝備,是戰鬥力生成的核心要素,無論是冷兵器時代、熱兵器時代、機械化時代、信息化時代,武器裝備技術的變革與發展都直接影響著戰鬥力生成模式的變化。

在春秋時期,合金冶煉技術得到一定的發展,兵器也有了新樣式,那時已經出現了弩機、戟的新型兵器,其效能較戈、矛等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這在《孫子兵法》中也有所體現,「兵勢篇」曰:勢如彍弩,節如發機。體現的就是這種新式武器的威力與孫武子思考的其應用延展。

眾,指兵器、裝備的種類和數量。

所謂的「兵眾孰強」可以理解為「人與武器」的結合程度,要想人和武器之間完美結合,所必須做的就是訓練。

故有了「士卒孰練」,只有強化訓練這些新式武器的使用,提高其使用的熟練度和技能,只有強化訓練其戰術、陣形,才能在戰場上協同一致,發揮出強大的戰鬥力。

在訓練的基礎上,用「賞」與「罰」來推動個體、激活個體,以提振士氣,形成團隊整體的氣勢。

2、線索二:制陣之法

訓練後宮女子成軍,有考驗其制陣能力的傾向,這是軍形篇的核心思想,古代戰爭戰線沒有現代戰爭那麼長,更多用陣形的方式來組織兵力,現代戰爭則在戰線上依據地形特點部署兵力。

古稱之為陣,今說之為部署

春秋時期,已經形成了以車兵為主,步兵為輔的成熟作戰樣式,這點在《孫子兵法》中也有體現,「作戰篇」先說: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

又說:故車戰得車十乘以上,賞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

無論從物資準備上,還是戰場繳獲上都體現了「車兵」這個兵種,足以說明這是當時的主流兵種。

這個時期,以車兵為主力兵種,並實現成熟的車步協同的作戰方式,而且採用了方陣或圓陣為主的作戰隊形,後來又發展出了十種陣形,戰國時孫臏的戰法中就講了「十陣」。

從《孫子兵法》軍形篇的制陣方法看,陣形的變化主要基於「戰地」,以實現軍陣內車兵與步兵有效配置和協同作戰,形成了兵器與人的優化配置,最大限度的發揮了兵器、兵種的效能和戰場機動性。

某種意義上講,《孫子兵法》在當時成熟車陣的基礎上,更多體現了其機動性、靈活性的戰場指揮,這主要體現在「兵勢篇」,既有戰陣運作的基本要素,即分數、形名、奇正、虛實,也有造勢之法,還有用勢之效。

「七計」中之所以在「法」這個層面講了「法令孰行」之紀律,「賞罰孰明」之激勵,都與實現軍陣最大效能有關,因為要想讓軍陣在戰場上將人與武器協同發揮到最佳狀態,戰場指揮、戰場紀律、士卒士氣都至關重要,可以說,這是戰鬥力生成與轉化的核心環節。

沒有紀律、士氣的軍隊就是「烏合之眾」。

離開對這種背景的了解,今天則無法準確理解《孫子兵法》思想,尤其是「軍形篇」的制形方法,孫武子在這裡要解決的是兵種之間基於戰地地形優化配置,人與武器配合而最大效能提高戰鬥力的問題,即「兵眾孰強、士卒孰練」的本質內涵。

可見,軍形篇提供當時兵力組織的制陣之法,也就是今天所言兵力部署的具體方法,從戰地特點展開,充分利用地利,並發揮兵種的戰術特點和戰鬥力

這兩條線索,既說明了吳王闔閭選將的慎重,也體現了《孫子兵法》實戰操作性之強。

三、最後

從孫武子這個「求職」過程的猜想,我們發現

只要掌握了孫子十三篇的操盤程序與方法,尤其是掌握了「形勢原理」的操作與運用,至於《孫子兵法》是什麼法、什麼論都不重要,我們都可以用這套操作體系將其實現。

就是說,讀《孫子兵法》,一千人眼中可以有一個個《孫子兵法》,但其操作程序與方法就在這個十三篇的流程中,它是落實自己眼中《孫子兵法》的關鍵,更是推動自己成功的操作智慧


每位《孫子兵法》愛好者都有必要讀一讀的書

《孫子兵法戰術體系》

1、它以「形勢原理」貫穿前九篇和戰術體系部分(亦是操作體系)。「形勢原理」是《孫子兵法》的操作核心,為我們提供了兵力部署的功能、結構設計方法和工具,也為我們提供了奇正兵力展開造勢的方向。

可以運用「形勢原理」判斷戰局中的資源(兵力)所在位置、配置和狀態,以及資源(兵力)的奇正角色(任務)和走向。

2、以戰術為邏輯起點理解《孫子兵法》,更容易用於自己的工作中,也更容易讓《孫子兵法》思想落地,更容易掌握《孫子兵法》的操盤體系和手感,因為戰爭是放大了的戰術,戰術是戰爭中的細胞。

可以掌握項目操盤的程序、方法和工具,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培養手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