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莊瀕臨失傳的炒水晶蝦仁技術

微遊棗莊 發佈 2022-10-27T19:10:15.808003+00:00

圖片來源網絡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陶莊煤礦在興盛時期,礦里建有外賓樓,常有外賓來礦上幫助解決進口的採煤機械保養維修。熱情好客的中國人當年對外賓的接待尤其是飲食招待更為重視。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陶莊煤礦在興盛時期,礦里建有外賓樓,常有外賓來礦上幫助解決進口的採煤機械保養維修。熱情好客的中國人當年對外賓的接待尤其是飲食招待更為重視。外賓樓餐廳設有接待專灶,幾名廚藝高超的廚師都是從礦上幾個職工食堂調集的,其中一名老廚師趙希山,技術最高,他烹製的水晶蝦仁堪稱一絕。

趙希山老師已經作古多年,年青時曾在濟寧有名的飯館從廚,後被陶莊礦招為職工。筆者認識趙老師時,他已七十多歲了,屬於退休後返聘。他烹製的滑炒蝦仁只只玲瓏剔透,蝦仁上漿薄如雞蛋白揭下的皮,類如蟬翼,通體似水晶,光亮映人,蝦仁色白如雪,似穿綢、穿綾、穿羅、穿紗,入口質感脆、爽、嫩、鮮,食後盤底僅剩薄薄的一層無色油。除在陶莊礦外賓樓見過趙老師烹製的水晶蝦仁外,幾十年來,在棗莊餐飲酒店中從未再見過。

八十年代末期,筆者隨領導去無錫岀發,在菜市場西頭的一家小店用餐,小黑板上寫有水晶蝦仁菜名,領導執意要點食這道菜。待服務人員把菜端到桌上,我和領導同時叫絕,品之與陶莊礦外賓樓趙老師烹製的技術不差分毫。食材相同,技藝相同,品質如一。棗莊距無錫相隔數百公里,匠人之技不分伯仲,一脈相承。

水晶蝦仁選用淡水湖蝦、河蝦、庫蝦,用手捏去蝦皮,作精細處理,上漿滑油烹製而成。青蝦屬於淡水中的常見食材,烹製出來的菜品可謂陽春白雪,高檔菜餚,其中的技術奧妙非一般廚師可仿。筆者曾多次給廚師講過,做名廚要拼技術不要拼原料的理念,目的是要得到真傳絕技,就像取經要去「西天」,莫到「東洋」一個道理。

廚師的一技之差,一料之差,一念之差,用不用心,烹製出來的菜餚品相絕對不相同,不然,人們怎麼會說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呢。尤其是常見食材,同一種原料,甲乙廚師在相同的條件下,烹製岀來的菜餚有區別,才能分辨出技術的高低,功底的深淺。水晶蝦仁這道菜有不少廚師認為簡單,卻就是做不出應有的質量標準。

選料應該選鮮活個頭大體相同的淡水青蝦,捏住蝦的頭尾,取岀蝦仁,棄除蝦線,放清水中漂淨。再撈出來放容器內,開自來水籠頭,滴水不停,浸泡數小時,充分逼出蝦仁中的血液。待蝦仁呈肉白色,控淨水,放乾淨毛巾中包裹,輕輕搌淨蝦仁表面水分,加少許精鹽拌勻。掌握一盤菜搕入土雞蛋清三分之一量,抓適量菱角澱粉輕柔上勻一層薄薄的漿,靜置十多分鐘。然後,炒勺內放入精煉豬油,達到勺熱油化時,放入上好漿的蝦仁輕輕滑散滑熟,撈岀控淨油。

炒勺內留少許熟油,放入適量嫩筍尖丁炒熟(也有在滑蝦仁時放入滑熟的),倒入滑好的蝦仁,淋入提前勾兌好的少許用蔥薑汁、精鹽調製的稀稠適度的濕澱粉呈流水芡,翻勺拌勻,再淋3至5克白油,出勺裝盤。

當然,清炒與滑炒是有區別的。反觀目前棗莊一些酒店烹製的炒蝦仁,少了幾道關鍵工序。蝦仁要麼不上漿,要麼上漿太厚蝦仁類如穿個厚棉襖,再加滑蝦仁的油溫把控不准,配料多用胡蘿蔔丁、黃瓜丁、銀杏或蛋黃糕丁、青豆,蔥米姜米等,炒出來的蝦仁特點損失殆盡。配料胡蘿蔔質感硬,黃瓜見熱見鹽滲水,蛋黃糕本身帶味,肯定會影響滑炒或清炒蝦仁的質量。

常見原料中的某些特色食材,必須精心施技烹製,方顯廚師的技藝高超。本文說的水晶蝦仁技術在棗莊瀕臨失傳,並不是無憑無據。傳承不古,創新亦難,邯鄲學步,貽笑大方。如果技術達不到,可將蝦仁做成桃花蝦仁,同樣特色顯著。

作者:王新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