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唐朝與外部世界的聯繫,看它為何被稱為世界性帝國

千里煙伯 發佈 2022-11-08T19:47:27.659541+00:00

唐朝是一個輝煌的朝代,它是繼隋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前後共歷二百八十九年。在這一時期,國家國力強盛,疆域遼闊,最遠時向東達到日本海、向南到達安南、向西抵達鹹海、向北逾貝加爾湖,版圖十分輝煌。

唐朝是一個輝煌的朝代,它是繼隋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前後共歷二百八十九年。

在這一時期,國家國力強盛,疆域遼闊,最遠時向東達到日本海、向南到達安南、向西抵達鹹海、向北逾貝加爾湖,版圖十分輝煌。

除此之外,唐朝的經濟發展也十分輝煌,在國內安穩的情況下,唐朝開放包容各少數民族及其他國家,允許他們來唐朝境內經商、學習,交流與發展。

在文化上,由於唐朝的開放包容的策略,詩歌、書法、音樂、繪畫等方面均出現了長足發展,構成了輝煌燦爛的唐朝文化。

可以說,唐朝是一個強大而包容的國家:它對外施行開放包容、和睦相處的政策,與外部世界積極交流。唐朝被稱為世界性帝國,與這種對外政策有很大關係。

一、對外政策

(一)政治上

唐朝時期,由於經濟發展繁榮,國家實力昌盛,對外一直持開放包容的態度,這種態度促成了唐朝對外和睦友好的政策。據史料記載,唐高祖李淵就曾表示過:「綏柔萬國,普天之下,情均撫字;日月所照,咸使乂安。」

這也表現出唐朝統治者對於對外和睦友好方針的認同。這種認同在唐太宗身上也有體現。

他認為治理國家應當注重發展經濟,自身富強,自然使人賓服。同時,唐太宗雖然是行伍出身,卻反對濫用兵力,認為軍隊應當是「不得已而用之」的。此後的唐朝統治者對於這一對外方針也一直持支持態度。

唐朝對外和睦友好的方針在政治上具體體現在以下幾部分:

⒈積極與外國交通往來。據史料記載,唐朝與日本、新羅、波斯、大食等國家均有外交活動。

只用來招待外來使臣,唐朝政府每年就要從國庫中撥出一萬三千斛糧食,同時還要支出外國使臣「報贈、冊吊,程糧、傳驛」的費用,除此之外,唐朝面對使臣,還時常冊封官位,可見唐朝對於外來使臣的禮遇和優待。

除官方使臣外,外國常派遣遣唐使與留學生入唐學習,另有僧侶前來交流學習。唐朝對於這些人也都是秉承著尊重友好的態度對待的。

⒉重視任用他國人才。在唐朝和睦友好的對外方針下,許多外國人士前來唐朝遊歷、學習乃至移民。

對於這些人,唐朝並未歧視或排斥,甚至專門為此立法管理。對於外來遊歷人員,只要在政府報備過,領到公文,就可以按公文規定領域來往,對於移民人員更是優待,衣食住行一應安排,甚至還給予減免十年賦稅的待遇。

對於外來人才,唐朝也來者不拒,有一技之長的被錄用,留學生也有專門的學習地點。同時,政府還負擔留學生的衣食,且為表公平,給留學生單獨設立賓貢科,以免其與本國考生發生利益衝突。

唐朝對於外來人員的優待,乃至立法管理,都可以看出唐朝時期外國來人之多,外交聯繫之廣,也正是唐朝這種開放包容的態度,體現出了唐朝世界性帝國的風範。

(二)經濟上

唐朝對外和睦友好的方針在經濟上也有所體現,表現為外貿經濟中注重保護外國商人權益。

隨著外來商人不斷增多,唐朝特地為此設立了市舶司作為專門管理海外貿易的機構。

市舶司職責繁多,負責收取外來商人的「舶腳」,並擔有「收市」和「進奉」的職務。

所謂「舶腳」,即當時的噸位稅,「收市」即主要負責專賣「珍異」等平時禁止販賣的貨物,「進奉」則指外商來唐需要向當地政府進奉的禮物,這實際上屬於另類的實物稅。

雖然外來商人來唐需要按規定納稅,但稅收只此一份,並無苛捐雜稅。

同時,對於外來商戶,唐朝還有明文律法,主管此類的官員不可「無故留難」,有違者按照官職及時間進行懲罰。

明文律法的規定保障了外來商旅的合法利益,這也使得外來商旅對於前來唐朝更加熱衷。

除此之外,在市場管理方面,唐朝也有明文規定,如關於量器部分,對於量器擁有者和監管者的責罰都有規定,甚至對於監管者的部分也明文分為知情和不知情,知情者罪加一等。

對於造物短缺而販賣之人,律法也有明文處罰,同時還規定了販賣者、收受賄賂者、各級政府主管此事者不同的懲罰,可見律法對此的精細程度。

且唐朝在此時就有了平抑物價的律法,對於此類也有明文規定。凡此種種,律法都十分詳實,可見唐朝對於外貿及市場管理的重視程度,這也保障了國內外商人在市場中得以公平貿易。

唐朝對於外貿及市場管理方面的律法規定,極大地保障了外來商賈在唐權益,促進了各國商賈在唐進行公平貿易,使得外來商人無後顧之憂,源源不斷來唐貿易。

(三)文化上

唐朝在文化上同樣秉持兼容並包的態度。與其他朝代不同,唐朝統治者在接見外來使臣時,對於外來文化是持尊重的態度的。

他們並未因天子之尊而罔顧他國禮儀,反而尊重他國習俗,如大食來使因其習俗中「唯拜天神,雖見王亦無致拜之法」,當時的唐皇也未因此怪罪於他。這種開明包容的文化態度是在其他朝代無法想像的。

除此之外,唐朝時期民間對外文化交流也是被允許和支持的。唐朝在與外國交流過程中,不斷學習外國有而本國無的技術,使得本國技術進一步發展。

與此同時,文化交流也不局限於技術方面,唐朝在文學、佛學、風俗等方面都與國外有著交流,並在交流過程中取其精華,與自身文化融合消化,使得自身文化更加輝煌燦爛。

二、施行原因

(一)政治原因

隋朝隋文帝一意孤行致使國家滅亡,使得其後的唐朝從中得到了經驗,唐朝統治者吸取了隋亡的教訓,遵循民為邦本的治國思想。

如唐太宗時期,太宗皇帝就善於聽取大臣的意見,朝野上下受此影響,均呈現出一種開明之風。

這種開明寬鬆的政治思想也影響到了國家發展:唐朝士人多受其影響,有著開放包容、豁達樂觀的精神面貌,民間也受此影響,民風開放包容、自由樂觀。

寬鬆開明的政治環境使得唐朝經濟、文化發展也有這一傾向。

除此之外,這種開放包容的政治思想也使得唐朝對外政策秉持和睦友好,兼容並包的態度。

受統治者影響,唐朝官方對於外來使臣的態度公平客觀,管理有序,這都使得外來使臣、外國人士來唐的熱情高漲。

(二)經濟原因

唐朝寬鬆的政治環境給了深受隋末之苦的百姓休養生息的機會。

當時的主導經濟為小農經濟,這一經濟結構註定了其具有自主恢復能力,在唐朝和平寬鬆的環境下,被隋唐戰亂所波及的經濟逐漸發展過來,土地開墾量遠超前朝,土地種植面積不斷擴大。

此外,和平的社會狀態和寬鬆開明的政治環境使得百姓得以休養生息,人口因此不斷增多,勞動力也呈上升趨勢。

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勞動力的上升意味著經濟的發展和稅收的增長。

隨著經濟的逐步恢復與發展,唐朝的百姓們在茶餘飯後的娛樂需求也在增加,生活的世俗化與市井化使得一批新興市民階層的出現,促進了文化的發展。

經濟的不斷發展使得唐朝在開放包容外來商人時更加有底氣,不必抑制外商,這就使得外來商賈與本國商人有了公平貿易的前提,進一步吸引外來商賈來唐發展。

(三)文化原因

唐朝寬鬆開明的政治環境、發展繁榮的經濟水平使得百姓們在滿足基本物質需求後,產生了對於文化娛樂的需求。市民階層的出現更使得唐朝市井文化發展繁榮,進一步促進了唐朝民間開放包容的風向。

除此之外,唐朝寬鬆的政治環境使得其思想發展也呈現兼容並包的趨勢,儒釋道三教並立,使得其文化發展兼容並包,士人學子受此影響,多豁達樂觀,唐代文學中也體現了這一現象。

與此同時,唐朝時期科舉制進一步發展,士族門閥壟斷的官場的格局被打破,庶族晉身的渠道開闊,使得知識分子跨越階層成為可能。

更因科舉考試內容多為文學方面,唐代文學得到蓬勃發展,文化氛圍寬鬆,更推動科學技術領域的發展,最終使得唐朝文化先進開放,引許多遣唐使、留學生及僧侶前來交流學習,促進了多國文化繁榮發展。

(四)影響深遠

唐朝對外和睦友好的方針和開放包容的外交政策使得其間曾出現「百蠻奉遐贐,萬國朝未央」的盛景,在這一時期,對外交流發展十分繁榮。

唐朝與外國的頻繁交流使得本國與他國的經濟、政治、文化都得到了長足發展。

與此同時,唐朝與外國交流溝通,還促進了水路交通發展,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與發展也使得唐朝與各國保持友好關係,達到互利共贏。

三、小結

唐朝作為一個十分強大的朝代,對於外國的態度卻非侵略掠奪,而是友好相處,互利共贏。這一時期,國家雖與外國保持聯繫,但均為經濟、政治、文化交流,這也體現出了唐朝的大國氣度。

在與外國交流時,強而不凌弱,法而有度,開放包容,互利共贏,這也正是唐朝時期被稱為世界性帝國的原因吧。

參考文獻:

《唐朝文化對外傳播方式及現實啟示》

《唐朝對外開放政策與唐羅關係》

《唐朝對外交往的世界格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