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千億糧食項目,對比中美後,毫不猶豫選擇中國

孤風婉史 發佈 2022-11-13T01:18:29.200547+00:00

2010年末,中東地區依舊未能從經濟危機的浪潮中恢復,物價急速上漲,失業率居高不下,民不聊生。沒有人想到,在布瓦吉吉與警察發生衝突後,他選擇通過自焚的方式,結束自己艱難的一生。

2010年末,中東地區依舊未能從經濟危機的浪潮中恢復,物價急速上漲,失業率居高不下,民不聊生。

為了生存下去,突尼西亞青年布瓦吉吉不得不依靠販賣水果與蔬菜為生。沒有人想到,在布瓦吉吉與警察發生衝突後,他選擇通過自焚的方式,結束自己艱難的一生。

布瓦吉吉的死亡,給突尼西亞人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憤怒。他們紛紛聯合起來,反抗總統政府的統治。

混亂之中,為了平息憤怒,突尼西亞政府開始下調物價,卻為時已晚。無數突尼西亞人揭竿而起,他們的起義,如同一根導火線,迅速引燃了埃及等其他中東地區國家。

大量中東人聯合起來,舉行遊行示威活動,打出為「麵包而戰」的口號。

這一轟轟烈烈的運動,被中東地區稱為「阿拉伯之春」。

先天劣勢,無力回天

事實上,引起阿拉伯之春的因素眾多,其中最重要的,是中東地區麵粉等糧食匱乏,激化了人民內部情緒,而後如同多米諾骨牌一般,引發一系列消極反應。

遺憾的是,糧食匱乏、受制於人,是大部分中東地區國家的現狀。

目前,中東地區有20多個國家,土地面積達到1500萬平方公里,人口近5億,糧食需求量巨大。

然而這裡自然條件惡劣:熱帶沙漠氣候,全年乾旱少雨,蒸發量巨大,沙漠廣布,成為阻礙農業發展的最大障礙。也正因如此,中東地區的大部分糧食,均依賴進口。

在大部分中東國家看來,依賴糧食進口,始終不是長久之計。唯一的方法,便是大力發展自身農業。深思熟慮後,中東國家決定自救,打造出適合農作物生長的土地。

中東國家的自救

現如今,世界科技處於飛速發展的狀態,現代化農業技術作為先鋒,也處於快速更新換代的過程。

為了解決糧食危機,中東地區的以色列,投入了大量的技術。以色列國土90%皆為沙漠,可耕地面積僅占據1/5,年降水量為200毫米。

占據國土面積60%的內蓋夫沙漠,年降水量甚至只有30毫米,通常情況下,降水尚未完成,便已經在空氣中蒸發,消失得無影無蹤。

以色列靠近巴太湖,為了將水源引到以色列農田,政府斥巨資修建管道,讓其覆蓋國內大部分地區。

除此之外,以色列還發明了一種工具,即在地上開鑿一個個小洞,用來收集下落的雨水,僅僅憑藉這一方法,以色列就可使小麥產量提高500公斤。

與此同時,以色列還通過塑料托盤的技術,大大節約了農業用水。

然而以色列各種節水技術得以推行,僅僅是因為其國土面積狹小。對於其他面積廣大的中東國家而言,這些方法顯然無法推行。是以,其他中東國家只能另尋他法。

近幾年來,中東地區的沙烏地阿拉伯,將目光投向了正在發展中的非洲。

經過多年的關係維持,沙特與索馬利亞、埃及等非洲國家,簽訂了新的《紅海公約》,發展旅遊業、商業等多種業務。

與此同時,農業上的合作,也是中東與非洲建立良好關係的前提。

沙烏地阿拉伯與非洲國家在糧食安全計劃方面達成了一致意見。中東投資了1200億元,在非洲購買了上千公頃土地。

待糧食在非洲土地上成熟後,通過遠距離運輸,將其輸送到沙烏地阿拉伯境內。如此,包括沙烏地阿拉伯在內的中東各個地區,居民糧食恐慌的消極情緒也將大大降低。

不可否認的是,對於中東地區與非洲,這是一個雙贏的結果。然而糧食生產、運輸均需要大量的時間,如果中東糧食危機爆發,非洲的「幫助」,也是遠水解不了近渴。

是以,中東地區必須尋找新的出路,保證糧食的絕對安全。

中國與西方的糧食「博弈」

顯而易見,中東地區想要解決糧食問題,首先需要解決沙漠問題。而解決沙漠的前提,首先需要「防風固沙」,治理土地荒漠化,其中涉及眾多科學技術、生態技術。

在這一問題上,中東眾多國家猶如一張白紙,可謂「一竅不通」。中國與美國,都有著一定的發言權。

20世紀30年代,美國南部平原地區,爆發了嚴重的沙塵暴,造成大量牲畜死亡,農作物歉收。此後數年,沙塵暴愈演愈烈,給美國人民帶來了無窮無盡的痛苦。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美國花費了大量的精力。政府鼓勵農民在農場種植大量的樹木,防風固沙,以此解決水土流失問題。

在當地人民的共同努力下,1939年底,沙塵暴終於告一段落。

與此同時,中國在治理沙塵暴時的成就,同樣引起了世界的矚目。

中國西北、黃土高原等地區,生態環境脆弱,土壤荒漠化十分嚴重。針對各地不同的自然環境,我國也制定了相應的應對措施。

多年來,相關地區的居民在政府的領導下,大力植樹造林。

經過十年的建設,三北防護林正式建造完成。

788.2萬公頃樹林拔地而起,保護、修復沙漠、草原等1000萬公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4.7萬44.7萬平方公里;營造農田防護林165.6萬公頃。

中國與美國,皆為治沙領土的翹楚。然而眾人意外的是,在兩個國家間,中東地區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中國,這其中有何歷史緣由?

早在上世紀中葉,美國便已經實現了農業現代化,開始在農田中大範圍運用大型機械。是以,美國幅員遼闊的農田,催生了系列相關種植、改進技術。

然而如此技術,並不適合中東地區的國情。

中東地區,於沙漠邊緣或沙漠中的綠洲種植農作物,面積十分有限,且土壤貧瘠。

顯而易見,美國並不具備「精耕細作」的能力,而中國「精耕細作」的小農經濟,已經流傳上千年的時間。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在小範圍土地修復與農作物種植問題上,中國更有發言權。

事實的確如此,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經率領手下科研團隊,在位於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鹽鹼地播種下水稻種子,並成功種植300畝海水稻。

每平均一畝水田,便可以收穫548公斤水稻。

更令人驚喜的是,海水稻在成功過程中,間接改良了沙漠邊緣的鹽鹼地,為糧食日後生長創造了有利條件。

在中東國家看來,沙漠邊緣鹽鹼地與位於其國家內部的荒漠有著極大的相似之處。

如果袁隆平團隊能將先進的水稻種植技術、優良的雜交水稻種子帶到中東地區,將會創造巨大的奇蹟。

不僅如此,目前中國人均糧食占有量,已超過474公斤,而國際糧食安全標準,為400億公斤。

中國是擁有14億人口的超級大國,解決全員溫飽問題已經是極限,在此基礎上還創造了如此多糧食剩餘,其超強的農業種植能力,也「不言而喻」。

與此同時,在治沙方面,中國有著豐富的經驗。中國的毛烏素沙漠,從滿地荒蕪到綠樹成蔭,便是最好的證明。

位於陝西與內蒙古交界地區的毛烏素沙漠,曾經是中國最惡劣的地區之一。

建國初期,毛烏素沙漠周邊的城市,森林覆蓋率只有0.9%,流沙吞沒農田120萬。

僅存的一百萬農田,也時刻處於流沙的威脅與控制之下,周邊村莊被風沙襲擊的現象,亦時常發生。

相關部門對此事十分重視,便帶領當地人民,大力修建防風林,依靠簡易器械,修築公路、打機井、開發水澆地。

與此同時,當地居民還進行引水拉沙,引洪淤地等一系列努力。

就這樣,自1959年開始,整整60多年的時間,毛烏素從當年的黃沙漫天,到如今的樹木遍布,高達600萬畝沙地被治理。

在我國數十年頑強努力後,30%的沙漠覆蓋了植物,80%的沙漠得到了成功治理,5000萬畝地水土不再流失,發生沙塵暴的次數也大大減少。

聯合國環境專家對此稱讚連連,將其稱為「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蹟」。

曾經的中國,在世界嗤之以鼻的情況下,擊退了土地沙漠化、荒漠化。如今入駐中東地區的中國,同樣擁有創造沙漠奇蹟、起死回生的能力。

除此之外,近幾年來,美國為了掠奪石油資源,扼守重要戰略位置,在中東地區小動作不斷

在中東國家看來,如果此番尋求美國的幫助,將會對其產生強烈的依賴。縱使未來中東地區實現糧食完全自給自足,早已處於美國的經濟控制下,無法脫身。

為了防患於未然,中東地區不願向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提出合作請求。也正因如此,在中國與美國都具有各自優勢的前提下,中東地區毫無猶豫地選擇了中國。

建設如火如荼,前景光明

就這樣,經過重重考慮,中東地區向中國伸出了橄欖枝。

事實證明,中東地區的選擇沒有錯,中國果然不負眾望,在沙漠之上,建立起一片片綠洲。隸屬於中東地區的埃及,在這一問題上,有著極大的發言權。

2015年,中國與埃及達成戰略協議,開始推行「百萬費丹」的計劃。所謂的「費丹計劃」,即在埃及的沙漠進行土地改良、重新開墾的計劃。

在此之前,埃及大部分地區沙漠廣布,水資源十分匱乏,能夠存活下來的農作物也十分有限。

除了邊緣的小型農場外,這裡幾乎看不到生命的存在。為了改善這一地區的自然環境,當地政府展開與中國的合作,一費丹,約為4200平方米。

這一地區擁有42億平方米,即為百萬費丹,經粗略估計,百萬費丹糧食項目,總金額超過千億。

在不久的未來,如果百萬費丹開墾計劃完成,將對埃及產生極為深遠的意義。

一方面,埃及如實現糧食自給自足,便可以大大緩解糧食供應緊張的問題;另一方面,埃及農業擁有穩固的發展基礎後,將大大加速其城市化進程。

與此同時,移民等一系列關乎國計民生的重要發展戰略,也將變為現實。也正因如此,埃及國家上下,對這一項目十分重視。

然而百萬費丹,絕非想像中那般簡單。

其中包括的亞斯文、新河谷省等自然條件十分惡劣的沙漠地區,施工難度可想而知。

然而中國隊進入埃及後,卻創造了眾人難以想像的奇蹟。

中薩鑽井公司的員工們攜帶專業鑽機,進入沙漠腹地,著手進行水井作業。短短21天的時間,鑽井公司就已經打通了750米的水井。

為了儘快完成任務,中國工程師們日夜奮戰,部分沙漠地區的水井深度,已經從350米,擴展至1500米的深度。

除了解決水源問題外,中國還發揮人道主義原則,解決當地的就業問題。中國施工隊教授埃及人打井、勘探的技術,為大量的埃及人提供工作崗位,解決溫飽問題。

為了減少風沙對農作物的傷害,中國人採用了熟悉的防沙措施:草方格。我國習慣於採用稻草、麥草在流沙表面紮成1米×1米的網狀草格,組成「田字格」的形狀。

如此,既能夠固定流沙,防止其形成強大的衝擊力,也能減少蒸發,抑制水分的流失。如此完美的防風、固沙措施,恰巧是埃及因地制宜的最好方法。

與此同時,中國人進行實地勘探,在埃及當地大範圍推廣甜菜等耐寒作物種植。

事實上,早在2018年,阿聯便在中國的幫助下,在沙漠中開墾出大面積土地,成功種植40多種植物。現如今,阿聯的成功經驗,也被推廣到中東的其他國家。

不久後,中國援助中東的成果不斷顯現。埃及明亞省和阿聯阿布達比的部分地區,一片片綠洲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給當地帶來了無限的生機與活力。

我們相信,在中國與中東的合作下,中東將逐漸擺脫對國際糧食的依賴,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求得一線生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