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欣賞石之趣?

觀覆文化 發佈 2022-11-19T09:42:16.350535+00:00

在欣賞中國山水畫時,人們常用構圖裡的三遠,高遠、平遠、深遠,去看由許多石頭構成的整體——山。高遠,如北宋范寬的《溪山行旅圖》。▲《溪山行旅圖》北宋 范寬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從山下向山峰仰望。山勢逼人。巍峨高山似黑雲壓城,令人感到巨石般的重壓。

在欣賞中國山水畫時,人們常用構圖裡的三遠,高遠、平遠、深遠,去看由許多石頭構成的整體——

高遠,如北宋范寬的《溪山行旅圖》。

▲《溪山行旅圖》北宋 范寬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從山下向山峰仰望。山勢逼人。

巍峨高山似黑雲壓城,令人感到巨石般的重壓。

平遠,如五代董源的《瀟湘圖》和元代趙孟頫的《水村圖卷》。

▲《瀟湘圖》五代十國 董源 故宮博物院藏

▲《水村圖》元 趙孟頫 故宮博物院藏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沒有仰望山巔帶來的壓迫,而像從某座山的山頂遠眺。

萬物蒼茫、天開地闊。

深遠,如元代王蒙的《青卞隱居圖》。

▲《青卞隱居圖》元 王蒙 上海博物館藏

「山重水複,深邃莫測。」猶如身處山間,被群山疊石環抱。

向山的內部窺看,重山復嶺,樹幹掩映,溪水曲折。有仰望,有遠眺。看不透。

只緣身在此山中。

而當人們著眼於細節,不看整體,只欣賞一塊「石頭」。也總結出了四個審美要求:

瘦、皺、漏、透

這是四個字是用來形容我國古代四大玩石奇石之一「太湖石」的。


▲ 蘇州園林「獅子林」中的太湖石

中國山水畫不斷演變的同時,中式造園藝術也被文人審美逐漸推向極致。

造園時,人們不能將整座山搬到花園中,於是便「以石代山」。

而太湖石造型奇特,有重巒疊嶂之姿,且質地通透,尤其適合用在園林景觀的營造上。

北宋末年,宋徽宗為建造「艮岳」遍搜奇石。地方向徽宗進獻的「花石綱」,即太湖石。

▲《祥龍石圖》北宋 趙佶 故宮博物院藏

按照古人對石頭的審美標準,首先石頭不能過於豐腴,要「瘦」,有曲線美,避免憨傻。

「皺」就指是石頭一定要有變化。最好能達到山深邃莫測的姿態。

「漏」和「透」基本都是貫通的意思。只不過古代認為「透」是指橫向觀,「漏」是指縱向觀。

恰如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所說的山水畫要「可望」「可行」「可游」「可居」。

古人「以石代山」,對山的要求,自然也延伸到對石的審美。太湖石的瘦、皺、漏、透。有姿態美,亦有想像美。

石頭構成了山的蜿蜒向背,也搭建了山的高低錯落。石雖小,卻是山的雛形。

▲《春夜宴桃李園圖卷》明 仇英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太湖石千姿百態,大型者可達數噸,小巧者垂手可提。大型置於園林,小型則擺在桌案。

觀復博物館以瓷器燒造出太湖石的姿態,推出——「仿太湖石筆架山」

「石令人古,水令人遠。」和草木一樣,石頭是自然界再尋常不過的組成部分。

人與自然,互為彼此。視石水為知己。即,石之趣。

除了可做筆架、鎮紙、書房擺設等,此「仿太湖石筆架山」內部通透,還可以用來燃放塔香。

可賞可用,意趣盎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