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考古百大發現系列九: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遺址

任平生話歷史 發佈 2022-11-20T14:53:38.995342+00:00

導語:2021年10月18日,「第三屆中國考古學大會」開幕式在河南省三門峽市舉行。值此中國現代考古學百年之際,開幕式上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發現」。下面走進百年考古百大發現系列九: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遺址。「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古詩中的北方,遼闊高遠,生機勃勃。

導語:2021年10月18日,「第三屆中國考古學大會」開幕式在河南省三門峽市舉行。值此中國現代考古學百年之際,開幕式上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發現」。下面走進百年考古百大發現系列九: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遺址。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古詩中的北方,遼闊高遠,生機勃勃。內蒙古地區是草原文明的殿堂,在‬赤峰市東部‬,努魯爾虎山脈北麓,科爾沁沙地南緣有一座知名的文物大縣,同時也是一個農業大縣,在83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著不同時期的古代遺址4000佘處。此地就是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也是興隆窪遺址的出土地。

地理位置

興隆窪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敖漢旗寶國吐鄉興隆窪村東南1.3千米丘陵西緣,地處大凌河支流牝牛河上游,西南坡下有泉水,東距河道1.5千米。

該‬遺址‬是新石器時代早期(前10000—前7000)先民聚落遺址,占地面積達6萬平方米。

發掘‬過程

1982年秋冬,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敖漢旗‬文化館‬組成‬聯合‬考古‬工作隊‬進行文物考古普查。

在‬牤牛河‬上游‬的‬緩坡‬台地‬上‬,工作人員‬發現一種厚胎夾砂陶罐及陶缽等殘片,其中飾有壓印複合紋飾,不同於已知考古學文化的同類陶器。這一‬發現‬令‬工作‬人員‬驚喜不已‬,因為‬這‬很有‬可能‬是‬一種‬新‬發現‬的‬史前‬文化‬。

獨具‬特色‬的房屋‬遺址群‬

在對遺址前三次的發掘中,共發現大小不一的五十七間房址,形狀均呈圓角方形,灶台建在房屋中間,四周和居住面還有保存食物、火種的小龕、袋狀炕。

後工作人員又對遺址進行了4次發掘,共發現房址153座,房址大小不一,小的有幾十平方米,大的有一百四十餘平方米。均無門道,據專家們考證,可能是在房子頂部開孔「以梯出入」。這是我國古代建築史上的重要發現。

保存‬完好‬的‬華夏‬第一村‬

通過持續發掘考古,這個遺址‬發掘‬總面積達‬到‬3萬餘平方米,清理出房址188座、窖穴400餘座、居室墓葬30餘座。同時‬通過‬對‬遺址‬的‬清理‬,發現該‬聚落‬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村子‬,‬外部‬留有‬一個橢圓形環壕,東北至西南最大直徑183米,西北至東南最小直徑166米,壕寬1.5-2米,壕深0.55米,房址排列整齊有序,面積一般在60平方米左右。在遺址中央發現有兩座並排的大房址,面積超過140平方米,這可能是該聚落的首領所居,或舉行公眾議事或原始宗教活動的場所。

該聚落布局規整、秩序井然,是經過統一規劃才營建而成,這是中國迄今所知保存最完整、年代最早、經過全面考古發掘的唯一一處原始村落。

由於面積大、時代早、保存好,它被學術界譽為「華夏第一村」。

史前‬特殊‬的‬埋葬‬習俗‬

通過‬對‬墓葬‬清理髮掘‬,發現‬118號墓葬的主人是一位50歲左右的男子,其右側葬有一雌一雄的兩頭整豬,均成仰臥狀,占據墓穴底部近一半的位置,豬腿有明顯的捆綁痕跡。在以狩獵、採集經濟為主的興隆窪文化時期,豬是當時人們獵取的主要動物之一。

豐富‬的遺址‬出土‬

墓葬內出土的玉器是迄今所知中國年代最早的磨光真玉器,是探索中國玉文化寶貴的文物。墓主人腰部的蚌裙,是中國史前時期最完整的服飾資料。該遺址同時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玉器、骨器、蚌器及動植物遺骸資料。



興隆窪‬遺址‬的‬重要‬意義‬

「華夏第一村」的考古發掘,將中國北方新石器時代的歷史向前推進3000年,為中華民族統一體的理論奠定了基礎,對研究西遼河地區當時社會結構、生產水平、生活方式具有典型意義。在普查中,我們和敖漢旗文化館邵國田同志認為,興隆窪遺存代表一種新的考古文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