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馬蹄》:我們究竟丟失了什麼?天性與價值哪個更重要?

西湖老李 發佈 2022-11-21T00:27:11.725686+00:00

莊子《馬蹄》開篇就為我們描繪了一個美麗的場景:「馬,蹄可以踐霜雪,毛可以御風寒,齕草飲水,翹足而陸,此馬之真性也」。馬的自由、自在、自然,讓我們想到了天堂一般的草原。為什麼人們總是熱愛大自然?就是因為這樣的自然而然。一朵玫瑰,抑或一支狗尾巴草。


莊子《馬蹄》開篇就為我們描繪了一個美麗的場景:「馬,蹄可以踐霜雪,毛可以御風寒,齕草飲水,翹足而陸,此馬之真性也」。

馬的自由、自在、自然,讓我們想到了天堂一般的草原。為什麼人們總是熱愛大自然?就是因為這樣的自然而然。

一朵玫瑰,抑或一支狗尾巴草。它從來沒有什麼偽裝,它的美就在於他本來什麼樣就是什麼樣,這就是萬物的自然天性。

莊子接著又講了伯樂治馬的心得,「我善治馬。燒之,剔之,刻之,雒之,連之以羈馽,編之以皂棧,馬之死者十二三矣;飢之,渴之,馳之,驟之,整之,齊之,前有橛飾之患,而後有鞭筴之威,而馬之死者已過半矣」。

讀罷,總有一種血淋淋的現場感。在「馬」的眼裡,伯樂應該是一位冷酷而殘忍的動物。人,為了滿足自己的功利需要,瘋狂地改造周圍的一切。馬,失去了天性,成為了被奴役的工具。

「圓者中規,方者中矩,曲者中鉤,直者應繩」。人,建立了一整套規矩制度,或價值規範,或文明習俗等等。一切的框框猶如作繭自縛畫地為牢一樣,這種「文明」不值得批判嗎?

人作為社會的一員,融入社會的過程也是人的成長過程。人的成長是以自己的自然天性一點點喪失為代價的。

作為成人,我們背負了太多,很多並不是為了自己。很多時候不得不屈服於社會規範或習俗的束縛,為了更好地生存必須適應社會法則。

人的社會性與自然性,好像並不兼容,我們所謂的制度文明往往是與人的自然天性背離的。比如貴賤尊卑,這種人為的東西與自然的天性是矛盾的。

在原始的古代社會,人們的生活是樸實天然的。百姓「織而衣,耕而食」,「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並」,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人們也沒有多餘的心思,「一而不黨,命曰天放」,內外如一,無所偏愛,這是老天賜予的自由。

在那個時代,沒有高低貴賤的分別,沒有成敗得失的憂慮,沒有是非對錯的紛擾,沒有利益衝突的爭執。

「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欲,是謂素樸。素樸而民性得矣。」無知、無欲、素樸,這就是人的自然天性。

這種自然天性與世俗價值是完全背離的。人們追求「知」,知識就是力量,智謀就是手段;「欲」無止境,貪得無厭;見素抱樸,無異於愚痴。

天性與價值,哪個更重要?堅守自然天性,活得更真實自我,更自然自由自在;崇尚世俗價值,活得更成功,更有面子,也更多辛酸與煩惱。

選擇自然天性,就離世俗遠一些,做一個簡單的純粹的素樸的人,這更多的是修行。選擇社會價值,就會沉溺在世俗之中,浮浮沉沉,生生死死,或喜或悲。

「夫馬,陸居則食草飲水,喜則交頸相靡,怒則分背相踶」,這是自然天性的馬;還是追求馬到成功,一馬當先,做一匹征戰社會這個沙場的駿馬。

不同的選擇,不同的人生,沒有對錯,樂意就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