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和曰常:和是修行的最高境界

西湖老李 發佈 2022-11-21T16:02:30.264192+00:00

老子說,「知和曰常,知常曰明」。懂得德性和諧,符合天道,這可稱之為常,自然而長久;知曉天道,順從天道,這可稱為明,洞徹萬物,順其自然。知和曰常。究竟什麼是和,與什麼和,怎樣才能和呢?「和」,本義是聲音相應,即「音聲相和」,和諧地跟著唱或伴奏。後引出和諧、和合等義。和於道。


老子說,「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懂得德性和諧,符合天道,這可稱之為常,自然而長久;知曉天道,順從天道,這可稱為明,洞徹萬物,順其自然。

知和曰常。究竟什麼是和,與什麼和,怎樣才能和呢?

「和」,本義是聲音相應,即「音聲相和」,和諧地跟著唱或伴奏。後引出和諧、和合等義。

和於道。

「道生之,德畜之」,萬物源於道,據於德。尊道而貴德,和則萬物生。背道失德,則不和,不和則不繼,難於持久。

凡是自然的東西,本身就是和諧的,合於天然本性,無論內在與外在都是和諧統一的,這就是「唯道是從」的結果。

和於道,自覺地尊道從道,行於大道。心與道合,與道同行,執一而御萬,通於一而萬事畢。

和於德。

莊子曰:「夫德,和也」,「德者,成和之修也」。

合於萬物之德。和是德的重要內涵。萬物之間密切關聯,同源同體,和諧共生。

人類不是主宰,萬物自有存在意義,不是為人類而存在。

和,就是順任萬物之性,順其自然,無為無事,不主宰不改造不干涉,「善利萬物而不爭」,「利而不害」,一切自然天成,「無為而無不為」。

和於人。

調和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係。重點是調和自己的陽性少一點,陰性多一些,知其陽,守其陰,復歸於朴,人人和諧,天下太平。

具體講,就是無為不爭,守柔持中。就是要「不自見,不自是」,「知其雄,守其雌」,「不敢為天下先」。

人際關係的調和,關鍵在於減損知欲,挫銳解紛,和光同塵,不分親疏厚薄,不分貴賤高下,不分利害得失,達到 「玄同」而不爭的境界,就是和諧的境界。

不爭就是和,和就是不爭,不爭上,不爭大,不爭先,不爭強,不與人爭言,不與人爭利,不與人爭功名,不與人爭天下。

和則兩利,爭則兩害。不爭是福,不爭是和,不爭是治,爭是禍,爭是不和,爭是不治。

因此,調和人與人的關係,重點調和自己,如果每個人都把自己調和好了,自然無為,不爭不言,自然整個社會就和諧了,天下自然就太平了。

和於己。

調和身心,達到內外相和,虛實相融,身心和諧,才是長生久視之道。

「營魄抱一,能無離乎?」身心能否統一,節奏一致呢?身在此,心在彼,需要一點,貪念很多,結果心為形役,身體成了心靈的監獄。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無知無欲,才是本心,才是初心,才是真心。

修行不是做加法,而是減法,「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才能達到身心的大統一,大和諧。

只專注身體養生,追求「五色」「五音」「五味」享用,對身體是一種傷害,造成「目盲、耳聾、口爽」等。修身不修心,無異於南轅北轍,事倍功半。

心靈虛靜一些,身體強實一些,一虛一實,一靜一動,一柔一剛,才合陰陽之道,才是內外兼修,虛實合煉,身心合一,天人合一,才是真正的自然養生之道。

和是修養的最高境界。和是包容一切,「和而不同」,承認並包容萬事萬物的差異性;

和是順隨一切,「順其自然」,純任其性,接受並尊重萬物成就其自己,「善利萬物而不爭」,「利而不害」。

修行最高的境界就是莊子《逍遙遊》裡描寫的神人,「之人也,之德也,將磅礴萬物以為一」,即達到混同萬物、物我兩忘、萬物為一的狀態。

這種最高境界是和,和是包容接納一切的,無論外在的境遇如何變化,內心都能保持虛靜恬淡的狀態,這就是和。

和,可以說是萬物合於道的最佳狀態,和是一種陰陽平衡與交融,這樣萬物才能最持久,也最符合天道。和不會帶來傷害,和意味著有序、和諧、太平、包容、交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