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史鑑:睚眥必報的范雎

冬暉學堂 發佈 2022-11-23T18:20:56.174285+00:00

第‬十四‬篇‬第32章 微生畝謂孔子曰:"丘何為是棲棲者與?無乃為佞乎?"孔子曰:"非敢為佞也,疾固也。"畝:最早見於金文。從十從田從久,十者,阡陌之制。其本義是指中國地積單位,市畝的通稱。 清·王筠《說文句讀》:「畝,《司馬法》:『六尺為步,百步為畝。』是古之制也。

第‬十四‬篇‬第32章

微生畝謂孔子曰:"丘何為是棲棲者與?無乃為佞乎?"孔子曰:"非敢為佞也,疾固也。"

畝:最早見於金文。從十從田從久,十者,阡陌之制。其本義是指中國地積單位,市畝的通稱。

清·王筠《說文句讀》:「畝,《司馬法》:『六尺為步,百步為畝。』是古之制也。秦孝公時,開通阡陌,以五尺為步,二百四十步為畝。」現在的一畝為2000/3平方米,約667平方米。

《孟子·梁惠王上》:「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畝又引申為田埂,田中高處之義。如《詩·小雅·信南山》:「我疆我理,南東其畝。」

畝又泛指田地、農田,如《韓非子·說疑》:「又親操耒耨以修畎(quǎn田間小溝)畝。」

畝也與「母」通假。如《書·微子之命》:「天降祉福,唐書得禾,異畝同穎,獻之成王。」意為:天降福瑞,唐叔得到二莖共生一穗的粟禾 ,獻給成王。

許慎說著《說文解字》所述的「畝」為土地的單位量詞並非「畝」字之本義而是引申義。「畝」字的本義應為「田壟」,如《左傳·成公二年》:「使齊之封內盡東其畝。」所謂的「東其畝」,就是讓田壟都是東西向的。

微生畝,姓微生,名畝,魯國隱士。他直呼孔子之名,應該是個比孔子年長的長者。孔子有個弟子也姓微生,叫微生高。

棲:形聲。字從木,從西,西亦聲。「西」指「太陽歸西」、「太陽下山」。「木」指「樹木」。「木」與「西」聯合起來表示「太陽下山的時候,鳥兒回到樹上的巢里」。本義:鳥類歇息,音qī。

如明·歸有光《項脊軒志》:「雞棲於廳。」《莊子·至樂篇》:「養馬者宜棲之深林。」

棲也延伸指寄居、居住,如《國語·越語上》:「越王勾踐棲於會稽之上。」《禽經》:「陸鳥曰棲,水鳥曰宿,獨鳥曰上,眾鳥曰集。」

棲讀xī時,指居息的處所,止息的地方,如孟郊《鴉路溪行呈陸中丞詩》:「疲馬戀舊秣,羈禽思故棲。」

棲也指床,如《孟子·萬章上》:「二嫂使治朕棲。」

鳥宿曰棲,棲棲者,取其翔集不定之義。這裡比喻孔子像那鳥一樣到處飛,都沒找到歸宿。

乃:象形字,「奶」 的初文,像女性乳房,「嬭」是「奶」 的異體字,由於「爾」簡化成了「爾」,所以「嬭」就簡化成了「妳」,白話文運動後,「妳」讀成了nǐ,專指女性的「你」 。

乃後來被假借為第二人稱代詞,如《書·大禹謨》:「惟乃之休。」又如陸游的《示兒》:「家祭無忘告乃翁」。

乃也作副詞,如《莊子》:「而後乃今陪(píng)風。」

乃又作承上起下之辭。如《爾雅·序疏》:「若乃者,因上起下語。」

乃又作繼事之辭。如《書·堯典》:「乃命羲和。」

「乃」虛化為連詞、語氣詞等。

乃也寫作迺,如《詩經》:「迺慰迺止,迺左迺右。」

全文理解為:

微生畝對孔子說:"你為什麼要這樣棲棲遑遑地遊說呢?難道是要炫耀你的辯才嗎?"孔子說:"我怎麼敢炫耀我的辯才呢?我只是痛恨那些頑固不化的當政者罷了。"

這一章反映了孔子到處遊說的目的在於說服頑固的當政者採納自己的政治主張。

微生畝是一個隱士,生逢亂世,見自己的才能得不到重視,他便選擇了避世而居。在他看來,那是一個不可為的時代,做什麼都不能改變這個亂世,因而不如退而求其次,管好自己。

孔子不顧社會現實的做法,在微生畝看來是不合時宜的。其實,孔子這種執著的精神,是一種寶貴的財富,應當為後世所繼承。這種執著理想、堅守信念的精神,是每個時代的成功者必備的素質。要知道,世界會因我們的堅持而改變。

孔子的遊說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天下蒼生,這就是賢才,為了個人名利而遊說的叫佞才。

睚眥必報的范雎

北宋王安石寫過一首詩叫《范雎》,大概概述了范雎的一生:范雎相秦傾九州,一言立斷魏齊頭。世間禍故不可忽,簀中死屍能報仇。

范雎的一生是復仇的一生,同時也是助力秦國國力走向巔峰的一生。

范雎出生於今山西芮城的一個貧窮家庭,年輕時曾去各國遊說,希望自己的政治主張能被接受,但遭失敗,後來回到了家鄉魏國,在中大夫須賈手下做事。

一次,范雎跟著須賈出使齊國,朝堂之上,齊襄王對魏使臣須賈很不禮貌,數落魏國反覆無常,並說先王之死與魏有關,令人切齒痛心。須賈嚅嚅而無言,不能應對。

這時,須賈身後的范雎義正辭嚴地辯駁道:「五國同仇,豈獨魏國?如果不放下過去的恩恩怨怨,但知責人而不知自責,恐怕又要重蹈齊湣王的覆轍了。」

齊襄王聽完這番不卑不亢、鞭辟入裡的雄辯,不但沒有發怒,反而心中暗自讚嘆此人的膽識和辯才。於是有意挽留,賜予范雎黃金和酒肉。

須賈不但不因為有如此能幹的手下而感到驕傲,反而醋意大發,回到魏國後,他向魏國國相魏齊誣告范雎裡通外國,是個叛徒。

結果,范雎被打得皮開肉綻,牙齒被打落,肋骨被打折。為了活命,范雎趴在地上裝死。

魏齊又命人將其丟進茅廁,命人在他身上小便。待到天色已晚,范雎從葦席中張目偷看,見只有一名卒吏在旁看守。

范雎請求卒吏饒他一命,並承諾將以重金酬謝,卒吏將其用草蓆卷上,扔到了野外,范雎才得以逃脫。

范雎死裡逃生,改名為張祿,被魏人鄭安平收留,不久又幫助范雎聯繫到秦國使者王稽。

范雎身負大才,一番談吐之後,王稽也被其才能所折服,隨即決定帶范雎回秦國。在王稽的引薦下,范雎終於見到了秦昭襄王。

其時的秦國宣太后干預朝政,穰侯魏冉掌控朝廷大權,秦昭襄王正處於內外交困的局面。

范雎對秦王語重心長道:「陛下,我所想說的都是匡扶社稷的軍國大事,如果陛下不加以重視,我說的也毫無作用。」

秦昭襄王對范雎肅然起敬,范雎深度解析了當時政局和外部戰略。范雎的建議大致分兩點,一個就是要求秦昭襄王鞏固皇權,奪取宣太后的權力,禁止穰侯隨意發動戰爭。這樣做的目的就是中央集權,只有集權才能幹大事,掃平障礙是最重要的一步。

第二點,范雎指出了穰侯的錯誤,穰侯私自決定兵發齊國,秦國和齊國之間,隔著韓國和魏國,出兵少了打不贏,出兵多了有傷秦國元氣。對於距離較遠的國家,應採取外交手段以拉攏為主,對於魏、韓接壤國家要逐步蠶食,從內到外來成就霸業。這就是著名的「遠交近攻」謀略。

秦昭襄王聽得是目瞪口呆,佩服之至,之後范雎被封為秦國宰相,再也不是那個隨意被人欺辱的無能之輩。

范雎的這一謀略,在秦昭王之後的諸位秦王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延用,其中李斯、韓非等人的戰略構想就繼承了遠交近攻的策略,尤其是秦始皇嬴政繼續採納了他們的建議,從而成就曠古未有之宏業。

范雎在擔任宰相後,提議在由秦入蜀的群山峻岭中開鑿棧道,也就是褒斜道,這對巴蜀的控制起到了巨大作用。

在消滅趙國的關鍵之戰——長平之戰中,范雎使用的反間計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思想上,范雎認為不該排擠儒家,他力邀思想家荀子入秦,讓他給秦國國政提出建議。可以說,荀子的入秦,對他的兩個弟子韓非和李斯的影響巨大,對秦國統一天下意義重大。

由於范雎早已化名張祿,魏國人只知道秦國出了個厲害的宰相,並不知道此人就是之前的范雎。

魏王派須賈到秦國求和,范雎假裝成落魄的普通人,前去見須賈。須賈見范雎還活著,出於同情,送了一件衣服給他,還請他吃了一頓飯。范雎假意告訴須賈,可以將其介紹給宰相張祿。

范雎弄來馬車,親自給須賈牽馬墜蹬,等到了相府,范雎先假裝進去通報,就把須賈晾在了一邊。須賈等得不耐煩,左右打聽,才知道這范雎就是宰相張祿。

須賈被嚇壞了,雙膝跪著到范雎面前請罪,看在剛才見面之時,須賈送衣請飯的份上,范雎饒了須賈死罪。

死罪可免,活罪難逃,在眾賓客面前,范雎命人給須賈餵食馬料,須賈自知慚愧,只得被迫吃下。范雎還讓須賈給魏王帶個話,讓其將魏國國相魏齊的腦袋捎過來,否則將血洗大梁。

魏齊得知范雎並沒有死,還升任秦國宰相,也成了驚弓之鳥。他不敢在家中留守,先後逃到了趙國平原君、國相虞卿門下。最終無人敢收留他,趙王和魏國的信陵君都不願意因此得罪秦國,魏齊被迫自盡,了結了罪惡的一生。

司馬遷曾評價范雎說:「一飯之恩必償,睚眥之怨必報」!范雎發跡之後,保舉王稽做了河東太守,舉薦鄭安平做了將軍,曾經幫助過他的人,都得到了應有的回報。

范雎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憑藉自身的努力,命運可以改變,人生未必不能重來,一切都皆有可能。從魏齊的身上我們也得一些經驗教訓,人在得勢的時候不可太過狂妄,欺壓弱小這並不是君子所為。

范雎晚年舉薦了燕國的蔡澤繼任自己的職位,不久辭歸封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