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西曾經輝煌的印記——凡爾賽宮(二)

jsrgly 發佈 2022-11-24T18:30:40.490958+00:00

布局嚴密、協調,兩端與南宮和北宮相銜接,遠遠看去,就像一群宮殿矩陣;外牆壁上端,林立著大理石人物雕像,追求動態效果,造型優美,栩栩如生。

凡爾賽宮裡的國王宮殿就是呈「Ω」形的巨大主樓(或稱為城堡)。布局嚴密、協調,兩端與南宮和北宮相銜接,遠遠看去,就像一群宮殿矩陣;外牆壁上裝飾的彩色大理石光彩奪目;宮頂建築摒棄了巴洛克式的圓頂或尖頂風格,採用平頂形式,顯得端正而雄渾;外牆壁上端,林立著大理石人物雕像,追求動態效果,造型優美,栩栩如生。雖然不是高層建築,但其整體外觀給人以宏偉壯觀、氣勢磅礴的感覺。

國王宮殿的景觀主要集中在二層。內部陳設和裝飾以雕刻、巨幅油畫及掛毯為主,內壁和宮殿圓頂上布滿了西式油畫,油畫裡的神話人物形象生動傳神;陳設有17、18世紀造型超絕、工藝精湛的家具,富麗堂皇,處處金碧輝煌,豪華非凡。室內的櫥窗、展台上陳列著來自世界各地的珍貴藝術品,富有藝術魅力,其中也包括遠涉重洋的中國古代瓷器,都是世界藝術殿堂中的瑰寶。

我們參觀國王宮殿,按順序主要參觀了:

大理石庭院:在凡爾賽宮的正面入口,是三面圍合的小廣場。中央的建築原為路易十三的狩獵行宮,路易十四時加以改造,保留原來的紅磚牆面,並增加大理石雕塑和鍍金裝飾。庭院正面一層為瑪麗·安托瓦內特(路易十六王后)的私室和沙龍,二層為國王寢室。

教堂(或稱皇家禮拜堂):教堂在北翼樓群的南端,1700年修建,路易十四稱,這座教堂是奉獻給聖路易的。路易十四修建凡爾賽宮是為了在氣勢上勝過西班牙的埃斯庫里亞爾宮(修道院、宮殿綜合建築群),但沒有把教堂布置在主要軸線上,反映出在路易十四時期的法蘭西,王權已經高於神權。

路易十五、王儲路易(路易十五的王太子)、路易十六、普羅旺斯伯爵(路易十八)和阿圖瓦伯爵(查理十世)都曾在這個教堂里舉行婚禮。

海格立斯廳(Salon d'Hercule):位於主樓二層第一個房間,連接教堂、主樓北翼和國王套房。路易十四時代,被稱為靠近教堂的新客廳(nouveau salon près de la chapelle)。路易十五時期曾重新建造海格立斯廳,用作舞廳。

天花板上是法國油畫家弗朗索瓦·勒穆瓦納(François le Moyne)的油畫《海格立斯的神化》,海格立斯廳也因此而得名。

《海格立斯的神化》或稱《赫拉克勒斯的神化》(The Apotheosis of Heracles),在希臘神話中,海格立斯和赫拉克勒斯是同一人。天頂畫描繪的是:天神宙斯牽著女兒希比(Hébe)的手站在奧林匹亞山上,旁邊坐著天后赫拉,一起迎接英雄赫拉克勒斯。戰勝無數邪惡妖魔的赫拉克勒斯屹立在戰車之上接受宙斯的祝福,由凡人升天為「大力神」。整幅畫共有希臘神話中所有諸神共142人,包括戰神馬爾斯、黎明女神歐荷伊(Aurore,即極光女神「歐若拉」)、彩虹女神伊利斯(Iris)等,甚至連啄食普羅米修斯內臟的那隻鷹都畫在了宙斯腳下。

弗朗索瓦·勒穆瓦納(Francois Lemoyne)是法國油畫家,他於1736年完成《海格立斯的神化》這幅畫,耗時三年,幾乎獨自一人完成了這幅480平米的天頂畫。它也是歐洲最大的天頂畫之一,畫家因此被封為「皇家第一畫師」。

弗朗索瓦·勒穆瓦納也是洛可可( rococo,或稱:「路易十五式」)美術的創始人之一。但遺憾的是,畫家可能是壓力太大,完成這幅巨作後六個月就自殺了。

牆面上有保羅·委羅內塞的油畫《西門家的筵席》。保羅·委羅內塞(1528-1588)是義大利著名畫家。他也是威尼斯畫派中最後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和提香、丁托列托三人的作品被讚譽為「偉大的三人組,威尼斯繪畫為主的義大利藝術」。

這幅畫是威尼斯共和國送給路易十四的外交禮物,高4.5米,長9.7米。畫中場景是《聖經約翰福音》中的一節:因為自己的麻風病被耶穌治癒了,法利賽人西門表示要追隨耶穌,並在耶穌路過伯大尼村時設宴招待他和他的門徒。宴席上抹大拉的瑪利亞(Mary Magdalene)一直在認真聽耶穌講道,並虔誠的懺悔,耶穌當場赦免了她之前的全部罪過。瑪利亞感激萬分,跪在耶穌腳下,用自己的淚水洗淨耶穌的腳,用長長的頭髮把他的腳擦乾,用昂貴的香膏塗抹在耶穌的腳上。

此畫最初展出在羅浮宮的阿波羅長廊。1730年,它被安裝在海格立斯廳。1832年,它被轉移到羅浮宮。1961年,又回到了海格立斯廳。1994年,這幅畫得到修復。

壁爐上方也是保羅·委羅內塞的油畫《利百加在井旁》;

根據聖經創世紀記載,利百加是以撒的妻子,孿生兄弟以掃和雅各布的母親。「利百加」的意思,是「以美迷人」,或是「討人喜愛的」。亞伯拉罕差僕人給兒子以撒娶妻途中,利百加不僅給他水喝,還給他的十匹駱駝喝足了水。在神的一路帶領下,老僕人順利地給以撒帶來了新娘,以撒娶了利百加為妻。

路易十六時期,海格立斯廳作為接見廳,路易十六曾在這裡接見外交使節、三級會議代表等。

豐收廳(Salon de l'Abondance):在海格立斯廳西側,北面窗口可看到花園裡的拉冬娜噴泉。前臨樓梯,豐收廳是入宮覲見國王的禮儀路線主要入口。天花板上是法國畫家安托萬.霍阿瑟(1645-1710年)的油畫《尊貴的皇室》(The RoyalMagnificence),廳內存放有四個路易十四後裔的銅製半身胸像、兩側牆上有路易十四兒孫們的肖像畫以及歷代國王的獎章、珍寶收藏等。

兩側牆壁上有路易十四兒孫們的肖像畫。包括:

路易十四的長子、第二十任法國王太子(Louis, Grand Dauphin,1661-1711);

路易十四的長子長孫,第二十一任法國王太子、勃艮第公爵,出生在凡爾賽宮(1682-1712))

路易十四的長子次孫、安茹公爵,也就是大名鼎鼎的「腓力五世(PhilipV,1683-1746,1700-1746為西班牙國王)」。他1701年繼任為西班牙國王,結束了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開啟了西班牙波旁王朝。

路易十四的曾孫路易十五(Louis XV,1710-1774,1715-1774在位)肖像;


維納斯廳又名金星廳:在豐收廳之西。

維納斯廳的穹頂中間是法國畫家安托萬·霍阿瑟(René-Antoine Houasse,1645-1710年)的油畫《維納斯在她的王國中施展神性和力量》。


畫的中央是羅馬神話中的愛神維納斯,旁邊是分別代表嫵媚、優雅和美麗的美惠三女神(The Graces),她們共同舉起桂冠,準備給愛神維納斯戴上。維納斯的正上方是她的兒子丘比特(Cupid),他雙手拿著掌握愛情的弓箭目視著自己的母親。圍繞著她下面的是戰神瑪斯(Mars)、火神伏爾甘(Vulcain)、酒神巴克斯(Bacchus)和海神諾普敦(Neptune)。

據說,路易十四時代,廳內有撞球桌和一整套純銀鑄造、精工鏤刻的家具。這些家具後來被熔化鑄造銀幣,以彌補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的開支。

維納斯廳中間有路易十四的全身雕像。

黛安娜廳:又稱月神廳,位於主樓二樓北側,維納斯廳之西。牆壁用各種精美瓷器裝飾。在古希臘神話中,黛安娜是狩獵女神、月神,是阿波羅的孿生妹妹。阿波羅是太陽神,路易十四自稱是「太陽王」。

穹頂上是法國畫家布蘭查德(Louis-Gabriel Blanchard,1630-1704年)的油畫《黛安娜引導航海和狩獵》。

畫面描繪的是黛安娜在林莽山野間,手持弓箭與仙女侍從一起狩獵嬉戲的場景。

牆壁上裝飾精美,中間是義大利雕塑家羅倫佐·貝爾尼尼雕刻的路易十四胸像;

有宰相馬扎然贈送給路易十四的半身像藏品;

有法國畫家查理·福斯(1636—1716)於1712年創作的《伊菲革涅亞的獻祭》油畫;

《伊菲革涅亞的獻祭》描繪了古希臘邁錫尼國王阿伽門農之女伊菲革涅亞,為消除軍中瘟疫,甘願作為獻給黛安娜女神的祭品,並在臨刑時從祭壇上消失的故事。

黛安娜廳中還有一座雕塑,是希臘神話里的太陽神「阿波羅」。

瑪爾斯廳:又名戰神廳或火星廳,在黛安娜廳之西。它是國王套間的第五個大廳。周圍牆上的繪畫以戰爭為主題。大廳內壁爐兩端有大理石平台,曾經布置撞球桌。在1684年之前,這裡是警衛室,後來這裡用作遊戲室和音樂室。傳說路易十四時期,國王經常在這裡召開宮廷音樂演奏會或賭博牌會;後來這裡被通稱為「舞廳」。

天花板中間有克洛德·奧德朗(法國宮廷畫師)的油畫《戰神駕駛狼馭戰車》;兩邊各有一幅畫,東邊是法國畫家儒弗內(Jouvenet)的「常勝將軍海格立斯被財富和讚頌包圍」,西面是烏阿斯(R-A.Houasse)的「恐怖、瘋狂和焦慮占領地球」。

華麗的牆壁上有許多裝裱精緻的畫像:

路易十四騎馬畫像;

《路易十五肖像》;

路易十五王后,瑪麗·蕾捷斯卡王后肖像;

瑪麗·蕾捷斯卡(1703.9.4-1768.6.23),路易十五的妻子,法國和納瓦爾王后。其父親為波蘭國王斯坦尼斯瓦夫一世。

壁爐左邊牆上是法國畫家夏爾·勒布倫(Charles Le Brun ,1619-1690年)的畫作《大流士的帳篷》,也有的譯成《達利斯一家鋪伏在亞歷山大腳下》。

畫面描繪的是公元前333年,年輕的亞歷山大大帝在伊蘇斯戰役,重創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後,王后和其他人匍服在亞歷山大腳下,乞求他不要趕盡殺絕的場面。

壁爐右邊牆上是義大利畫家保羅·委羅內塞(Veronese)的畫作《在以馬忤斯的晚餐》,又名:《以馬杵斯的朝聖者》(The Pilgrims of Emmaus)(這幅是複製品,原畫被收藏在羅浮宮)。

畫面描繪的是:《聖經》記載中的故事,幾名信徒在耶穌去世復活後,議論著耶穌神奇魅力的場景。

壁爐兩側分別有一座頭像雕塑:

《路易十五肖像》下方的大理石平台上有一組小雕像;

(一組小雕像)

墨丘利廳(又名水星廳或御床廳):在瑪爾斯廳之西。是路易十四的正式臥室。「御床廳」的名字由此而來。據說他只在此居住了很短的時間。床的位置正對著太陽升起的方向,從正對著床的窗戶望出去便是太陽門。

天花板上有一幅《墨丘利在兩隻公雞拉動的戰車上》的油畫,是墨丘利坐在兩隻雄雞拉動的戰車上的場景,據說是畫家讓·巴蒂斯特·德尚佩涅繪製的。

墨丘利(希臘神話中的赫爾墨斯)是羅馬神話中擔任諸神的使者和傳譯,又是司畜牧、商業、交通旅遊和體育運動的神。

廳內有一張大床,圍以銀質欄杆,還有一座純銀大壁櫥。牆壁上圍有金色和銀色錦緞。據說,路易十四的幼子安茹公爵(後來成為西班牙國王腓力五世)曾在此居住。

在御床左側有一幅油畫與自鳴鐘。這座鐘由安東尼·莫朗(Antoine Morand)設計,1706年送給路易十四。每隔一小時的整點,上面就有一隻翅膀撲騰的公雞出來唱歌,神廟裡走出路易十四的雕像,女神在風鈴聲中為他戴上王冠,表現出一派歌功頌德的情景。這座自鳴鐘在當時甚至在現在,也可能是世界上最貴的了。

御床右側的一幅油畫是義大利巴洛克風格畫家多梅尼基諾(1581-1641年)的《彈奏多米尼加豎琴的大衛》;

路易十四非常喜歡這幅畫,曾將此畫放置在自己的寢宮裡。因為路易十四非常喜歡大衛。大衛是以色列聯合王國第二代國王(公元前1050年-970年),也是聖經中的少年英雄。大衛多才多藝,他不僅能寫很多優美的詩篇(記載於聖經的詩篇),還擅長演奏豎琴。

路易十四逝世後(1715年9月2日至10日),路易十四的遺體曾安放在這個房間,供人瞻仰。

旁邊牆上是由亞森特·里格(Hyacinthe Rigaud)於1730年繪製的《身穿加冕服的路易十五肖像》。

對面牆上是法國畫家路易斯·托克(Louis Tocqué,1696年-1772年)於1740年為路易十五的皇后瑪麗·萊津斯卡(Marie Leszczinska)繪製的肖像畫。

阿波羅廳:又名太陽神廳,是法國國王的御座廳。阿波羅是太陽神,路易十四自詡為「太陽王」,因此,凡爾賽宮內主要的大廳均以環繞太陽的行星命名。

國王在這裡進行日常接見臣民的地方,如果是外國使臣的晉見,則會安排到鏡廳。這裡也曾經被作為音樂會或舞會的場所,一直延用到路易十六時期。

阿波羅廳是國王套間中最為豪華的一個大廳,布置極為奢華綺麗,天花板上有鍍金雕花淺浮雕,牆壁為深紅色金銀絲鑲邊天鵝絨,中央曾有純銀鑄造的御座,高2.6米,位於鋪有深紅色波斯地毯的平台之上。但1689年發生了奧格斯堡同盟戰爭,為了籌集資金,提供戰爭開支,御座被迫熔毀。如今,當年的皇家奢靡早已不復存在,但我們仍然能從廳內構造及牆上遺留下的痕跡感受到路易十四時期的皇家輝煌。

天花板上的穹頂畫,是鍍金雕花淺浮雕,表現的是阿波羅站在黃金戰車上,駕馭著四匹白馬在五彩雲霞中飛馳,春夏秋冬四季神圍繞在他的周圍。在四個角落,是四個歐洲大陸的象徵。

大廳壁爐上有一幅路易十四 62 歲時的肖像畫,這是他所有肖像畫中流傳最廣的一幅。油畫高 2.05米,寬 1.52 米。畫家是當時法國最著名的宮廷畫家亞森特·里戈(Hyacinthe Rigaud)。

畫家運用細膩的筆觸和豐富的色彩,精心描繪刻畫了路易十四「太陽王」的國王風貌。畫中的路易十四將象徵權威的百合花徽藍色長袍搭在肩上,擺出一副盛氣凌人、至高無上的姿勢,腰間佩著一柄名為「歡愉」的寶劍,腳上穿著紅色後跟的高跟鞋。皇權的標誌:權杖、皇冠、寶劍都在畫中表現出來。


路易十四要求畫家亞森特·里戈為他畫的這幅肖像畫,本來要送給他第二個孫子(被授封為安茹公爵、西班牙國王)。當作品完成後,路易十四卻喜歡上了這幅畫,當即要求亞森特·里戈再畫一幅相同的留給自己。因此,這幅肖像畫共有兩幅。第一幅畫像存放在阿波羅廳一直到大革命爆發,後來轉存到羅浮宮。第二幅就是我們現在在阿波羅廳中所見到的。

在另一面牆上懸掛著一幅路易十六的肖像。


此肖像畫由法國畫家安托萬·弗朗索瓦·卡萊(1741—1823年)於1788年繪製。

路易十六(Louis Χ Ⅵ,1754年8月23日~1793年1月21日, 享年38歲),是波旁王朝國王,1774年~1792年在位,路易十五之孫,法蘭西波旁王朝復辟前最後一任國王。

路易十六性格懦弱,沒有主見,政治昏庸,大權受王后瑪麗·安托瓦內特左右,但王后不懂政治,喜歡奢侈華麗享受。使法國專制制度陷入嚴重危機,宮廷大臣互相爭權,社會矛盾尖銳,國庫空虛,債台高築。

1789年7月14日法國大革命爆發,1793年1月21日,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台,在巴黎革命廣場(今協和廣場)處決。

路易十六王后瑪麗·安托瓦內特(Maria Antonia Josepha Johanna,原奧地利帝國公主)有"赤字夫人"之稱。她和路易十六同時被逮捕囚禁,在路易十六被處死九個月後,也被送上斷頭台。享年38歲。

應該說,路易十六放縱王后奢侈無度的宮廷生活消費,也是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台的原因之一。

路易十六(夫婦)在1793年法國大革命中被處死。他既是法國歷史上唯一被執行死刑的國王,也是歐洲歷史中第二個被處死的國王。

在歐洲歷史中,被處死的國王一共有三位:第一個是查理一世(英國國王,49歲)在英國內戰後,1649年1月30日被被公開處死;第二位是路易十六(法國國王,38歲),1793年在法國大革命中被處死;第三位是尼古拉二世(俄羅斯帝國末代皇帝)1918年7月16日深夜,尼古拉二世家族包括和他們在一起的僕人近10人,被看管他們的布爾什維克秘密警察趕到地下室,使用機關槍掃射集體處決。那年,尼古拉二世50歲,他妻子46歲,兒子14歲,大女兒奧爾加23歲,二女兒塔季婭娜21歲,三女兒瑪利婭19歲,小女兒阿納斯塔西婭17歲。他們都是在由封建社會到現代社會的過渡時的社會革命中被處決的。

路易十六年青時喜愛機械,特別對鎖具研究很有天賦。有渾名"鎖匠"之稱。有一次他發現斷頭台的刀是直的,會延長犯人的痛苦, 不夠人道。就對斷頭台上的刀具進行改造,將直刀改成三角形刀(斜刃)。然而他萬萬沒想到,十幾年後,他和王后卻被自己改造的三角形刀具斬首,不知道當那把斜刃刀具落向他的脖子瞬間,他是否慶幸「享受」了自己的改良成果,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路易十六改造的斜刃斷頭台)

與二樓各大廳的位置相對應,一樓北側為法國公主居住的套房。

(文中引用圖片均來自網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