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考古百大發現系列二十二:河南澠池仰韶村遺址

任平生話歷史 發佈 2022-11-28T07:48:00.026847+00:00

導語:2021年10月18日,「第三屆中國考古學大會」開幕式在河南省三門峽市舉行。值此中國現代考古學百年之際,開幕式上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發現」。下面走進百年考古百大發現系列二十二:河南澠池仰韶村遺址。

導語:2021年10月18日,「第三屆中國考古學大會」開幕式在河南省三門峽市舉行。值此中國現代考古學百年之際,開幕式上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發現」。下面走進百年考古百大發現系列二十二:河南澠池仰韶村遺址。

澠池之會

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為集中力量攻打楚國,主動與趙國交好,約趙惠文王會於澠池(今河南省澠池縣)。秦王派使者告訴趙王,約趙王在澠池會談。趙王害怕但又不敢不去。藺相如陪同趙王前往澠池。在趙王被迫鼓瑟的情況下,他為了使趙國取得對等的地位,據理力爭,並說道:「如大王不肯敲缶,在五步距離內,我能夠把自己頸項里的血濺在大王身上!」使秦王不得不擊缶。後來,秦國向趙要十五座城,他寸步不讓,說用秦國國都作為交換,使秦王毫無所得。藺相如機智地保護了趙王的安全並且不被羞辱,史稱「澠池之會」。

從這則成語典故不難看出,澠池早在春秋戰國之際已經建成,但其實早在距今7000年左右的時候,澠池一帶就有先民在活動,並留下了燦爛的仰韶文化。

地理位置

澠池仰韶村遺址,位於河南省澠池縣城北韶山腳下,距縣城9公里。遺址北依韶峰,三面環水,從東北到西南長900餘米,從西北到東南寬300餘米,總面積約30萬平方米。

四次發掘

1914年,瑞典人安特生受北洋政府之邀前來中國,被聘為「農商部礦政司顧問」,當時安特生的主要任務就是地質調查和探礦,以滿足日益發展的工業需求。但隨著袁世凱的倒台,安特生的調查經費沒有了來源,便把精力集中在了自己的愛好收集化石和考古發掘上面。

1920年12月,安特生的助手劉長山從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帶回來大量的石斧、石刀和其他類型的石器,素來熱衷考古的安特生意識到仰韶村可能存在新石器時代遺址。1921年4月18日,安特生來到仰韶村作地質調查,在村南約1公里的地方,發現了許多石器和彩色陶片。此後,安特生回到北京徵得農商部及地質調查所同意之後,又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於10月27日正式開始對仰韶村進行發掘,此次參與發掘的包括中國學者袁復禮。

1951年6月28日,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調查團夏鼐等專家學者對仰韶村遺址進行第二次發掘。開挖深溝一道(20×2公尺)和灰坑一個,發現有排列稠密的9座墓葬和仰韶紅底黑彩、深紅彩的罐、碗,小口尖底紅陶瓶,灰褐夾沙陶鼎等,還發現有龍山式的磨光黑陶、壓印方格紋灰陶、籃紋陶、灰繩紋鬲、帶流陶杯等。

為了研究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的關聯與區別,1980年10月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澠池縣文化館聯合進行第三次發掘。開挖探方4個、探溝4條,發掘面積共200餘平方米。發現房基4處,窖穴41個,出土陶器、石器、骨器、蚌器613件。此次發掘基本弄清了仰韶文化和龍山的四個不同發展階段的地層疊壓關係。

仰韶村遺址第四次考古發掘於2020年8月啟動一直持續至今。

原始農業的發展

仰韶村遺址出土了用於農耕的斧、鏟、鑿、錛等石器工具,研究表明原始農業已獲得一定的發展,成為當時的重要經濟生產部門和生活來源。漁獵和採集已成為一種輔助性的生產活動,農業的發展帶動著人類生活方式轉向定居,農業村落普遍建立並有所發展。畜牧業和手工業也迎來了興起和發展。

「鎮館之寶」小口尖底瓶

「小口尖底瓶」是圓形的變體,小口、短頸、鼓腹、尖底,形狀像一個梭子,表面用紅彩畫出絢麗多彩的幾何形圖案和動物形花紋。起初專家認為小口尖底瓶是一種取水器,第四次考古發掘開始以來多學科聯合專家組對瓶的內壁進行化學樣本分析,發現了一些類似於酒的殘留物,就說明在當時此器物裝過糧食,根據器型的特殊性,就斷定小口尖底瓶很有可能是一件釀製酒的器皿。

第四次考古的最新發現

2022年11月27日,首屆仰韶論壇通過網絡直播的方式進行。會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李世偉介紹了仰韶村遺址第四次考古的最新成果,在遺址南部首次發現一座仰韶文化大型高等級房屋建築,在中部發現四條大型人工牆溝。

第四次考古還出土同時期的玉鉞、玉環、象牙鐲形器等高等級遺物、「混凝土」地面等建築材料,此時是仰韶遺址文化發展的高峰期。

開創現代考古學先河

仰韶遺址的考古發掘,證實了中國在7000年之前存在著較為發達的新石器時代。從此揭開了中國現代考古學史上的新紀元,成為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篇章中第一個被正式命名的遠古文化體系。為後來發現並被命名的其他新石器時代文化奠定了規範化基礎,起到了先河作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