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北藩鎮割據的局面是如何造成的?

超級譚 發佈 2022-11-28T11:14:11.857106+00:00

而在英國長期統治下的緬甸,瞅準時間,想要使用驅狼吞虎的計策,引入日軍來擺脫英國的長期統治和殖民,所以在以巴莫為首名義上的緬甸執行政府與日軍一拍即合,在日軍的支持下,昂山將軍組織緬甸獨立義勇軍對英軍進行反抗,在初期,緬甸人民對日軍的到來非常歡迎,甚至出現了夾道歡迎的現象,在日軍進入緬甸的時候,有一部分人看出了日軍的不懷好意,於是團結起來抵抗日軍,這部分人,就是緬共的最初始的隊伍,而隨著緬共反抗日軍的動作越來越大,緬共一時間在緬甸更是名聲大噪。

要說到緬北藩鎮割據的局面緣由,不得不追溯到英國當年殖民緬甸時期。

1885年,英國全面占領緬甸,緬甸徹底淪為英國的殖民地,1886年,英國為了方便管理,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雖然緬甸已經淪為英國的殖民地,但是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緬甸人從來沒有停止過反抗。

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為了應對接下來和美國的戰爭,更為了將來和德國會軍,日本繼續奪取東南亞作為補給地。而在英國長期統治下的緬甸,瞅準時間,想要使用驅狼吞虎的計策,引入日軍來擺脫英國的長期統治和殖民,所以在以巴莫為首名義上的緬甸執行政府與日軍一拍即合,在日軍的支持下,昂山將軍組織緬甸獨立義勇軍對英軍進行反抗,在初期,緬甸人民對日軍的到來非常歡迎,甚至出現了夾道歡迎的現象,在日軍進入緬甸的時候,有一部分人看出了日軍的不懷好意,於是團結起來抵抗日軍,這部分人,就是緬共的最初始的隊伍,而隨著緬共反抗日軍的動作越來越大,緬共一時間在緬甸更是名聲大噪。

1942年1月30日,日軍攻占了緬甸東部重鎮,隨後又兵分兩路直指向仰光,月到4月間,日軍進攻重鎮曼德勒,企圖切斷滇緬公路,滇緬公路在當時是我國最後的生命線,是我國在國際購買抗戰物資及國際援華的重要補給線,一旦被日軍切斷,後果不堪設想(在1941年,英國曾以滇緬公路為脅迫,強迫中國把緬北地區劃入緬甸,所以這條補給線的重要性,可見一斑),日軍進攻緬甸,意圖切斷這條補給線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隨著日軍的強勢逼近,仰光岌岌可危,1942年1月底,英當局正式請求中國援助,這也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 「中國十萬遠征軍」的由來,也是為什麼現在緬北地區很多人自稱為中國遠征軍的後代。

雖然中國軍隊在孫立人等將軍的指揮領導下,在緬甸曾多次擊敗日軍的進攻,拖住了日本的大部分力量,但是在後續的戰爭中由於英國的潰敗逃避,導致中國遠征軍的右翼暴露,結果聯合作戰失利,遠征軍被迫後退,最終在日軍不斷的打擊下,英軍全面潰敗逃到印度,中國遠征軍也被迫兵分三路,一部分撤退至印度,一部分回國,而一小部分則潰散留在了緬北的大山中。

在日軍全面占領緬甸後,日軍的真實獠牙便露了出來了,它對緬甸進行了更加殘酷的法西斯統治,把緬甸所有礦山、石油等資源開發全部掌控在手中。完全不管緬甸的生存和發展,把它當作日本戰爭的提款機和跳板,在見識到日軍的真實面貌後,緬甸也正式加入反法西斯陣容,開始抗日,其主要陣容為緬甸國民軍和緬甸人民革命黨(緬共)。

1945年日軍宣布投降,緬甸方面也開始宣布獨立, 1946年由於緬共強烈抨擊昂山在緬甸脫英獨立一事上走「中間路線」而被開除出自由同盟並宣布為非法組織,緬共隨即轉入農村進行武裝鬥爭。同年由於緬共內部矛盾開始分裂,分別分為白旗和和紅旗,紅旗親蘇派主要活動於中部地區,於1972年正式覆滅,而白旗親中派武裝一開始主要活動於緬甸南部的勃固山區,50年代後期在政府軍的強力打擊下隊伍四散,部分武裝力量聚集於北方的中緬邊境線,部分骨幹進入中國尋求中共幫助。

1968年由中共支持被重新整編為緬共人民軍,在中緬邊境強盛一時(傳我國雲南邊防部隊有做軍事支援),為當時緬甸地區最大規模的反政府武裝。

1976年,開始貫徹落實「獨立自主,互不干涉」的外交政策,開始減少了對緬共的援助,而由於緬北地區資源匱乏,交通閉塞,緬共基本沒有財政收入,在經濟方面對中國有著極大的依賴。隨著我國的援助減少,緬共方面為了維持軍費支出,最終居然做起了毒品貿易,這也意味著緬共墮落,再也不是一支有力量的革命軍隊。

1989年緬共再次分裂,緬共人民軍分裂成支不同的武裝部隊,分別盤踞一方,這也意味著緬共正式解體和消亡。

那麼緬共人民軍究竟分裂成了那四支武裝勢力?這四支武裝勢力又如何?請看我另一篇文章 「佤邦-緬北地區最大的武裝勢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