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谷車比人多,打造宜居城市考驗大

泰曼房產客 發佈 2022-11-29T10:08:09.949622+00:00

當城市中車比人還多,衍生而來的交通、空氣品質問題,恐成首都打造「宜居城」的阻礙。瑪希敦大學工程學院27日指出,使用公共運輸,或步行、騎自行車,都是以「可持續」方式幫助改善曼谷交通,但市民不願從開私家車改為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將成為首都創建宜居城市目標的一大障礙。

世界日報訊 官方統計,曼谷有1067萬台註冊車輛,市內人口總數約為1053萬。當城市中車比人還多,衍生而來的交通、空氣品質問題,恐成首都打造「宜居城」的阻礙。


瑪希敦大學工程學院27日指出,使用公共運輸,或步行、騎自行車,都是以「可持續」方式幫助改善曼谷交通,但市民不願從開私家車改為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將成為首都創建宜居城市目標的一大障礙。



且該學院補充說,上述這些具可持續性的出行方式,還能減少污染排放,降低對首都及其居民的困擾。


參照運輸與交通政策規劃辦公室提供數據,登記在曼谷的車輛數已經超過首都的人口數。目前全市註冊車輛有1067萬台,而居住人口則為1053萬人。


此外,比較曼谷市內各類出行方式,駕駛私家車的比例占了2/3以上,達68.7%,其次是搭乘捷運的20.2%。步行占比5%,坐計程車4.2%,以及搭公車的1.9%。


研究數據顯示,大曼谷地區內有害微細懸浮粒子PM 2.5污染,54%來自道路交通,工業部門排放比例22%,家庭占比11%,另有10%是其他交通方式,以及農業、能源和廢棄物管理各占1%。



瑪希敦大學工程學院表示,儘管政府在公共運輸方面投入大筆預算來支持首都發展,但仍無法解決既存的交通問題。「即便公車、火車、捷運系統路線遍布全市,但曼谷堵車問題仍稱得上是東南亞最糟。」


該大學工程學專家點出,曼谷的交通持續對城市的宜居性帶來負面影響,同時降低民眾生活品質。


農業大學副教授,同時也是國內氣候變遷及PM 2.5研究專家威薩努也說,「我們預計今年最後這1個多月的時間,塵霾情況會更加嚴重。」


威薩努博士表示,除了季節性因素外,加上新冠疾病居家防疫措施解除,多數公司都不再實施居家上班政策,且大部分校園也恢復課室教學,都使大氣中的PM 2.5濃度持續增加。


根據統計,疫情前的2019年,曼谷PM 2.5平均含量達每立方米59微克,超標每立方米50微克的天數有64天。


2020年啟動防疫封鎖措施後情況有所緩解。PM 2.5平均含量下降到每立方米46微克左右,而檢測到濃度達危險水平的天數也減少到60天。


但到了2021年,當國內防疫措施有所鬆綁後,有害塵霾濃度超過安全限值的天數微增至61天。



威薩努說,降雨是緩解空污的關鍵因素之一,但隨著乾季到來,全國各部域的空品可能都會惡化。他預測大曼谷將首當其衝,然後擴散到其他地區。「塵霾會從11月起開始造成影響,並在12月至明年1月達到峰值。」


他預計東北部受PM 2.5影響最大的時間點會落在12月到明年3月間,因屆時是當地「火耕」期,且還有從鄰國寮國和越南移入的霧霾。


他說北部地區則將從明年1月至4月面臨PM 2.5威脅,原因包括田地焚燒、森林野火,以及來自緬甸的塵霾。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