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詩畫「和鳴」,《詩畫中國》獨家解碼中華文化的共振效應

深度文娛 發佈 2022-11-29T18:18:29.237578+00:00

11月27日,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大型文化節目《詩畫中國》第九期如約與觀眾見面,帶來對四幅古畫的唯美演繹。

譚詠麟與胡夏入畫《瀟湘竹石圖》卷,唱出蘇軾與竹的不解之緣;青年舞者化為一顆種子長成參天紅樹,舞出《白雲紅樹圖》軸的秀美浪漫;方錦龍在《雁盪山圖》卷的巍峨群山間撥動琵琶,見證大雁的忠貞愛情;唐朝仕女們從《搗練圖》卷中走出,在樂聲中一舞傾城……11月27日,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大型文化節目《詩畫中國》第九期如約與觀眾見面,帶來對四幅古畫的唯美演繹。

「感受到了那種不論風吹雨打,依然堅定自我的本心」「很有詩情畫意,感受到了竹石圖的意境」「當靜態的畫以動態的形式呈現在我們大家面前的時候,表現出來的效果就完全不同!」節目播出當晚,話題#蘇軾筆下的竹石圖有了旋律#登陸微博熱搜主榜TOP46、微博要聞榜;#譚詠麟胡夏將蘇軾筆下的竹石唱成歌#登陸微博視頻榜TOP4。節目用歌聲唱響蘇軾對竹的痴愛,讓受眾感受到詩畫中頑強生長的清雅修竹。

截至11月27日,《詩畫中國》全網視頻播放量累計超2.8億,共收穫全網391個熱搜熱榜。其中微博主話題#詩畫中國#總閱讀量累計超4.6億,總討論量累計超150萬,節目話題總閱讀量累計超23.7億。《詩畫中國》以「詩畫合璧」的全新樣態和新穎視角,讓詩畫「和鳴」,獨家解碼了中華文化的共振效應。

科技+詩畫,呈現全新樣態

「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在悠久的中華傳統文化發展過程中,詩與畫相互成就、密不可分。為了體現「詩中見畫、畫中藏詩」,《詩畫中國》從近千件經典詩畫作品中,篩選出了近60幅畫作與上百首詩文,通過開卷、入卷、品卷、合卷四個環節,為觀眾呈現出一幅幅賞心悅目的中華文化壯美圖景。

其中,作為演繹環節的「入卷」絕不僅僅是簡單的概念,而是具象到了一個個大膽創新的舞台。第一期開場的《溪山行旅圖》軸創演中,演員李光復化身「山間行者」直接進入立體的山水中,明明是水墨之色,卻又似山水流動,網友直呼「我真的看到了千年前范寬眼中的世界!」

演繹明代畫家徐渭的《雜花圖》卷時,則是在詩畫結合的基礎上,嵌入了東方旋律與西方音樂。在鋼琴家郎朗與民樂樂隊的演奏中,一場虛實相生的「數字水墨交響」讓網友驚嘆「仿佛穿越到水墨畫裡了」。

為完成這一系列充滿美感的作品,節目運用CG、AR等先進技術賦能舞台呈現,在科技方面下足了「硬」功夫。虛擬場景和現實舞台的結合,輔以電影級別的拍攝與製作,讓經典詩畫「活起來」,極大增加了受眾的沉浸感。

內容+儀式,創作雙向升級

詩是語言藝術,畫是造型藝術,兩者有著各自不同的語言體系和表達方式,但在內容上同樣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文化的震撼。

為了將詩與畫更好地交融呈現,節目不僅將詩、畫、音、舞、劇、曲等藝術形態進行融合,還聯合故宮博物院、北京師範大學、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館等多家單位,廣泛邀請美術界與各藝術門類專業人士參與創作,可謂是文藝界的一次螢屏盛會。

例如,第八期《簪花仕女圖》卷的「開卷人」是遼寧省博物館副館長董寶厚,而《簪花仕女圖》卷正是遼寧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在「品卷」環節,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和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康震在美術與文學方面對畫作進行深度解析;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何家英結合唐代風氣,解釋了仕女們高聳髮髻的來由;瀋陽歌舞團團長竇強、《簪花仕女》舞蹈編導張杏介紹了舞蹈創作時的反覆打磨與設計巧思。由此,觀眾得以更加深入地看懂古畫、看懂表演。

開卷時畫作介紹、入卷時創新呈現、品卷時深度解讀、合卷時回顧經典……由此,開卷、入卷、品卷、合卷這套畫作鑑賞的專業動作,被化用為《詩畫中國》舞台上的標誌性儀式,達成在內容與儀式上的雙向升級。

視角+表演,經典煥發新生

《詩畫中國》在內容創作和表現形式上的創新舉措,不僅再次喚醒了觀眾的「經典詩畫DNA」,無形之中也借用新的創作成果,為觀眾提供別樣的觀賞視角,讓傳統詩畫藝術在舞台上煥發出當代生命力。

例如南宋趙伯駒的名畫《江山秋色圖》卷,作為北京故宮博物院借出的珍藏文物在香港展出。寺廟樓閣、橋樑廊道,登高望遠、林間閒談,為何是這幅畫?又該如何品鑑這幅青綠山水畫?《詩畫中國》特別邀請了香港演員汪明荃用粵語領誦唐代王灣的《次北固山下》,用詩歌體會畫中意境。

這一場景的播出,立即引發網友的廣泛關注。微博話題#香港故宮展出國寶級南宋名畫#收穫近9000萬閱讀量,並登上微博熱搜榜TOP30、視頻榜TOP15和要聞榜。汪明荃在節目中提到,站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外,看到眼前的香江和維多利亞港,頗有「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之感。

事實上,節目以中國經典名畫為內容載體,以經典詩詞引發出精神內核的表達方式,多次引起網友的強烈共振。在節目高熱度話題榜單中,#任敏中國風水下舞蹈#就收穫超1.5億閱讀量,#許嵩紙上雪唱出王維瀟灑人生##廈門六中合唱團把落花游魚唱出了畫面#等話題也有5000萬左右的閱讀量,上千萬的話題更是頻頻出現。可以看出,經典詩畫總能激起巨大的魅力漣漪。

紙媒+網絡,助推全面傳播

通過新穎解讀視角的呈現,《詩畫中國》既是一位引導者,帶領觀眾看到了更具科技含量的詩畫魅力,更是一位繼承人,依靠「思想+藝術+技術」的融合,助推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的傳播。

節目開播前後,總台《新聞聯播》《新聞直播間》《中國文藝報導》欄目積極播發節目訊息。播出期間,節目創作座談會和呈現內容再次受到《晚間新聞》《朝聞天下》《新聞30分》《音樂周刊》等欄目聚焦。

大屏預熱和深度關注,為節目打開了更加廣闊的收看空間,眾多媒體也關注到了《詩畫中國》掀起的全民詩畫品鑑熱潮。開播後,《人民日報》《光明日報》陸續刊發節目座談會舉辦內容;《人民日報海外版》刊發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的署名文章《彰顯中國詩畫文化精神》,提到幾位嘉賓談到的共同追求,就是不僅僅要為中國詩畫創造視覺閱讀上的新鮮感,更要加重節目的文化性、精神性。《中國日報》刊發對外報導《Techno classic switch on》,表示節目用「爆火」的實踐證明了中國年輕人對中國的歷史傳統文化保持著濃厚的興趣;《工人日報》在刊文《挖掘詩畫合璧樣態 引領詩畫鑑賞風潮》中提到,在語言藝術與造型藝術的融合交錯中,《詩畫中國》厚植於文化根脈之上,鋪展開意涵深刻的中華文化壯美圖景。

此外,節目聯動各地文化瑰寶,也受到了地方媒體的高度關注。《瀋陽日報》報導了瀋陽歌舞團絕美舞姿演「活」國寶《簪花仕女圖》卷的內容,詳細跟蹤採訪了舞蹈團隊的創作歷程。《焦作晚報》在第七期節目播出後立即刊發報導,來自焦作的青年舞蹈家李禕然在《詩畫中國》舞台上通過舞姿還原明代畫家文徵明《湘君湘夫人圖》軸中的湘夫人,把觀眾帶到屈原浪漫主義文學無限想像的世界中。

「活起來」的詩畫,還成為了新時代傳播中國文化、展示中國形象的絕佳載體。近期,在總台國際傳播規劃局與海外華文媒體合作開辦的「中國電視」新媒體專區,《詩畫中國》受到專題推介。美國《國際日報》網站和社交媒體帳號、俄羅斯《龍報》網站和世界頭條APP「北極熊視野」帳號、法國《歐洲時報》網站和APP、義大利僑網、南非《非洲時報》網站等11家華文新媒體平台及英國China Hour社交媒體帳號發布推文、圖片和視頻等,累計瀏覽量超過44萬次。海外觀眾不僅能看到眾多珍藏的古畫,還能看到當代藝術創作者們的創作成果,節目為世界文化交流增添了更加豐富多元的文化資源。

正如媒體評論所言,「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活了傳統文化的雋永魅力。」《詩畫中國》所要做的,除了展現出打動感官的「視聽美」,還要表達出激盪心靈的「底蘊美」,讓社會各界都能從節目中、從詩畫中領略歷久彌新的文化精髓。

嘉賓+網友,打造全民共賞

從大屏到小屏,從紙媒到網絡,《詩畫中國》在內容上跨越了時空,在傳播上也達到了節目內外的同頻共振。眾多表演嘉賓參加完節目「品卷」環節的討論後,進一步走向觀眾,在網絡端和網友共同品鑑暢談。

前不久獲得第35屆金雞獎最佳女配角獎的青年女演員齊溪,在《詩畫中國》第八期以畫中人的視角,帶領觀眾遊覽清代馮寧的《仿楊大章畫〈宋院本金陵圖〉》卷。11月20日,齊溪發布微博,表示節目在場景設計和服裝造型方面對原畫的還原,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輕歌曼舞惹人痴,美若天仙畫中人!」「先前古裝作品裡的深深宮闈,到今日節目中的街巷市井,都跟隨齊溪老師體驗過了~」網友在評論中留下對節目的讚嘆。

在節目第七期亮相的明代畫家文徵明創作的《湘君湘夫人圖》軸,充滿了畫家的浪漫想像。畫中人顧盼回眸,神情生動,長袖飄逸,演繹起來頗有難度。青年舞蹈家王念慈、李禕然則用精湛的表演,在《詩畫中國》舞台上再現湘君、湘夫人的絕美身姿。李禕然還通過微博向網友分享接到表演任務時的心情,王念慈則發布了節目舞蹈的排練室版,讓傳播熱度一再延續。網友評論「美人原是畫中仙」,藝術藉助網絡與觀眾更加貼近。

由此可見,經典作品特別是詩畫作品的鑑賞,從來沒有門檻和特設,反而尤其需要來自社會各界的解讀與交流,這在節目觀眾留言的高頻詞中可見一斑。「精緻細節」「高科技」「底蘊」「文化自信」……從這些高頻的反饋中可以看出,高雅的經典藝術正以一種更親切、更可感、更生動的形式,走入受眾心中。

成果+傳播,拓展中國影響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到,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秉持「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鑑賞理念,《詩畫中國》以經典為切口,以思想為引線,向大眾展示了——山河中國的壯美遼闊,匠心中國的砥礪奮鬥,風骨中國的精神底色,樂舞中國的多彩藝術,四時中國的流轉生息,田園中國的自然樂趣,靈韻中國的生命活力,禮儀中國的大國氣度,雅趣中國的格調意境,營造中國的智慧美學,色彩中國的繽紛璀璨。

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稱,希望能夠通過這樣的節目讓觀眾知道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呈現我們的中國精神。文博機構應該主動、深入地參與到此類文化節目中來,不但讓珍藏的文物「活」起來,也要把專家的研究成果激發出來、傳播出去。

作為深度參與節目創作的「品卷人」,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表示,節目讓藝術真正深入到人們心靈之中,同時也活在藝術家的創作血液之中,通過不斷地激勵和滋養,讓進入新時代的創造充滿歷史的厚重,彰顯中華文化之氣象、中華民族之大美。同為「品卷人」的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康震也指出,節目核心在於「中國」,它的基礎在於藝術,它的內涵是中華文化、文明,將詩詞與繪畫兩大藝術體系融會貫通,追求一種「君子雅量」的境界,講述中國故事、展現中國精神,使我們能有更強大的信心面向中國的未來。

中宣部副部長、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台長兼總編輯慎海雄表示,用「詩筆」與「畫筆」繪就中華文化的「詩心」與「畫心」,讓人們從中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中華文化、中華美學、中華精神跨越時空的永恆魅力,也讓世界了解中華文明、認同中華文化,為堅定歷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創造更為濃厚的氛圍。總台文藝節目中心常務副召集人許文廣說:「在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面前,我們必須懷著敬畏之心,通過總台這一國家平台聚合最強智力最優資源,以傳統文化的當代化表達,努力為大家呈現一個氣韻生動、氣象萬千的詩畫中國。」

節目的創作初心,通過藝術界和廣大觀眾的重重反響得到驗證。中華文明悠久而璀璨,汲一瓢而發揚繼承,將「詩畫筆墨互為」做到極致,無疑是值得更多文化節目工作者借鑑的思路和品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