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琛:把「強基礎」與「抓攻關」合二為一

中國科學報 發佈 2022-11-30T03:36:40.044835+00:00

如今,在高新技術領域,強化基礎研究本質上是培養一種能力——不再只是發表文章,也不僅是參賽拿獎牌,而是能夠瞄準需求,解決問題。

文 | 趙琛(中國科學院軟體研究所所長)


自1985年建所以來,基礎研究一直是中國科學院軟體研究所(以下簡稱軟體所)立身之本。


如今,在高新技術領域,強化基礎研究本質上是培養一種能力——不再只是發表文章,也不僅是參賽拿獎牌,而是能夠瞄準需求,解決問題。


因此,軟體所將「強基礎」與「抓攻關」合二為一。強化基礎研究和技術研發的有效銜接,聚焦軟體領域「心腹之患」「燃眉之急」,開展使命驅動的建制化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真正發揮中科院研究所作為「國家隊」的建制化優勢。


軟體所基礎研究工作主要依託計算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平台開展。該平台在計算機科學和軟體基礎理論方面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


「十四五」期間,圍繞國家戰略需求,調整和凝練國重定位及研究方向,是軟體所落實改革的重要舉措。


在信息產業領域,基礎軟體被視為底座和基石,代表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對國家經濟發展、產業安全和國防安全影響深遠。


然而,一直以來,國產作業系統、程式語言和編譯系統、資料庫、中間件等基礎軟體的競爭力比較薄弱。


國產基礎軟體要想在已經被國外壟斷的生態體系中後來居上,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基礎軟體的根基是指令集架構,它是介於軟體和硬體之間的接口規範。對國產基礎軟體而言,「卡脖子」風險正是根源於指令集架構,因為其始終受到國外智慧財產權和授權模式的制約。


2010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計算機科學部門研發了一種新型指令集架構RISC-V,並迅速脫穎而出,因為它比x86和ARM兩種架構更適合人機物智能互聯時代。


更為關鍵的是,RISC-V採取的是開源開放模式,這就給了中國基礎軟體領域一個難得的在指令集架構換道比拼的機會。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曾指出,基礎軟體是整合RISC-V多樣化生態的核心要素,是基於RISC-V架構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目前,全球RISC-V基礎軟體競爭的時代已經到來,各國研發幾乎處於同一起跑線。


軟體所從2016年就開始在這一新的賽道上「卡位」,搶占RISC-V基礎軟體發展的歷史機遇,努力提升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


如今,指令集基礎軟體已被納入中科院「十四五」發展規劃綱要信息技術重點部署的9個方向之一。


軟體所正在牽頭論證中科院A類先導專項「RISC-V基礎軟體」,布局了4個研究方向、12個模塊、上百項技術攻關,從源頭上消除未來指令集生態中的基礎軟體「心腹之患」。


與此同時,軟體所也不放過國產基礎軟體的「歷史欠帳」,在新舊賽道的共性技術方面,聚焦研發基礎軟體核心組件,形成在關鍵環節上自主可控的軟體體系,解決國內頭部企業在關鍵核心組件方面受制於人的「燃眉之急」。


作為科研領域的「國家隊」,軟體所始終不忘自身的建制化優勢。


然而,在軟體領域擁有成百上千人的研究隊伍,這不叫建制化優勢。


只有當這群人圍繞共同目標密切協作、共同解決幾個滿足國家戰略需求的核心技術攻關難題,才可謂是建制化優勢。


因此,軟體所以國重重組和「十四五」規劃為契機,重新梳理基礎研究清單,調整選題機制,加強在國家重大任務中進行整體設計,強化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有效銜接,引導科研人員承擔以國家重大而緊迫的需求為導向的基礎研究工作,從頂層設計上確保「強基礎」與「抓攻關」合二為一。


(《中國科學報》記者胡珉琦採訪整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