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背上的民族哈薩克族的另一面-心靈手巧

錢candy 發佈 2022-12-01T13:29:23.806606+00:00

一提到哈薩克族,大家就會想到英俊的哈薩克少年縱馬馳騁於草原之上,就會想到風吹草低見牛羊,大口喝酒大口吃肉,其實哈薩克族還是一個心靈手巧的民族。

一提到哈薩克族,大家就會想到英俊的哈薩克少年縱馬馳騁於草原之上,就會想到風吹草低見牛羊,大口喝酒大口吃肉,其實哈薩克族還是一個心靈手巧的民族。哈薩克族製作的花氈、刺繡和木器都是非常精美的傳統手工藝製品,讓你顛覆對他們的認知。


花氈,是哈薩克族婦女的傑作。

哈薩克族的婦女,幾乎人人會繡花氈,誰都可以在大小不同的羊毛氈上,展示自己的才華。因為,氈在哈薩克族同胞的衣食住行中是一項不可或缺的內容。在哈薩克族人的居住中,須臾也離不開氈。

他們搭蓋氈房需要氈,氈房裡防潮禦寒要用氈,夏日裡在草原小憩要鋪氈,招待客人時,還要用氈當坐墊……

這對男放牧、女主內,分工十分明確的哈薩克族來說,氈就成為女主人操持家務的主要方面。因而,哈薩克族女性從懂事起,就要向媽媽學習「氈工藝」。擀氈,繡氈,就這樣一代一代流傳、發展、完善起來。

花氈是在原色底氈上繡出來的,要有花氈,先得擀出底氈。擀氈,對哈薩克族婦女來說,是一件重體力活,也是對「氈技巧」的檢驗。會擀氈的,擀出的氈,氈面平展,氈體板硬結實。否則,擀出的氈鬆軟掉毛,用不了多久,氈體就會開裂,氈不成氈,讓人恥笑。

擀氈,一般是邀請幾個技術相當的女性,一起來擀,或者是互相換工,輪流為幾家擀氈。

擀氈的第一道工序是彈料。擀氈用的羊毛很考究,一定要用當年的羊羔毛。羊毛選定後,將羊毛攤在乾淨的牛皮上,用細樹枝打透彈松,料就算彈好了。

第二道工序是用芨芨草和繩索,編成比氈子實際面積略大一些的草簾,然後將彈好的純色羊毛均勻地鋪在草簾上,爸好,綁上繩子,留出人手拉的繩頭。這時,或六人或四人,一人手執一繩,由一人將滾燙的開水,澆向要擀的氈子,一定要澆得透透的。擀氈就開始了。

擀氈時,每人執一繩,用力滾動草簾卷子,大家平均用力。為使動作一致,這時要唱起擀氈歌。由一人領唱,眾人相和,既調節氣氛,又保證眾人動作協調一致。這同人們熟知的「勞動號子」作用相同。


為什麼要用當年的羊羔毛,又要用滾開的開水澆透呢?是因為毛嫩,見開水,角質容易溶解,毛與毛之間,粘得緊密,粘得牢固。

當草簾滾動 2~3個小時後,就進入第三道工序。這時,將草簾攤開,把氈子揉成一團,再用開水澆透、攤開,捲成筒狀,放在草簾上,幾個人同時用雙肘在草簾上滾擀新氈。唱歌依舊,直至氈成為止。

氈子晾乾後,心靈手巧的哈薩克族婦女,就依照自己的想像,剪出各種圖案、花卉底樣,用各色毛線繡出。一塊色彩鮮艷、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花氈,就出現在哈薩克族人的氈房裡

了。

繡花所用的各色毛線系婦女們平日用紡錘捻成,染好,備用。

花氈,用於床墊、坐席,也用於張掛。因為花氈由家庭主婦親手操辦,所以,無論是墊的、坐的、掛的,都是女主人心靈的展示,技藝的表現,也是她們的驕傲。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你難以相信粗獷剽悍的哈薩克族也會有如此細膩精美的刺繡。

夏季的草原,林茂澗清,草深花繁,百鳥爭鳴,牧歌悠揚。遙望遠山,銀冠似帆,轉場的牧群,如游雲流瀉,到處飄溢著馬乳瓊漿的濃香。

走進哈薩克族人家,那滿屋絢麗的刺繡,讓你感受到草原生活的恬靜與秀美。如果說賽馬、刁羊、姑娘追展示了哈薩克族馳騁原野的豪邁與奔放;那麼這代代相傳的民間手工刺繡,則深深蘊含著草原民族的細膩與柔情和對美好生活的企望。

哈薩克族手工刺繡,源於何時已不可考。只知道在很久以前,當哈薩克族的男人們身騎駿馬,肩托獵鷹,伴著冬不拉悠揚的琴聲,在遼闊的草原上遊牧時,哈薩克族的婦女們就在自家的氈房裡,用五彩毛線繡出幸福的生活,繡出快樂的心情,繡出心中的歌。

美麗的草原,賦予哈薩克族婦女水一樣的靈性和柔情。她們對身邊的美有著最真實、深切的感受。雪峰、清泉、草原、鮮花、牛羊、駿馬以及天鵝、孔雀,一切美的東西皆可入「繡」,她們讓草原的本色在刺繡中流淌。


沒有不會刺繡的哈薩克族姑娘。當愛情的鮮花綻放在如歌的原野,哈薩克族姑娘就開始用心繡制自己的嫁妝。枕套、珠幃、罩單、窗簾、坐墊、花氈、服飾,一樣都不能少。小到端鍋福熱的手套,大到滿牆華麗的壁掛,處處顯出姑娘的慧心和不凡的才藝。

傳統的哈薩克族手工刺繡,是用鹽和奶混合調汁,在黑、紅、紫三種顏色的絨布,或白色棉布襯底上,勾勒出草木花卉飛禽走獸、抽象紋飾以及刺繡者的種種獨特想像,然後用自製的五彩毛線,沿草圖或勾、或挑、或刺、或縫,精心繡制而成。


哈薩克族的木工藝

在哈薩克族同胞的氈房裡做客,如果他們將來者視為最尊貴的客人,在敬獻馬奶時,會將一個三杯聯體或四杯聯體的馬奶杯,盛滿馬奶奉上。馬奶杯由整木製作,三杯或四杯連通。無論先飲哪一杯,不換地方,都會將幾杯馬奶一飲而盡。喝著馬奶,欣賞著手中彩繪聯體木杯,人們總要讚嘆木杯構思的精巧和製作工藝的精湛。

這種木杯是哈薩克族傳統的手工製品。不僅有木杯,還有木盆、木碗、木盤、木碟、木……


這些木製器皿源於何時,起於何人,已不可考。當是在銅鐵器皿和瓷器普及之前,哈薩克族人民為了生活,就近取材,伐木砍削而成。原先的木製器皿並不如現在的精緻,只要簡單成型,可資使用即可。這從現有的一些原木原色、無漆無花的面盆便可以印證。加上木製器皿不易損壞,輕而耐用,便於攜帶,適於遊牧生活,便一代一代流傳至今。

在歷史的沿革與社會發展中,人們不斷追求物質生活的提高,也不斷追求精神生活的完美,審美需求的滿足。這便推動著木器皿從原來單一的生活用品,逐漸向工藝品的轉化,演變為今天的繪畫塗漆木器,既有使用價值,又有審美價值。木器皿選料用白樺木。因為它結實耐用,又不易變形,往往一件用具,可以幾代使用。

製作工具有砍砍子、小刀、鑽等。先用砍砍子粗製成坯,

再使刀細作成型。

製作過程是先依據製作器皿大小,用砍砍子將樺木砍削成毛坯。這一工序十分重要,既要留出加工的餘地,又要儘可能的節約原材料,有經驗的工匠,在下料上往往恰到好處。接著,用砍砍子輕剁為器皿形狀,有圓的、方的。然後,用刀一點一點地將碗心、碟心、盤心、杯心剜出。如果是杯,還要在整木上,鏤出手把;若是果盤,則要削出底座。再將成型的器皿放在鹽水鍋里煮沸,鹽水要濃。因為經過鹽水處理後,不裂、不變形。將煮過的器皿晾乾,用刀將表面削刮光滑,塗上羊尾油,令其滲入,再用砂紙細打,繪圖上漆,就完工了。

由於哈薩克族喜歡濃墨重彩,所以紅花綠葉,皆重色塗之。原來最後一遍上清油的工序現改為塗清漆,顯得質樸、凝重、艷麗。諸器皿放在一起,織出繽紛絢麗的圖景。

今天,隨著各種器皿的普遍使用,木製飲食用具已被哈薩克族同胞逐漸淘汰,因而製作工匠也多棄舊業。但是,作為傳統的哈薩克族木工藝卻倍受旅遊者的青睞。於是,一些手藝精湛的工匠,尤其是那些會做聯體杯者,重操舊業,專門進行木製工藝品的生產,使之走向市場。作為工藝品,木器用料也擴展至楊木,成型過程也逐漸使用簡單的機械,使之更加美觀。但是,比起機械加工的木器來,手工樺木製作雖說在圓、

方形狀上略遜,卻在市場十分走俏。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