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中國」——北京師範大學全球化與文化發展戰略研究院 成功舉辦首屆國際青年學者跨學科論壇

中國日報網 發佈 2022-12-01T13:45:52.257951+00:00

2022年11月19日至20日,首屆「理解中國」國際青年學者跨學科論壇(簡稱YES)由北京師範大學全球化與文化發展戰略研究院成功舉辦。首屆論壇在網際網路會議室舉行,來自全球五大洲的嘉賓和觀眾跨越空間的界限,共同見證了這一激動人心的國際交流活動。

2022年11月19日至20日,首屆「理解中國」國際青年學者跨學科論壇(簡稱YES)由北京師範大學全球化與文化發展戰略研究院成功舉辦。首屆論壇在網際網路會議室舉行,來自全球五大洲的嘉賓和觀眾跨越空間的界限,共同見證了這一激動人心的國際交流活動。

「理解中國」國際青年學者跨學科研究論壇以中國文化為核心,將每年匯集全球各國正在研究學習中國文化的青年學者群體,邀請他們從一個既定的與中國文化相關的主題出發,利用自己的專業優勢,闡述自己的研究成果,暢談理解中國文化的心得體會。「理解中國」論壇以跨學科的研究討論方法為出發點,鼓勵國際青年從人文、科學、藝術、經濟等不同學科的視角共同探尋中國文化的深厚魅力。作為青年學者的學術集合點,來自10個國家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和青年學者們共同構成了本次論壇的主要群體。同時,還邀請到了來自不同國家的年長知名學者作為學術領頭人,與青年學者共同對話,給予建議。「理解中國」展示的是中國文化對世界的影響力,是世界青年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在此,世界青年共同搭建起一座文明互鑒、和平共贏的橋樑,在共同的經歷中創造共同的未來!

在本屆會議的開幕式上,珠海校區王守軍校長首先代表北京師範大學向與會來賓們表示了誠摯的歡迎。王校長從understanding的中文意思「懂」的解讀講起,認為要讀懂一個國家,就要知曉和尊重它的歷史與文化,要承認和接納它的傳統與精神理念,世界上不同源流的文明和文化真正的相處之道是求同存異,包容並蓄,和衷共濟,和合共生。在中國已經發展成為具有全球性影響的重要國家之時,世界青年理解中國與中國青年理解世界,是青年朋友們必備的一項重要能力。本次論壇匯聚多方專家學者、採用多種方式、從不同學科視角研討「理解中國」是一次很好的嘗試,希望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朋友們能夠通過本次論壇,促進對中國文化、中國精神的理解,同時能夠攜手共進,致力於共創世界美好未來。

研討會邀請到了兩位嘉賓做主題致辭。我國前駐冰島大使、國際儒學聯合會顧問、濟南大學客座教授、外交筆會理事王榮華教授介紹了目前世界對中國文化了解的三種基本狀況,認為能否正確地認識中國是當今世界一件迫切的事情。他結合對具體實例的剖析,指出要促進世界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必須批評冷戰思維。施普林格·自然大中華區總裁與全球圖書業務總裁湯恩平(Niels Peter Thomas)博士在之後的主題致辭中首先介紹了施普林格·自然是全球最大的學術出版商,在中國與70多家中國出版機構長期合作,致力於將中國的研究成果介紹給全球科學界。湯恩平博士還提到,要建立跨文化的優秀出版物,需要出版商、作者和讀者的共同努力。

之後,五位來自世界不同國家的中國文化研究領域專家: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院長黃會林教授、匈牙利布達佩斯長期可持續發展中心古哲明(Attila Grandpierre)教授、北京京西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理事長及中國工合國際委員會主席柯馬凱(Michael Crook)先生、美國塔夫茨大學教授及全球化與文化發展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莉迪亞·阿米爾(Lydia Amir)教授、印度馬德拉斯發展研究所阿南塔·庫馬爾·吉里(Ananta Kumar Giri)教授,分別為研討會帶來了精彩的視頻致辭。他們在致辭中提到,本次論壇雖然給來自世界不同國家的年輕人一個相對有限的相聚時間,但卻帶來了讀懂彼此、理解互信的無限空間。中國在崛起,並將對世界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了解中國文化是非常必要的。他們鼓勵國際青年學者們要積極學習中國文化,相互增進理解與合作,才能共創美好的未來。

來自赤道幾內亞中非共和國的蘇銳博士(Dr. Jesus Pierrot Godoua Imendji)代表參會國際青年學者,以《中國與非常發展的共生關係》為主題進行中文發言。作為中國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促進會副秘書長,也是非洲國家絲路國際商務中心國際部部長,他強調了當代中國發展在世界進程中的關鍵意義,以及中國與非洲在未來攜手同行的重要性。開幕式的最後,薛曉源教授代表北師大全球化與文化發展戰略研究院向與會的領導、專家學者和師生們表達了熱烈的歡迎。

論壇邀請到兩位國際知名學者進行主旨學術演講。來自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學的李煥然教授(Prof. Dr. Harvey Lederman)以「王陽明論良知」進行了精彩演講。他著重從王陽明的「良知」一詞入手,首先介紹了「良知」一詞從孟子到王陽明的概念史。他認為,王陽明的「良知」是指一種內省的認知,也與自我導向的、肉體經驗相關聯,具有普遍性。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文化與創意學部院長Holger Briel對自己在中國科幻小說研究方面的成果進行了闡述。他介紹了世界科幻小說自70年代起的狀況及其核心主題,總結了中國90年代起科幻作品的發展總體趨勢與特徵,分析了中國科幻作品中關注的核心命題,例如生態環境、文化遺產、社會流動性和包容性等。

在11月20日的論壇第一場討論中,中央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馬克·力文工作室主任、美籍專家馬克·力文(Dr. Mark Levine)以《唱響我的中國故事》為主題,談論了激發他中國故事的一些事件和情景。新加坡 - 劍橋 CREATE 研究中心的德籍研究員亞歷山大·孔丁斯基博士(Dr. Aleksandar Kondinski)以《文化和技術創新的相互作用》為題,談論了自人類文明誕生以來,科學技術對我們的文化發展、生存環境和生活質量的顯著影響。清華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博士生、全球化智庫研究員、來自巴基斯坦的明竺(Zoon Ahmed Khan)討論了青年組織和個人——包括「全球青年領導者對話項目」——在幫助青年人構建共同經歷、共同敘事,共同存在以及解決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中所起到的作用。來自克羅埃西亞的北京外國語大學·助理教授、外國專家高山博士(Dr. Goran Đurđević)的演講以《反觀世界:漢代和羅馬鏡中的過去和未來》為題,主要圍繞當下的學者如何利用鏡子等具體的考古文物來構建關於社會考古學的知識,並且藉此闡釋了漢朝和羅馬帝國的思想和理念。來自新加坡的舞蹈家林家怡(Lim Jia Yi)目前在北京舞蹈學院就讀編導方向碩士研究生。她演講主要圍繞著「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文化追溯與世界情懷」展開。

由德籍學者、北師大-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媒體與傳播學院副教授馬克思·海丁斯菲爾德(Dr. MarkusHeidingsfelder)領銜。他的發言以「世界、文化、理解」三個詞彙為核心,並談到了將單詞轉化為概念(精確詞)的難題。來自俄羅斯的獨立學者、哲學博士郭惟(Dr. VictoriaSukhomlinova)以「文化裝飾化」為主題分析了「文化」在中國哲學話語中的運用的和反思。就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哲學博士生、來自義大利的愛麗絲(AliceSimionato)認為新儒家思想是中國哲學史上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其核心關注點之一的「理」目前仍然是英語學術辯論的主題。她強調有效的跨文化理解不僅應當重視跨文化的相似性,也要重視文化之間和文化內部的差異性。本次會議最年輕的是來自南非、目前就讀於紐西蘭奧塔哥大學的本科生亞歷山德拉·謝利 - 羅斯·馬特希(Alexandra Shelly-RoseMatthee)。她演講的主題是中國的「人類世藝術」,她認為「人類世藝術」對其它文化和中國產生了重要影響,也探究了中國傳統藝術在當前全球氣候下所擁有的影響力和重要性。

本屆盛會全程由北京師範大學全球化與文化發展戰略研究院德籍特聘研究員大衛·巴拓識(DavidBartosch)博士主持。「理解中國」國際青年學者跨學科研究論壇是研究院精心打造的品牌活動。首屆論壇聚集了不同專業的國際青年學者,加強了中外青年專家學者的學術交流,在交流研討中分享著前沿成果,這既開拓了視野,收穫了友誼,也碰撞出新的智慧火花。論壇的舉辦是極富創意的有益嘗試,必將為促進中國對外文化交流、促進世界了解中國作出積極貢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