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考古百大發現系列二十四:河南鞏義雙槐樹遺址

任平生話歷史 發佈 2022-12-02T08:11:47.472877+00:00

#頭條創作挑戰賽#導語:2021年10月18日,「第三屆中國考古學大會」開幕式在河南省三門峽市舉行。值此中國現代考古學百年之際,開幕式上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發現」。下面走進百年考古百大發現系列二十四:河南鞏義雙槐樹遺址。

導語:2021年10月18日,「第三屆中國考古學大會」開幕式在河南省三門峽市舉行。值此中國現代考古學百年之際,開幕式上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發現」。下面走進百年考古百大發現系列二十四:河南鞏義雙槐樹遺址。

►地理位置

雙槐樹遺址位於河南省鄭州市鞏義市黃河南岸以南2公里、伊洛河東4公里處。遺址東西長約1500米,南北寬約780米,殘存面積達117萬平方米,處於河洛文化中心區。

►河洛古國

在《易經》中有這樣一句話「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廣為人知,主要說的是上古伏羲氏時,洛陽東北孟津縣境內的黃河中浮出龍馬,背負「河圖」,獻給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後為《周易》來源。大禹時,洛陽西洛寧縣洛河中浮出神龜,背馱「洛書」,獻給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劃天下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會,流傳下來收入《尚書》中,名《洪範》。

說起五千年不斷裂的中華文明史的起點在哪裡,就不得不說起伊洛匯流入黃河處的河南鞏義河洛鎮那個名為「雙槐樹」的小村莊。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它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村莊,居於黃河南岸高台地上,守候著那曾經的「河洛古國」。

2020年5月7日,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雙槐樹古國時代都邑遺址階段性重大考古成果:經多位知名專家學者現場實地考察和研討論證,認為雙槐樹遺址為距今5300年前後古國時代的一處具有都邑性質的中心聚落,因其位於河洛中心區域,專家建議命名為「河洛古國」。該遺址被考古專家譽為「早期中華文明的胚胎」。

►古國布局

整個河洛古國遺址被三重環壕圍繞,壕內根據功能劃分了居住區和墓葬區,考古工作人員還發現城內遺留下來的祭祀台遺址、北斗九星天文遺蹟、制陶作坊區、儲水區、道路系統等,形成了比較完備的都邑布局。

環壕

遺址被三重環壕圍繞,形成嚴密的防禦體系,並均發現有對外通道。內壕周長約1000米,上口寬約7.5米,深6.15米。發現有疑似吊橋的內壕出口遺蹟。中壕周長約1500餘米,上口寬30.5米,深9米。在其北部發現有寬達10米的道路出口。外壕殘存周長約1600餘米,上口寬17.2米,深10.5米。在外壕的東南、西南分別發現外壕出口的道路各一條。寬大的壕溝顯然具有防禦外敵入侵的功能。

居住區

大型中心居址區位於內環壕的北部正中。在居址南部修建有兩道圍牆,主體長約370多米,與北部內壕合圍形成封閉的半月形結構,面積達18000多平方米。其中最具房屋特色的應為二號院落,二號院落中發現有門道及門塾遺蹟,院落南牆偏東位置發現有「一門三道」的門道遺蹟。該遺蹟模仿天上的房宿,象徵著天人合一、至高無上的權力。

它是中國古代最高級別建築的常見特徵,其與二里頭一號宮殿建築、偃師商城三號、五號宮殿建築門道遺蹟基本一致,凸顯了雙槐樹大型建築基址高度的禮儀性和宮殿建築的源頭性。

圍牆

兩道牆體在中心居址的東南端呈拐直角相連接,在拐彎處和東端35米距離範圍內各發現門道1處,兩處門道位置明顯錯位,形成較為典型的瓮城建築結構。

墓葬區

遺址內發現3處墓葬區。共有1700多座仰韶文化時期的墓葬,分布在遺址西北部、內環壕內側、外壕與中壕之間三個區域,均呈排狀分布。墓葬為東西走向,墓主人仰身直肢,頭向西。這批墓葬是目前已知黃河流域仰韶文化中晚期規模最大、布局結構最為完整、最具規劃性的墓葬區。

►神來之筆的家蠶牙雕

雙槐樹遺址還出土有我國最早的骨質蠶雕藝術品,它是一條正在吐絲的家蠶形象,與青台遺址、汪溝村等周邊同時期遺址出土的迄今最早絲綢實物一起,實證5300年前後黃河中游地區的先民們已經從事養蠶繅絲。

該牙雕採用野豬獠牙製作而成,長6.4厘米、寬不足1厘米、厚0.1厘米,背部凸起,頭昂尾翹,仿佛即將吐絲或正在吐絲,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時代最早的蠶雕藝術品。家蠶牙雕的出土,為『尋找絲綢之源』解決了蠶絲是野生的還是馴化的難題,證實了中華文明的一個典型特徵即是農桑文明、絲帛文明。

雙槐樹遺址這座巨型遠古都邑對於研究早期的大河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它北依黃河,西瀕伊洛河,南臨嵩山,恰好位於伊河、洛河匯流入黃河的高台地上,即文獻記載『居天下之中』的河洛地區。這裡交通便利、萬方輻輳,自古以來便是華夏文明的腹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