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伊戰爭有多慘烈?死傷上百萬人,最後什麼也沒得到

崑崙新知事 發佈 2022-12-04T08:33:09.632094+00:00

上世紀80年代,伊拉克和伊朗之間爆發了一場傷亡超過100多萬、持續時間長達八年、軍費開支超過兩千億美元的絞肉機之戰,史稱兩伊戰爭。

上世紀80年代,伊拉克和伊朗之間爆發了一場傷亡超過100多萬、持續時間長達八年、軍費開支超過兩千億美元的絞肉機之戰,史稱兩伊戰爭。

這場歷時八年的鏖戰,堪稱一場兩敗俱傷的經典教材。雙方的邊界線基本沒有變動,卻憑空付出了大量的居民傷亡、經濟損失。兩大地區強國白白消耗了過去積攢起來的國力,紛紛陷入到戰後慢慢重建的經濟泥潭當中。

戰爭總是有人憂慮,有人歡喜。這場戰爭固然造成了交戰雙方慘重的損失,卻有兩個國家成了意想不到的大贏家。

中國、美國在兩伊戰場上,大量中式武器交相輝映,簡直成了中國武器的展覽會。從天上的殲7殘式飛彈,到地上的69式坦克、63式裝甲車,以及手中的56式衝鋒鎗,各類國產武器簡直應有盡有。

作為這場戰爭的中立方,中美兩國在其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雙方都各自利用了什麼手段以最大化攫取自己的利益呢?為什麼說中美才是兩伊戰爭的大贏家呢?

要說清這個問題,就得先從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如何爆發說起。伊朗和伊拉克所在的中東地區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從遠古的兩河文明到波斯人與奧斯曼帝國的爭鋒,這塊孕育璀璨文明的土地一直以來都飽受戰火。

二戰結束後的一段時間,伊朗和伊拉克兩國彼此相安無事,維持著和平的關係。直到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爆發,什葉派出身的霍梅尼建立了宗教色彩濃厚的伊斯蘭共和國,向外輸出伊斯蘭革命,在全世界建立什葉派革命政權成了這個國家的最主要目標。

伊朗的輸出革命行動很快與伊拉克主張政教分離的世俗政權伊拉克發生了最直接的衝突,加上伊朗多次支持伊拉克境內庫德人武裝鬥爭,兩國存在已久的阿拉伯和邊境問題,使得這兩個國家之間的矛盾越發不可調和。

戰爭的最後一根導火索來自於一份情報,時任伊拉克領導人薩達姆從本國情報人員獲悉,陷入革命的伊朗處於各自為政的散沙狀態,只要外國軍隊發動進攻,伊朗政權很快將會分崩離析。於是在1980年9月,薩達姆正式發起了對伊朗的大規模攻勢。約5萬名裝備精良的伊拉克地面部隊駕駛著1200餘輛坦克,在數百架飛機的配合下,浩浩蕩蕩地越過兩伊邊境,分北、中、南三路向伊朗境內大舉推進。

突如其來的打擊令準備不充分的伊朗人吃了敗仗,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大約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就落入到了敵人手中。儘管伊拉克旗開得勝,但是現代戰爭主要比拼的是綜合國力,這樣相比之下,領土數倍於伊拉克的伊朗具有更強大的戰爭潛力。當霍梅尼舉國動員,激發所有伊朗人的愛國熱情之時,戰爭的天平就開始倒向了伊朗。

深入敵後的伊拉克軍隊面臨著補給不足、後勤乏力的困難,已然是強弩之末。而伊朗當地民眾也並未如想像中那樣單石湖將以淫王師。不久,在伊朗的全線反擊之下,後期乏力的伊拉克軍隊節節敗退,歷經一年半的時間,所有伊拉克軍隊被全部趕出了伊朗國土,伊拉克掌權者薩達姆不得不提出全面停火的協議。

伊拉克的接連失利令伊朗產生了一種我能反殺的幻覺,於是便急急忙忙地組織起部隊越過兩伊邊境,準備奪取更大的勝利果實。可未曾想到,伊拉克早已布置好一個口袋陣,10萬伊朗軍隊陷入包圍圈中,血戰19天,換來2萬餘人傷亡和大批武器裝備丟失,至此,兩伊戰爭陷入到數年的漫長拉鋸戰當中。

值得注意的是,在兩伊戰場上,美國人扮演的角色格外顯眼,憑藉幾次外交政策轉變,讓自己在其中獲取了足夠多的利益。表面上看,美國人嚴守中立,聲稱為維護美國在波斯灣的切身利益,希望早日結束戰爭,但事實上卻暗中幫助戰爭弱勢一方,以實現地區軍事為實際目標。起初,戰局有利於伊拉克時,美國人擔心伊拉克會就此在中東做大,僅偷偷幫助作為死敵的伊朗人,包括默許伊朗通過第三國獲得美國武器及零配件,這是以色列向伊朗出售價值2.5億美元的武器。美國總統卡特則直接發表薩達姆是入侵者的講話,反對任何肢解伊朗的企圖。

戲劇性的是,當戰局急轉直下,朝著向伊朗有利方向發展的時候,美國人又轉而與伊拉克合作,雙方關係迅速升溫。伊朗開始反攻後,美國時任國防部長溫伯格公開對媒體說,如,果伊朗在戰爭中獲勝,那肯定是不符合我們國家的利益的。薩達姆也抓住這個契機,和美國人改善關係,一改過去激進反美姿態,從提供軍事情報、經濟援助以及包括售賣軍備在內的各種作戰物。

美國人對伊拉克的扶持力度不可謂不大,其中在82年和83年,美國政府先後批准向伊拉克出售60架洛克希德L100式飛機的許可證,60架民用直升機,為伊拉克空中作戰不斷書寫。最具諷刺意味的是,美國人甚至容忍了伊拉克對伊朗使用了包括芥子器在內的多種神經毒氣來打退伊朗的進攻,對伊朗造成了慘重的傷害打擊。

需要指出的是,美國人雖然站台薩達姆,但是如果能夠獲得足夠的利益,他也不排斥與伊朗這個邪惡政權進行交涉,即使是冒著丟失美國的臉面也在所不惜。就在1986年,發生了舉世震驚的伊朗門事件,美國總統里根被曝出與伊朗進行了一筆涉及2000枚陶式反坦克飛彈交易醜聞,同時將伊拉克軍隊的情報提供給伊朗,以換取美國在黎巴嫩人質的安全,這讓不少盟友對美國大失所望。

當然,在這場戰爭中,美國人最大的收穫絕不僅僅只是這些軍火收益,最重要的地方在於美國人成功地讓兩大地區強權傾盡全力互毆,無形之中將他們對自己的威脅最小化。

開戰前,伊拉克是中東地區數一數二的石油福利國,7 年時人均GDP便達到了3000美元的高位,結果一場仗打下來,從債權國淪為債務國,拖欠科威特、阿聯等國近800億美元債務,石油收入不僅戰前的1/5,戰爭給伊拉克帶來的直接經濟損失達2400多億美元,從而令伊拉克經濟發展滯後至少20年。

伊朗的損失同樣驚人,據統計,伊朗傷亡和被俘人員高達108萬。石油產量從戰前的600萬桶下降到戰後的200萬桶,曾經繁華的邊境城市被空戰毀壞成一片廢墟,在巴列維王朝時期積攢下來的精兵強將損失殆盡,對外輸出伊斯蘭革命的理想則被無情的打碎。

可以說,通過維持兩伊雙方不勝不敗的軍事,美國人順利地實現削弱這兩個國家的目的,讓伊朗成為了國際社會的孤兒,讓伊拉克背上天量債務,並且通過戰爭後期為海灣國家石油船隊護航的行動而增強了在這一地區的軍事影響力,擴大了美國的勢力範圍。除了美國外,中國人也從這場戰爭里受益匪淺,尤其是軍火業得到了雪片般的訂單,使得我國一躍成為了80年代全世界第四大武器出口國。

兩伊戰爭期間,高強度的戰鬥對雙方各自的軍火後勤構成了極大的壓力,偏偏這兩個國家本身軍火工業發展較為落後,為了維持各自的作戰能力,每年都要花費100億美元的高額代價來從國外添置軍火,這筆開支幾乎占了世界整個軍火貿易的1/4。那麼國際軍火市場上每個賣家才最能贏得兩伊的青睞呢?

表面上看,歐美發達國家武器、蘇聯武器應該是兩伊爭相搶奪的對象,但是拋開高昂的價格不談,光光是複雜深奧的作業系統就令兩翼軍隊十分頭疼,花費大量時間培訓如何操作這些武器,相當不划算。而中國武器卻克服了上述缺點。

首先,中國武器物美價廉,性能優越。以殲7戰機為例,伊拉克空軍在市場上購得80架殲7飛機之後,與蘇聯的米格21戰鬥機一起裝備軍隊,結果意外發現這一批戰機性能並不遜於蘇聯戰機,但價格低於蘇聯。

其次,作為和蘇聯武器有著深厚淵源的旁支,中國武器和蘇式武器在不少地方同出一脈,在培訓、使用、維修上能在相當程度上跟以蘇式武器為主的伊拉克軍隊進行無縫對接。作為伊拉克人,非常熱衷於購買中國武器,這點在69式坦克上表現得非常明顯,這種坦克是在59式坦克基礎上進行設計的,而59式又是源自上世紀50年代蘇聯人裝備的特54系列坦克。由於操作簡單、維修保養便捷,使得伊拉克人幾乎第一時間就熟練掌握了這種坦克的使用。

儘管中國武器不是最先進的,但是在消耗戰上,數量往往比質量更為重要。

正如二戰蘇德戰場上,更先進的德國虎式坦克最終敵不過產量更高的蘇聯特34坦克一樣,再好的歐美坦克在這種消耗戰上性價比並不算高,所以伊拉克便一口氣從中國採購了以69坦克為主的2000多輛中國坦克,這足足占到了伊拉克鼎盛世機坦克數量的四成左右者。

中國軍售堅決不加政治條件與歐美國家時常以人權為藉口進行軍售制裁相比,中國在符合相關國際法規的前提,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儘可能向客戶出售優聯的武器。

因此,在兩伊戰場上,中國武器的身影格外亮眼。伊朗這一邊從中國購買了不少63裝甲車和63式107毫米火箭炮、殲7BI和殲7N飛機,伊拉克方面則購買了中國的坦克和飛機、火炮、衝鋒鎗等武器。

有趣的是,伊朗之所以大規模購買中國武器,原因是在戰場上吃過了伊拉克所裝備的中式武器的苦頭。伊朗人發現戰場上敵軍伊拉克裝備的中式飛機、坦克十分實用,於是便希望從中國訂購同款武器,畢竟來者都是客,但考慮到我國向伊朗出售武器可能會傷及伊拉克的面子,於是我國和伊朗的交易主要以第三國中介為主。

例如69式坦克就是通過朝鮮這個中間商進行交易。根據生產坦克的617廠常識記載,80年代短短几年間,617廠靠出口外貿坦克就創匯十多億美元,要知道,80年代財政收入一年也就幾百億美元,這筆收入對於當時節衣縮食、服從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軍工業來說,實實在在是一筆。雪中送炭的巨款憑藉這場戰爭,中國在80年代中期成為了繼蘇聯、美國、法國之後的世界第四大武器出口國,占據了全世界武器出口市場總份額的12%,這一記錄甚至直到今天都沒能超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