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研究發現,幼兒園時期「混得開」的孩子,二十年後更容易成功

母嬰參考 發佈 2022-12-06T12:41:35.307973+00:00

前兩天帶著小寶去小區樓下曬太陽,看到遊樂園那邊有一群孩子在玩滑滑梯。我問小寶要不要也過去跟小夥伴一起玩,結果他搖了搖頭,有些逃避地躲在我的身後。想起來小寶出生的頭三年,大部分時間都是由爺爺奶奶帶著,二老身體不算很好,大部分時間都是跟小寶一起待在家玩耍。

前兩天帶著小寶去小區樓下曬太陽,看到遊樂園那邊有一群孩子在玩滑滑梯。

我問小寶要不要也過去跟小夥伴一起玩,結果他搖了搖頭,有些逃避地躲在我的身後。

想起來小寶出生的頭三年,大部分時間都是由爺爺奶奶帶著,二老身體不算很好,大部分時間都是跟小寶一起待在家玩耍。

很少跟同齡人接觸的他,多少有些「社恐」,只要人一多,他便格外內向,不敢主動跟人社交。

後面上幼兒園,老師也時常反饋,小寶學習能力挺好,就是在社交上比較遲鈍,建議父母可以多帶著孩子接觸人群,提升其社交能力。

起初,我並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總覺得要尊重孩子的天性,他如果不想社交,父母沒必要去干預。

直到我親自帶孩子,發現他的「社恐」確實從某種程度上影響到正常生活時,才幡然醒悟,原來從小就教會孩子把「社交」經營得好一點,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情。

幼兒園期間的社交能力,決定了孩子未來二十年的成就

何為「社交能力」,我們需要先來搞清楚這個概念。

它又可以稱之為人際交往能力。

我們身處一個群居社會,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要學會與人打交道,和父母、老師、同學、陌生人之間如何真誠地交往,這是一個人一生的必修課。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社交能力決定了孩子未來能走得多遠。

哈佛大學做過一項研究,抽調了全美幼兒園中年齡段為2~5歲的700餘名孩子為樣本,進行長期追蹤調查。結果發現,這些孩子幼兒時期的社交能力,影響著他們未來二十多年後的成就。

而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也認為,社交能力是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特別是幼兒園時期,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將影響著他們未來的人際關係和心理健康。

如果在幼兒園時期,孩子就表現出極強的社交天賦,與周圍人打成一片,這樣的人將來走到哪裡都「混得開」,出了社會以後更容易受到領導的重用。

所以,父母千萬不能忽視孩子早期的社交關係。

如何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默娜.B.舒爾提出了一個風靡全球的兒童社交訓練方法——ICPS(Interpersonal Cognitive problem Solving),可翻譯為「人際認知問題的解決」。

它基於CBT認知行為原理,能有效地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當孩子與同伴遇上衝突時,能夠迅速想出解決辦法;同時增強孩子的共情能力,在社交中理解他人的感受。

具體怎麼做?

1、進行字詞訓練,幫助孩子建立發散的思維方式

教育專家總結出了六組常用的字詞對照組:

是/不、和/或者、之前/之後、一些/所有、現在/以後、相同/不同。

通過這六組對照數據,能讓孩子代入到不同的交往場景中,了解到社交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在與人交流時會更加順暢。

另外,這種對照組能讓孩子養出多種選擇的思維方式,讓他們在為人處事時多反思,多想想自己前後的行為是否一致,是否對別人造成了影響。

2、教會孩子識別他人情緒,理解他人的感受

多教給孩子一些關於情緒的詞彙,例如開心、難過、憤怒、孤獨、沮喪。

孩子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難免會遇上各種社交問題,而這些都能調動他們的情緒。

與朋友分享時的喜悅、被朋友誤解時的難過、被朋友背叛時的憤怒以及不被理解時的孤獨等等。

父母不妨作為過來人,及時察覺到孩子們在交友時一系列的心態變化,多跟孩子溝通,如果發現他們遇上問題及時疏導,讓他們更深刻地體會社交過程中的酸甜苦辣。

並且教會小孩要學會換位思考,在社交過程中既要關注自身,也要考慮他人的感受。

3、教會孩子如何解決社交問題

學會了反思和共情,下一步就是具體教會孩子如何來解決社交問題。

如果孩子年齡偏小,語言組織能力有限,遇上問題又跟父母說不清楚。不妨試試通過角色扮演,來讓孩子重演發生的事情,幫助父母更好地做出判斷,給出解決辦法。

需要注意:2、3歲左右的小孩,他們正處於自我意識的敏感期,所以在社交時可能會更加注重自我的感受,凡事先考慮自己的利益,不太有分享和忍讓的概念。

這時父母也不用急著去批評或者指責孩子是不對的,而是可以通過日常的引導,讓孩子慢慢學著和朋友去分享,學會換位思考。

如果孩子已經有五六歲,並且能明確聽懂大人的話,這時父母就要學會把他們當成平等的人來教育,指出他們在社交上的問題所在,並陪著孩子一起解決。

通過上述的一系列方法,來提升孩子的社會適應能力,學會搞好人際關係,並快速適應周圍環境的變化。

【今日話題】你家孩子在社交時遇上過哪些難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