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元 ‖ 剛柔相濟 兼容並蓄——灤河作家總論 ④

京畿有道 發佈 2022-12-08T03:51:45.253998+00:00

灤河自北向南,由高向低,一脈貫穿,逶迤而行,灤河作家的風格也有如兩岸的風景紛繁變化、絢麗多姿。早在13世紀,它的名字以及氣勢恢宏、裝飾華美的建築群,就通過《馬可·波羅遊記》漂洋過海,傳遍世界。



灤河自北向南,由高向低,一脈貫穿,逶迤而行,灤河作家的風格也有如兩岸的風景紛繁變化、絢麗多姿。灤河上游的文學由於垻上、山巒、草原地理環境的影響,顯得剛烈、厚實,有陽剛之美;灤河下游的文學由於平原、海岸的影響,顯得悠揚、婉轉,有婉約之態,因而也形成了一些具有較大影響的不同的文學形態和文學群體。這主要有以下幾種。


元上都文學。元上都作為元朝重要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和13至14世紀的國際性大都市,使中國出現了歷史上罕見的、由歐亞大陸的各種民族、語言和宗教共存的多元文化現象,並把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推到一個更為廣闊的內外交流層次。早在13世紀,它的名字以及氣勢恢宏、裝飾華美的建築群,就通過《馬可·波羅遊記》漂洋過海,傳遍世界。因此,具有悠久歷史的察哈爾在締造、發展本民族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的過程中,以它特有的光輝將蒙古歷史的星空照耀得分外輝煌,並出現了一個包括官員、文人和僧侶等人組成的作家群體,他們用作品讚美元上都的繁榮和輝煌,綺麗迷人的風光。如袁桷的《開平第二集》《開平第三集》《開平第四集》,胡助的《灤陽述懷十首》《元代雜詠十首》,許有壬的《上都十詠》,楊允孚的《灤京雜詠》108首等,都是表現這方面內容的作品。

詩人胡助(1278-1355)作為元代朝廷官員,多次扈從皇帝北幸,深入北方草原,在元上都參與處理政務,並寫出不少詩文佳作。如他的《灤河曲》描繪了上都草原迷人的風光:「行人驅車上灤河,灤河水淺人易過。/北入太液流恩波,潤澤九州民物和。/天子清署空峨峨,兩都日騎如飛梭。/穹廬畜牧草連坡,青鸞白雁秋風多。/勸君馬酒朱顏酡,試呼一曲敕勒歌。」此時上都「穹廬畜牧草連坡,青鸞白雁秋風多」的景觀令人回想、讚羨。再如,他寫當時上都的繁榮景象:「翠華慰民望,時署將北巡。牛羊及騾馬,日過千百群。廬舍周宿衛,萬騎若屯雲。氈房貯窈窕,玉食羅膻葷。珍纓飾駝象,鈴韻遙相聞。」此詩描繪了元上都城色彩繽紛的真實場面。可見,當時的上都繁盛一時,盛況空前。

作為元代高僧的楚石大師(1296-1370)也被上都的景觀所吸引,寫了43首描寫元朝夏都元上都的繁榮景象,以及北方草原風情的詩篇。後結集為《楚石大師北游詩》,如《上都避暑·呈虞伯生待制二首》中寫道:「扈從君王下輦初,三千宮女麗芙蕖。/龍顏映日朝臨座,鶴禁張燈夜講書。/火浣布新衣整肅,水晶杯冷酒空虛。/大官復取麆沆進,天上酥酡恐不如。//神都避暑可為歡,滿地風霜六月寒。/座有陳遵復投轄,朝無汲黯亦常冠。/千盅美酒鸕鶿杓,五色甘瓜翡翠盤。/誰采歌詩獻天子,飯牛車下野漫漫。」

此詩真實地再現了690多年前元朝上都避暑的一些場景。在這兩首詩中,楚石借用古詩詞和歷史典故展現了當時君王的威儀,宮女的艷如荷花,太子宮中的掌燈夜讀以及宮中人等衣衫穿戴,引用「陳遵投轄」,「飯牛車下」等歷史典故形容當時君王官員們留客、好客之情形。大碗的馬奶酒、漂亮的酒具、各色時令瓜果配上翡翠托盤,君臣們歡聚一起,不斷有人向君王獻歌獻詩,一派歌舞昇平的歡快場面。再看城外,綠野之下,各色牛馬車等點綴其間,真是好一個休閒怡情的避暑之所啊!同時,他還用詩描繪了上都的風雪景色:「夜斗低垂地/秋河近著城/有天開月暈/無扇減風聲/角奏梅花早/杯傳竹葉清/尚衣錦欲折/高殿雪初晴。」這首詩描寫了700多年前塞外上都的風雪交加的景色,給後人留下了無限遐思和猜想。

馬祖常(1279-1338),是元代蒙古族著名詩人,他的詠上都之作,風格獨特,引人入勝,極具地方與民族特色。馬祖常作為元廷高級官吏,常到元上都,他詠上都之作,風格獨特,引人入勝,極具地方與民族特色。他在《和王左司竹枝詞十首》中這樣描述元上都皇宮飲食場景:「紅藍染裙似榴花,盤疏叮豆芍藥芽。太官湯羊厭肥膩,玉甌初進江南茶。」他在《駕發上京》中這樣描寫元朝皇帝到了秋季以後又要從上都出發返回元大都的景況:「蒼龍對闕夾天閩,秋駕凌晨出國門。十萬貔貅騎驤褒,一雙日月繡旗幡。講搜獵較黃羊陶,錫宴恩沾白獸尊。赫奕漢家人物盛,馬卿有賦在文園。」此詩把皇帝返京的情形寫得氣勢恢宏,聲勢浩大,盛況空前,足見皇家氣派。他在《車簇簇行》還詳細描寫了上都周邊的市井生活:「李陵台西車簇簇,行人夜向灤河宿。灤河美酒斗十千,下馬飲者不計錢。青旗遙遙出華表,滿堂醉客俱年少。侑杯少女歌竹枝,衣上翠金光陸離。細肋沙羊成體薦,共訝高門食三縣。白髮從官珥筆行,毳袍沖雨桓州城。」這首詩中描寫的似是離上都不遠桓州城邊酒館的情況,有美酒、有歌女,有整隻「細肋沙羊」供食用。李陵台西邊的驛道上車水馬龍,行路人傍晚時都來到灤河邊消夏。市面上酒店的美酒佳肴非常昂貴,但是騎著高頭大馬來的富貴客商不計較花錢多少。富家少年在酒館裡喝得爛醉如泥,坐在他們身旁陪酒、唱著竹枝詞的歌妓,華麗的衣服上金銀閃爍,筵席上有整隻柔嫩味美的黃羊,醇香的菜餚令人驚嘆不已。

除此之外,他還寫有許多描述上都風光的詩詞。如「沙草山低叫白翎,松林春雨樹青青。土房通火為長炕,氈屋疏涼啟小欞。六月椒香駝貢乳,九秋雷隱菌收釘。誰知重見鰲峰客,颯颯臨風鬢已星。門外春橋漾綠波,因尋紅藥過南坡。已知積水皆為海,不信疏星又隔河。酒市杯陳金錯落,人家冠簇翠盤陀。薰風到面無蒸暑期,去鳥長雲奈客何?」以及描述上都草原芍藥花開時景致的詩:「紅芍花開端午時,江南遊客苦相疑;上京不是春光晚,自是天家日景遲。」極盡上都之風光、之美景,令人陶醉。

但好景不長,1358年元末農民起義軍紅巾軍攻克了上都,焚毀了所有宮闕,使得這樣一座富麗堂皇的大都市變成了斷壁殘垣的廢墟。從1256年初建,至1358年被焚,金碧輝煌、風光無限的上都的輝煌僅僅存在了100年,之後又幾經戰亂,最終荒廢成為「一座擁抱著巨大歷史文明的廢墟」,這令好多人為之感傷和慨嘆。如詩人衛新華在《滿庭芳·元上都遺址》中這樣寫道:「恍若當年,八方囊括,四海齊頌可汗。上都一隅,貫世界通聯。碧眼黃膚歐亞,氈篷內、待覲君顏。城郭外、輕衣談笑,牧馬細川前。何堪!驚乍見、荒蕪滿目,難辨殘垣。縱胸中千般,終是無言。獨立西風發亂,木然看、默默雲山。更兼那、莽原萬里,殘照漫天邊。」讀罷,令人感慨萬千。好在元上都遺址已成功入選世界遺產,2012年6月29日,第36屆世界遺產大會在俄羅斯聖彼得堡正式宣布,將中國元上都遺址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這是中國第42處世界遺產。這座被史學家稱譽為可與義大利古城龐貝相媲美的都城遺址,終於得到了世界目光的青睞,元上都文化也必將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山莊文學。「山莊文學」從大的方面講,幾乎所有歷史和現今的承德作家都可以列入,如果局限於寫「避暑山莊」題材,作家則少了一些。從總體上看,承德作家群的寫作方位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山莊文學」,一是「山鄉文學」。

「山莊文學」的代表發軔者,追溯歷史淵源,可推康乾二帝,因為他們寫了許多歌詠讚美避暑山莊的詩。康熙(1654-1722)在避暑山莊興建過程中,以四個字命名並題了36個景觀,後人稱為「康熙三十六景」。以後,乾隆(1711-1799年)又在山莊內續建了不少建築和景觀,並以三個字命名又題了36景,簡稱為「乾隆三十六景」。康熙對題景還寫詩解讀,每景作詩一首,並命人為其詩逐句注釋,每詩附一圖,使得詩情畫意,相得益彰,合集為《御製避暑山莊詩》,詩集分上、下兩卷。36景詩有五言古詩、五言絕句、五言律詩、五言排律、七言古詩、七言絕句。

康熙皇帝為避暑山莊各處景象題取景名時,對古詩詞廣徵博引。如「長虹飲練」和「雙湖夾鏡」,取意李白的《秋登宣城謝朓北樓》:「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水流雲在」取意杜甫的名篇《江亭》:「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風泉清聽」,取意孟浩然名句:「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香遠益清」,出自周敦頤《愛蓮說》:「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也。」這些充滿詩意的題名,恰切地點出了景點的特色。如他在「煙波致爽」中題道:「山莊頻避暑,靜默少喧譁」,「觸目皆仙草,迎窗遍藥花」,寫出了山莊的靜謐和芬芳。在有的詩中他還把避暑山莊的特點表現在直接的題目中,如「無暑清涼」一詩可以說是直接入題。他的詩不僅描摹了山莊的景觀之美,也表現出了他治理國家、撫愛百姓的人文情懷。如「芝徑雲堤」中的「若使扶養留精力,同心治理在精求」就顯示出了與百姓「同心治理」國家,養精蓄銳,使之國強民富的博大胸襟。

有趣的是,乾隆也以康熙所題的一些景觀寫了同題詩。如「雲山聖地」,康熙詩為:「萬頃園林達遠阡,湖光山色入詩箋。披雲見水平清理,未識無愆守節宣。」乾隆詩為:「黃雲近壟復遐阡,想像豐年入頌箋。二十年來衣食足,黔黎猶戴聖恩宣。」再如「風泉清聽」,康熙詩為:「瑤池芝殿老萊心,湧出新泉萬籟吟。芳檻倚欄蒸靈液,南山近指奏清音。」乾隆詩為:「物物都歸大造心,風泉亦解奏清吟。熙和六十一年化,編簡猶垂雅頌音。」從這同題的兩組詩可以看出,康熙重景色的描摹,而乾隆則重政事的表現。同時,還可以看出乾隆每句詩的末字都與祖父康熙相同,體現了乾隆對祖父的懷念和對其歷史功績的緬懷。從詩風上看,康熙的詩清新淡雅,乾隆的詩中充滿盛世豪情,表現出了鮮明的時代特色和歷史痕跡。除此,乾隆還寫了一些關於避暑山莊的詩,如《避暑山莊》:「軒墀敞御園,草樹靜高原。游豫思仁祖,庥和逮孝孫。橋山將酹爵,玉館此停轅。罨畫山容在,修蛇電影奔。禽言欣客至,蛩語訴秋繁。階篆苔紋暗,碑詩釵腳存。聖蹤猶可想,衷曲向誰論,倍切乾乾志,虞孤覆載恩。」在此詩中乾隆不僅寫出了山莊的景色,也借景抒情,表述衷腸,袒露心志。他在園內看到祖先的蹤跡,愈加思念先人,同時倍感責任重大,決心將祖先開創的事業發展壯大,以答覆先祖對自己的恩澤。

除了康乾二帝,《欽定熱河志·藝文》卷一百零九至卷一百一十六中輯錄了清朝扈從文臣所寫的讚美避暑山莊的詩。這些山莊詩創作在清朝詩壇有著重要的位置,不僅有獨特的審美價值,還有重要的歷史和思想價值。



在現當代文學中,寫山莊的作家不勝枚舉,有較大影響的有郭秋良、劉蘭松、何理、劉章、武華、何申、楊田林、楊林勃、白德成、李海健等人,他們創作了大量「山莊文學」的作品,表現了承德歷史的滄桑變化,以及山莊多彩的自然和人文景觀。在這些作家中,應首推郭秋良,在理論上,他提出了「大避暑山莊文化」這個概念並進行了深入地闡釋,建構了「大避暑山莊文化」的體系。在創作上,他的長篇歷史小說《康熙皇帝演義》,開了創作「帝王系列」小說的先河,他的散文《熱河冷艷》《山莊湖色》等一組歌頌避暑山莊的散文從「自然」和「人文」的雙角度切入避暑山莊文化,對自然的山莊和文化的山莊剖解得細膩入微,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樣,他從文學和文化理論兩個方面,完成了塑造避暑山莊文化形象的奠基工程,為山莊文學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多年來,劉蘭松深得大避暑山莊文化的精髓,發現這塊被滿族皇家血脈浸染的土地有著許多美麗的傳說和神奇的故事。他決心致力於對承德文脈的挖掘,用敘事詩的形式來表現民間故事,於是創作敘事長詩就成為他詩歌寫作的另一種形態。他根據承德棒槌山傳說寫出了長篇敘事詩《劍鋒情》,依託嘉慶皇帝在承德選美所造成的悲劇寫出了敘事長詩《離宮夢》。他將這些民間文學的元素巧妙地嫁接到詩歌「這棵聖樹」上,結出了豐碩的果實,同時他還寫了《甜甜的熱河泉》《離宮的春天》《雙塔山》《月色江聲》《離宮的雪》等散文,創作出了長篇歷史小說《避暑山莊夢影》,將山莊的景物寫得搖曳多姿、色彩繽紛。這既是山莊美景的真實再現,也是他熱愛家鄉、讚美家鄉情感的生動顯現。何申對「山莊文學」也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尤其是他的「熱河系列」小說展示了承德這座塞外古城的風土人情,人文景觀、世態習俗,顯現出「清明上河圖」般的審美韻味,表現出了一種獨特的「大避暑山莊文化」的文化意義和美學意味,為中國當代文學畫廊添加了塞外古城的一道風景,也為開掘「山莊文化」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白鶴嶺、何理、劉章也同樣是山莊文學的積極倡導者和實踐者,為山莊文學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們的詩文通過歌詠山莊美好的景致和進取精神,流瀉出「風景這邊獨好」的由衷讚嘆,表現出了對家鄉的深情厚誼。他們還創辦了《國風》詩刊,在全國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同時「山莊文學」也形成了一個強健的隊伍,形成了較好的創作勢頭,楊田林、武華、楊林勃、白德成、李海建、姚崇實、王德光、崔雁侯、綠窗、沈文、王舜、薛梅、張秀玲等人創作了大量關於「山莊文學」的作品,表現了承德歷史的滄桑變化,以及山莊多彩的自然和人文景觀。




「山鄉文學」的代表人物是當代文壇「三駕馬車」之一的何申,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何申沉於燕山深處,熱切關注農村改革的進程和農民的命運,深刻思考在變革生活中的中國農民的心理和歷史意識,在獨特的審美視域中開拓出別具特色的塞北山鄉系列小說,給中國的文學景觀添加了一方塞外風景。在創作中,他將自己獨特的人生經歷和深度的人生體驗、強烈的人文精神和崇高的使命意識融入敘事文本和思維模式,創作了「鄉鎮幹部系列」「窮人系列」「富人系列」等「山鄉文學」的系列小說,在中國文壇上引發了「現實主義衝擊波」(或曰新現實主義思潮),使之成為一種重要的文學現象。

在這些作品中,何申塑造了許多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人形象,在這些人物的身上有著中國農民傳統的質樸善良、忍辱負重、堅韌不拔的美德,也有著伴隨著農村改革開放形成的開拓進取、剛柔相濟、靈活善變的新質,有著深刻社會價值和高度審美價值的完滿而富有生氣的性格整體。

何理也是山鄉文學的代表作家。他是新中國成立後頭一個衝出河北的本土詩人。當年他的《唱一唱農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那時何理僅是一個初中三年級的學生,作家出版社給他出版了詩集《唱一唱農村》。「通過簡潔而清新的詩句,質樸而真摯的感情歌頌了在我們國家中發生的重大政治事件,描繪了農民沿著黨的總路線前進後,農村中如畫的勞動場面。」[13]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河北本土詩人出版的第一部詩集,從此奠定了他在河北詩壇和中國詩壇的位置。此後,何理還出版了散文集《山緣》,表現出了作者強烈的家園意識、戀鄉情結和與山的不解之緣。應該指出的是,孫德民、楊勇、郭靖宇、周修等人也以山鄉為題材,先後創作出了《青松嶺》《鎮長》《最美的青春》《最美的鄉村》等劇本,在全國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燕山詩派。多年來,在燕山的腹地漸漸形成了一個「燕山詩派」。這個詩派以燕山為創作背景,以燕山的風物景觀為表現對象,以歌頌山鄉的真善美為詩學原則,創作出了大量的具有濃郁「燕山」地域色彩的詩篇。在承德和遷安相繼創辦了同名的文學刊物《燕山》,蔚為壯觀,頗具影響。他們秉承燕趙風骨,汲取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積極發掘本土文化,大力弘揚時代精神,鮮明地表現出了「對家園大地的真誠歌頌,對燕山和古老長城的心靈體悟,對歷史的追思,對生活的關注和酷愛,對心靈世界的求索和傾訴,對生命和戀情的誇獎,對大自然的熱愛和皈依」,以抵達人性的深處和攀援到精神的高地,並「顯示出情緒真誠、文筆樸實、厚重大氣、意境高遠的藝術特點」[14]。

他們創作出了大量的新古體詩歌,並相繼出版了多部詩集,業已成為值得關注的詩學現象。在這個詩群中,特別引人注意的是在燕山的主峰霧靈山下有一個美麗的山莊——上莊,這裡不僅是「花半山,/草半山,/白雲半山羊半山」美麗的花果之鄉,也是文化繁茂、詩意盎然的詩歌之鄉。因為這裡出現了享譽詩壇的以劉章為代表,以劉向東、劉福君等為主體的「上莊詩派」,歌唱父老鄉親,讚美山鄉水土是他們共同的詩學原則。他們用細膩而率真、清新而樸實、飄逸而厚重、靈動而沉實的抒情筆觸為山鄉寫生,為鄉親們塑像,為土地歌唱。他們的詩以清新自然、質樸厚重的風格引起人們的普遍注意和廣泛好評。他們結集出版了《詩上莊》,用詩體的形式表現了上莊的鄉里鄉親和風土人情。這部詩集是山村人物譜、山區風景畫、山鄉記事錄,也是美的讚歌、情的頌歌、詩的韻歌。




在燕山的腹地遷安、遷西和遵化也同樣出現了以歌詠燕山為主題的詩人群體,並建立了遷安詩詞協會和「石竹花」女子詩社。這個詩群的領軍人物是遷安詩詞協會主席霍志國和「石竹花」女子詩社的社長碧青(張書琴)。霍志國創作了大量的格律詩,出版了詩集《秋葉蟬鳴》《信馬蒼原》,並獲2011年首屆全球編鐘獎銀獎(金獎空缺),得到了許多名家的好評。他的作品以燕山風景為基點,追思歷史、洞徹現今、信馬蒼原、感悟人生,用充沛的情感帶動古體詩歌的表達系統,以完成對世界、對人生的認知,對歷史、對自然的言說。

以碧青為首的「石竹花」女子詩社的詩作像石竹花那樣,茁壯、粗獷、清新質樸、蓬勃向上,她們「繼上下古今詩人之風骨,探索新詩發展之道路,堅持兩為、雙百方針,探索新時代的生活、事業、命運」,成為燕山一道靚麗的風景。可以說,燕山詩派的詩「是用心血塗抹的,用生命寫的,是一種對世界真實的介入」,在他們的詩中瀰漫著一種多姿多彩的大山風韻,散發著一種沁人心脾的草木芬芳,流溢著一種真摯熱烈的戀山情緒,呈現出壯美和優美的多姿多彩的美學風範。

山海文學。灤河從大山流向大海,開闢了兩岸雄闊、壯美的奇觀。尤其是在山海銜接處,燕山壯美、雄關虎踞、長城銜海、驚濤拍岸、風光無限。這裡的作家以山海為題材,創作了大量的反映時代的變化、歌頌家鄉美好風光、表現深厚文化底蘊、弘揚歷史優良傳統的優秀作品。如昌黎近人張奉祖(生卒不詳)也曾在《觀滄海》中有詩云:「巍巍高聳勢凌天,俯瞰滄浪氣萬千。眾水朝宗來眼底,層雲出岫盪胸前。秦皇勒石尋遺蹟,大禹鑿石惜昔年。把酒茫茫無限感,幾層滄海變桑田。」詩人登上高聳入雲的仙台頂觀望滄海,見天風海濤,氣象萬千,皆在眼底,層雲出岫,盪及心胸,回想歷史上秦皇、大禹來此的遺蹟,把酒臨風,發出「滄海變桑田」的無限慨嘆。

清初當地詩人宋犖(生卒不詳)在《海上雜詠》中這樣描繪渤海昌黎東南15公里灘涂「七裏海」的景色:「七里亦名海,寒潭作鏡平。數峰當岸秀,雙鷺昭波明。魚艇通蒲泊,村煙接柳城。因思靜休句,世累一蓑輕。」詩人吟誦了七裏海水平如秀峰臨岸、雙鷺悠悠,漁船搖曳,村煙暗柳,在這樣一個清明悠閒的景色中,感到十分輕鬆恬靜。

晚清碩儒史夢蘭的家鄉樂亭南臨渤海,北靠昌黎碣石山,因此他創作了一些頗具山情海韻的詩。如《海上詩二首》,其中一首寫道:「一葉漁舟小似瓢,棹歌唱出太平謠。黃昏出網人爭鬧,紫蟹銀魚拾小潮。」此詩形象地寫出了渤海漁民黃昏出海打魚的熱鬧歡快的場面。他在《登仙台頂》中真切地寫了自己「賈勇而上」,攀登昌黎碣石山主峰仙台頂的觀感:先寫碣石山「鳳巘龍潭列左右,五峰對峙分西東」的雄偉壯觀和「南望溟海在眼底」的宏闊場景:「帆檣萬點亂鳧乙,島嶼想像蓬萊宮。七里雲海如杯勺,灤江一線紛縱橫」。海上帆檣萬點,島嶼如蓬萊仙宮,灤河一線縱橫,七裏海形如杯勺。這些詩句想像豐富,比喻恰切,並對所觀之景充滿讚譽之情,接著表述了自己不能「人生何為居瓮底,百年甘做醯雞蟲」,成為碌碌無為的瓮底之蟲,而要干一番事業這樣的雄心壯志。

當代作家董寶瑞將自己審美視點鎖定在家鄉的山光水色和風土人情上,矢志不移、傾盡心力地寫出了《李大釗與昌黎五峰》《五峰長翠》《碣石觀海》《燕塞湖波光》等許多具有歷史神韻、時代精神和地域靈光的文采煥然、詩意盎然的散文。林聞的《靜靜的栗園》《金銀色唱片》《南河水在唱》《洗澡的麻雀》,奚學瑤的《綠水——燕塞湖隨想》《鷹鴿夜話》等散文讚美了青山秀水碧海的絕美風光,揭示了具有深邃歷史文化傳統的地域靈光,表現了獨特的山情海韻和蘊含其中的深刻的社會內涵。然而更多的作家寫山海的作品是從歷史的角度來解讀發生在雄山闊海上的重大的歷史事件和廣為流傳的感人故事。如解俊山的《大海的呼喚》《山船海韻》,閻明國的《風潮不到岸》《鱷吻上的炊煙》,王鳳翔的《血染雄關》等描繪了在不同歷史時期發生在關隘、海上、港口的驚心動魄的故事,表現一種雄渾壯闊、剛健冷峻的藝術氛圍。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山海文學中有一些充滿鮮明時代精神和主旋律色彩的作品。如單學鵬的《這裡通向世界》《奔騰的大海》《海灣三部曲》等多部長篇小說和中篇小說集,用以展示民族的偉大和韌性,謳歌改革的精神,描述打破堅冰的壯闊場景,於艱辛中流瀉出熾熱的理想主義色彩,對改革的艱難進程予以多角度、多側面的審美觀照和帶有歷史縱深感的理性思考,意在喚起人們正視這場偉大而又艱難的變革,表現出作者對生活的深邃透視和超越意識。尤其是在三卷本的《海灣三部曲——〈初潮〉〈微瀾〉〈狂濤〉》這部百萬字的小說中,深刻地揭示了改革者墮落為腐敗者的複雜的蛻變過程,這在中國文壇上無疑有著開先河的作用。這部作品是作者創作道路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和「里程碑」。



城市文學。唐山是近代工業的搖籃,一直在引領著中國工業的發展,這裡也產生了獨具特色的城市文學。在城市文學中以張學夢為最。

進入新時期以來,張學夢一直高唱「城市詩歌」,因此他也被譽為「城市詩人」。他的長詩《現代化和我們自己》被譽為是「為四個現代化的偉大進軍譜寫雄壯的進行曲」,振聾發聵地提出了「如何實現現代化」重大命題。他的《人之歌》對人這個社會的基本單元和社會主體進行了縝密的解析,對人的誕生、社會的發展進行了深刻的審視,觸動了人的最基本問題,讓人從群體政治符號中解放出來,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個性化的審美主體。他的城市詩歌用語生澀、新異、乖張,卻充滿審美張力,飽含著深刻的理性色彩,充滿了哲學意味,表現出一種斑駁陸離的現代美。

何玉湖的長篇小說《燃燒的家園》和續篇《瑰麗的世界》是以20世紀初和世紀末的鋼鐵工業建設為題材展示了一個世紀以來中國生產方式、社會組織及人的精神結構的生成、進化和提升,表現了不同歷史時段的企業領導和工程技術人員的追求、奮鬥、失落、成功的艱難歷程,剖析了不同時代的社會結構、權力系統和經濟運行機制,描繪了中國工業發展和行進的艱難歷程。

李木馬的詩歌以工業文明的經典符號「鐵路」及其衍生符號展開抒情與敘事,給重理性的工業文化、工業題材詩歌塗上了絢爛的感性色彩。

方明的唐山「小山系列」小說通過不同人物的命運變化揭示出了唐山歷史的變遷和人們的生活方式、審美心態的變化,並從古老文化與現代意識的交匯融合中,展現出社會歷史的發展規律,顯示出特定時代地域文化特色中的人的精神氣質和品性人格,顯示了唐山人的生存形態和心理狀態,從而從不同的層面交織融匯成一幅多姿多彩的唐山人的人生景觀,展現了特定地域的人心民情,表現了唐山人獨特的心理結構和性格精神。

徐國強作為從這座英雄城市成長起來的詩人對唐山有著血濃於水的深情,他用詩歌頌揚唐山,用詩宣傳唐山,用詩美化唐山,他一直視此為自己神聖的使命,這在《獨自燃燒》《人生光澤》和《在落葉上行走》中得到充分的展示與映現。孟昭民的《大城山,母親的山》《童年的唐山》等散文以詩一樣的語言輕捋著城市的根蔓,用夢一般的意境幻化出城市的心靈,給唐山描畫出了清新雋永的一幅幅史畫小品。

地震文學。唐山大地震文學作為特定歷史時期的一種災變文學,寫出了在慘絕人寰的大災難面前,英雄的唐山人民戰勝災難、重建家園,營構和諧社會、逐步完善自我的偉大精神,深刻地探索出了生命的價值和生存的意義,真誠地探尋了人性的美好和人類精神的偉大,生動地表現出了悲情人物和悲美色彩。其中產生較大影響的作品有:報告文學有,劉曉濱的《唐山,唐山!》,張慶洲的《唐山警世錄》;長篇小說有,單學鵬的《劫難》,曉洲的《震城》《紅輪椅》,董天柚的《鳳凰城》,關仁山、王家惠的《唐山絕戀》,劉曉濱的《等待地震》,王離湘、劉曉濱的《廢墟狼嚎》,劉鳳城的《鳳凰劫》,李焱的《唐城兄弟》《平安扣》,祁淑英的《唐山大地震紀事》,楊玉芳的《鳳凰吟》等;長篇紀實文學有,李潤平的《四天四夜――唐山大地震之九死一生》,王立新的《地震與人――唐山震後心態錄》;詩歌有,張學夢的《藍色的紀念》,珂寧的《在地震斷裂帶上》,徐國強的《大地震十六年》《藍光》,李志強的《唐山記歷》;廣播劇本有劉三伶的《三個人的月亮》《唐山孤兒的故事》《天堂之夢》的唐山地震生活「三部曲」;電視劇本有,關仁山、王家惠的《唐山絕戀》,趙恩舫、孟祥聚、劉曉濱的《唐山故事》等。這些作品曾先後獲全國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 獎、全國廣播劇金獎、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河北省文藝「振興獎」等全國和省市優秀作品獎。在40年的風雨歷程中,「唐山大地震文學」經歷了一個完整的建構過程,顯現出了重要的美學和社會學的意義。

唐山大地震文學的意義在於:一是深刻地探索出了唐山人生命的價值和生存的意義。地震文學積極地追尋唐山大地震對人類生存的啟示意義,努力地探求在大地震中所形成的唐山抗震精神。這些作品同在表述這樣的一個道理:唐山大地震雖是地域性的災難,但戰勝災難的精神卻有著全人類的意義;二是地震文學真誠地探尋了人性的美好和人類精神的偉大。

唐山大地震是人類災難的極致,也是人類愛的極致。在這場劫難中物質雖然遭受了巨大的損失,但是人的精神得到了高度的提升,人性的偉大得以全面地彰顯。《三個人的月亮》《唐山孤兒的故事》《天堂之夢》《唐山絕戀》《鳳凰城》《鳳凰吟》等表現了唐山人在生命和生活處於絕境的時候的相互救援、相互鼓勵、相互扶持、生死與共、相濡以沫的人間道義和唐山人民面對人類的大劫難不怕艱難險阻與地震災害勇敢地抗爭、搏鬥,在廢墟上進行了重建家園的偉大壯舉。這種抗震精神「就像是一座光芒四射的燈塔,照亮了這黑黝黝的百里震區。」《唐山孤兒的故事》講述了唐山震後「孤兒」群體在溫暖的社會主義大家庭和人民的關愛下「孤兒不孤」「無家處處是家」健康成長的美好生活情境。《天堂之夢》表現了兩個單親家庭組合後由猜忌到諒解,互相體貼關愛的過程。《唐山地震孤兒今日》以實錄式的筆法再現了地震孤兒的幸福的成長曆程。《唐山絕戀》既是一場慘絕人寰的大悲劇,也是愛情和人性的讚美詩。在大災大難瀕臨絕境的時候,那種人間最真摯的愛情超越了現實,哀婉淒絕,令人大悲大慟。



唐山大地震文學在表現方法上有很多的突破和創新。許多作品選擇了特立獨行的構思方式來表現這個特定時期的特殊的題材。這些作品強化了真實性和紀實性,有的作品用真實的材料或以親歷者的表述表現在大地震前後的真實境況,並用紛繁多樣的方法解析人性的延展和變異,探尋在這個非常態的生存狀態中人類生存的普泛意義,追憶這場人類大悲劇的現實意義。如《唐山絕戀》全面記述了唐山大地震的狀貌。作品對這場大災難的宏觀描述,對個體遭遇的詳細體察,對人性的深度透析,都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在《唐山,唐山!》《感天動地——從唐山到汶川》《四天四夜——唐山大地震之九死一生》等報告文學用斷章式的結構、夾敘夾議的方式、高屋建瓴的理論、電影「蒙太奇」式的閃回續接,加之理性的深邃、感情的激越、語言的擴張,營構出了一種強烈的崇高美的色調。所以這些作品大都呈現出一種人性的真純、理性的深邃、感情的激越、語言的擴張的悲美色調,將思想性和藝術性推向高層,給讀者以哲學的參悟和心靈的震撼。守真寫實的創作方法也是唐山大地震文學的主要表現形式。作家們重視自身的親歷性、感受的深刻性、認知的真實性。在這些作品有很多是報告文學和紀實文學,這就進一步強化了作品的真實性,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受,即使一些小說散文詩歌也都是生活的真實反映。

老呔文學。「老呔」是過去人們對昌、灤、樂一帶人的稱呼,因而也創造了獨具特色的「老呔文化」,如發源於此的評劇、皮影、樂亭大鼓的「冀東三枝花」。多年來這裡文學繁茂,作品眾多,形成了別具一格的「老呔文學」。

老呔作家大都善於以本土的人與事為題材。如張墨瑤的長篇小說《東屋掌燈西屋亮》就是以發生在灤河下梢1945-1952年間這個歷史時段的故事,表現了土改平分、戰爭支前、肅反鎮反等重大歷史事件。肖波的長篇小說《楊三姐》和《告狀之後》也是根據家鄉人物楊三姐告狀前後的真實情況而寫的,並都被改編成為電視劇,有著深刻的歷史意義和強烈的現實意義。張玉潔的長篇小說《老呔商幫》和韓瑜的《亂世呔商》則以真實的呔商闖關東為題材形象地描繪了呔商經商的艱難坎坷之路,表現了老呔商幫節儉持家的作風、吃苦耐勞的韌性、精打細算的聰明、勇往直前的精神以及中國民族工商業在亂世風雲中由盛轉衰的曲折歷程。

谷景峰、楊海光的長篇廣播劇劇本《成兆才》反映了評劇創始人成兆才的坎坷生涯和不屈不撓的精神。趙連城的散文集《灤河右岸散步》、長篇小說《灤河右岸》表現了在灤河右岸人們的生活圖景。張楚小說集《七根孔雀羽毛》《櫻桃記》用平實的筆法對生活在底層的平凡的人予以最平朴的解讀,「在對看似狹窄、庸碌的那些人和事的敘述中,有著很深的悲憫情懷。」劉榮書的《鄉韻三唱》等小說充滿了濃郁的鄉土氣息,是那方水土的真實寫照。這些作品都產生了較為廣泛的影響。

開灤文學。開灤是中國近代工業的搖籃,因有了開灤才有了唐山,所以開灤文學一直是唐山文學的主脈。多年來開灤文學在不斷地發展壯大,形成了一個強有力的以老劍、李大為、任榮會、東籬、麼順華、鄭子森、許和平、閆克岐、龔乃全、石金城、許斌、李光蕊、蔡華、祝雅麗、趙曉平、曹森、楊荻等人為主體的文學群體。他們將崇高的使命意識和強烈的人文精神融入文學創作中,成就斐然,佳作不斷,為開灤文化的發展和繁榮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如老劍的散文集《許願》《老插紀事》、長篇紀實文學《我與大龍脈》、報告文學《感動中國的礦工》《七月的哀思》等作品都有著豐富的歷史蘊涵、人文精神和審美價值。任榮會、老劍等人創作長篇電視連續劇本《大龍脈》以及任榮會獨立創作的長篇小說《庚子遺恨》、長篇紀實文學《開平尋夢》,麼順華、劉冬生的《煤鄉英烈傳》等作品真實地反映了開灤艱難曲折的建礦歷史和開灤工人特別能戰鬥的精神,有著深厚的歷史容量和深刻的理性力量。李大為的散文集《江上有好酒》以及《大透水》等作品達到了思想和文學的完美結合,表現出了建構在「工業文明之上的深刻而真實的生命意識」。東籬的詩集《從午後抵達》等作品以其紛繁的意象和獨特的話語方式抵達了哲學的高度,眾多的物象在他的筆下成為承載多重意義的生動載體。閆克岐的長篇報告文學《抗日英雄節振國》《黑金熱土》,為開灤兩個不同時期的代表人物節振國、侯占友樹碑立傳,有力地弘揚了開灤精神。開灤作家群為開灤的文化事業投注了滿腔的熱血和激情,創造了開灤文化的輝煌,寫就了開灤文化的燦爛篇章。



曹妃甸文學。在灤河與渤海的融匯處,形成了一個美麗的港灣,即曹妃甸。因為區域資源豐富,人民生活富庶,未來發展空間廣闊,有人將這裡稱為「金海灣」。金海灣有著海灣文學、港口文學、農墾文學、鄉土文學、草泊文學等多種文學形態,成為環渤海地區一種特殊的文學現象。

現在它有一個在河北乃至全國有影響作家群體,有關仁山、王立新、鄭錄里、孫武勛、孫夢成、朱永遠、劉向權、李慶璽、劉蘭朝、李克東、付秀宏、鄭景川、鄭春雷、李慶軍、李連君、耿湘春等人。有的作品在全省和全國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如王立新的長篇報告文學《曹妃甸》《首鋼大搬遷》《大海上的鋼城》從廣闊的社會背景和文化角度解讀了曹妃甸的經濟地位和戰略意義,全景式地展現了革命先驅、仁人志士、國家各級領導人為建造北方大港所作出的遠大規劃和科學決策,真實地再現了曹妃甸的建設者們鍥而不捨、開拓進取、無私奉獻的英雄壯舉,生動地表現了在曹妃甸的建設中所凝聚和形成的曹妃甸精神,忠實記錄了曹妃甸工業區由發現、論證、比選、立項到開工建設十多年來所經歷的艱難歷程,以濃重的筆墨描寫了決策者、開拓者和創業者的精神境界,彰顯了曹妃甸所煥發出來的現代工業迅猛發展的勃勃生機,昭示著新時代賦予曹妃甸精神的嶄新意義。關仁山的「雪蓮灣小說」表現了改革開放後的「雪蓮灣」漁民勇於進取、肯於奉獻的美好情懷。孫武勛的「海灣詩歌」將小我與大我、個人與社會、人生的況味與大海的韻味緊密地融合在一起,成為世事推移的形象表現、時代演進的詩化形式。李慶璽的「草泊散文」盡善盡美、至真至純地描寫了家鄉的美好景物,表達了對家鄉的摯愛深情。

一些作家還以歷史傳奇為題材,藉以揭示曹妃甸精神的源遠流長。如朱永遠、劉玉相的長篇小說《曹妃甸長歌》和劉蘭朝、孫夢成的長篇小說《大唐曹妃》都集中筆力生動塑造了唐代曹妃這個具有大愛之心、大義之舉、大仁之德、大俠之氣的奇女子。這個悲美的人物集萃了曹妃甸人外柔內剛、忍辱負重、懲惡揚善、扶危濟貧、捨己為人等美德,表現了他們自強不息、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精神。



豐南作家群。豐南是中國近代工業的發源地,中國的第一條鐵路從唐山和這裡向全國伸延,19世紀從這裡開鑿的煤河是將開灤煤運送到世界各地的通道。改革開放之後,這裡曾為河北十強縣之首。正是這種優厚的社會歷史環境、政治經濟狀況為豐南作家的成長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因而形成了豐南作家群,也形成了質樸厚重、剛健豪放的創作風格。豐南作家群的開拓者為馬嘶,領軍人物為關仁山,主要作家有翟泰豐、王劍冰、楊立元、劉寶池、李枝增、李木馬、東籬、肖勁風、王正宇、李永文、楊帆里等人。這些人主要以寫家鄉生活為題材,但每個作家又有自己鮮明的藝術特色,如馬嘶的「蘆笛散文」、關仁山的「平原文學」,劉寶池的「小鎮文學」,楊立元的「葦鄉散文」「小鎮傳奇」,李木馬的「鐵路詩歌」,李永文的「鄉土散文」,楊帆里的「通俗小說」,於東興的「陡河散文」等,都呈現出了多姿多彩的景觀。尤其是關仁山的「平原系列」小說中的《大雪無鄉》《九月還鄉》《天高地厚》《麥河》《日頭》等中長篇小說以新的審美視角寫出了灤河下游農村變革的希望與失望、困惑與奮爭、無奈和有為的豐贍的現實景況,在文壇引起轟動。

「三駕馬車」。這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文壇的一個重要的文學現象。「三駕馬車」中的何申、關仁山同屬灤河作家,有著相近的取材範圍、表現手法,表現出了創作的一致性。他們以貼近現實、直面人生,用小說的形式與人民大眾接軌,迅速贏得了人民群眾的歡迎,也引起了其他作家的呼應,因而形成了一股強烈的「現實主義衝擊波」。他們的創作宗旨是寫農民為農民而寫,用深度的生命體驗和親身經歷審視深隱的生活真相和歷史更移的走向,並以新的審美向度寫出生活的多樣多彩以及轉型期人民群眾的生態和心態。他們的作品「真實地穿透現實」,「貼近最新的生活」,展示了紛紜複雜的社會矛盾,剖解出生活的病結,並尋求療救的可能。如《年前年後》《鄉鎮幹部》《窮人》《大雪無鄉》《九月還鄉》《多彩的鄉村》《天高地厚》《麥河》《日頭》等作品以新的審美視角寫出了灤河上下游農村變革的希望與失望、困惑與奮爭、無奈和有為的豐贍的現實景況。



灤河作家作為一個較為龐大的文學群體,經過多年的發展、變化,已經成為有著鮮明地域色彩的作家群,在創作思想、創作風格上也有著某種一致性。他們有的走向了世界,有的享譽全國,有的立足本土。儘管他們的創作視角不同,生活時代不一,但對家鄉的摯愛,對人民的厚愛、對祖國的熱愛卻是一致的。在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灤河作家更加腳踏實地,更加沉實地挖掘本土文化的深層內涵,表現地域文化的特徵,創造出既是地域性又是世界性的,無愧於時代、無愧於歷史地位的作品,以促進灤河文化的發展和繁榮。(續完)









注釋:

[1]摘自政協唐山市委員會、河北省唐山市水利局編:《灤河記事——「灤河之源考」》,開明出版社,1993年版,第14頁。

[2]苗雨時:《現代精神的歌者——張學夢論》,《走向現代性的新詩》,河北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22頁。

[3]郁蔥、陸地、劉松林:《感受張學夢》,《詩神》2002年第1期。

[4]王妍丁:《白雲籠罩的玫瑰谷——我讀李小雨》,《詩探索》2000年第1-2輯。

[5]羅小鳳:《「朦朧」背後——李小雨詩歌多樣化特徵淺探》,《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

[6]何啟治:《波瀾壯闊的現代工業史詩》,《首鋼大搬遷·序》,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頁。

[7]何申:《窮當益堅》,《中篇小說選刊》1994年第6期。

[8]胡軍:《文學如何走向思想的前沿》,《文藝報》2009年11月24日。

[9]見《一份沉痛歷史的剛強證言》,《張家口日報》2005年6月13日。

[10][德]恩格斯:《致斐·拉薩爾》,《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43頁。

[11]崔道怡:《嚴酷事實的剛強支柱》,《文藝報》2008年4月15日。

[12]王任重:《愛國主義的壯麗畫卷》,見《新戰爭與和平》評論總集編輯委員會編:《愛國主義的壯麗畫卷——長篇小說〈新戰爭與和平〉評論輯錄》,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頁。

[13]李家興:《歌唱我們的新農村——訪〈唱一唱農村〉的作者》,《光明日報》1955年9月24日。

[14]碧青:《正在崛起的燕山文學群體》,《唐山文學》2011年第2期。




作者簡介:楊立元,唐山師範學院中文系教授(二級),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唐山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出版《新現實主義小說論》《河北「三駕馬車」論》《創作動機論》《灤河作家論》等專著23部。出版長篇小說《灤州起義》,散文集《家鄉戲》《姥姥門口唱大戲》《紀念與懷念》。作品獲中國文聯第一屆、第五屆文藝評論獎,第七屆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第十一屆、十三屆河北省文藝振興獎、第三屆孫犁文學獎、第二屆河北省文藝貢獻獎等多項獎勵。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