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慌!治療心衰有辦法

光明網 發佈 2022-12-10T02:14:03.742062+00:00

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的終末階段,心衰疾病發生後,給患者造成了生理和心理的巨大壓力,上海遠大心胸醫院孫寶貴院長表示:先別慌!心衰治療是一場「持久戰」,醫患攜手才能預見更好的未來。

心力衰竭(簡稱心衰)是心血管疾病的終末階段,心衰疾病發生後,給患者造成了生理和心理的巨大壓力,上海遠大心胸醫院孫寶貴院長表示:先別慌!心衰治療是一場「持久戰」,醫患攜手才能預見更好的未來。

文/孫黎

心衰大致分成幾類

心衰的種類有很多,孫院長解釋道:根據發生的速度,可分為急性心力衰竭、慢性心力衰竭;按發生的部位,有左心衰、右心衰,以及全心衰;心臟有收縮和舒張功能,按此分類,有收縮性心衰、舒張性心衰,或者是混合性心衰;按症狀,可分為無症狀心力衰竭、有症狀心力衰竭、頑固性心力衰竭;以射血分數為標準,分為射血分數減低性心力衰竭(射血分數小於40%)、射血分數保留性心力衰竭及射血分數輕度減低性心力衰竭(射血分數介於40%-50%之間)。

心衰藥物治療的發展進程

關於心衰藥物的發展,孫院長進行了耐心解答:

在心衰研究早期,發現心衰是由於收縮功能或舒張功能出現問題,血液不能有效地射出與回流,因此提出了血流動力學障礙。當時大多使用利尿藥物和洋地黃類藥物,只為減輕心臟負擔,增加心臟收縮力,改善心臟排血量,進而降低液體瀦留引起的相關症狀。

隨著心衰研究的深入,發現心衰是由於血流動力學的改變而引起的。故,改變血流動力的藥物開始應用。如血管擴張劑,應用後,心臟射血時負擔減輕,心衰得以矯正。在此階段,以擴張血管藥物為主,輔以增加心臟收縮力的藥物,如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或多巴胺類,以及磷酸二酯酶抑制劑,這些藥物都有加強心臟收縮力的作用。然而,數據顯示,病人的症狀有所改善,壽命卻並未延長。

基於這個發現,僅從血流動力學了解心衰還是太過膚淺。於是,到了本世紀,醫學領域對心衰的研究更近了一步,提出了神經內分泌因子的改變會引起心臟的重構,從而導致心衰。

這些神經內分泌因子,一類歸屬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另一類歸屬交感神經腎上腺素受體。研究者從干擾這些神經內分泌因子的角度思考,嘗試用這些因子的拮抗劑阻止它發揮作用,於是作用於兩個系統的藥物應運而生。

一類藥物是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旨在逆轉心室的重構,使心衰也得以矯正;另一類藥物是β受體阻滯劑,用於抑制交感神經活性,阻斷β受體,這類藥物使用後,能夠逆轉心室力,改善心功能。這兩類藥物,都是從心衰的發生機制出發,不僅緩解了症狀,患者再住院和死亡率也顯著降低。第三類藥物是醛固酮拮抗劑,醛固酮,是腎上腺分泌的一種激素。它能引起水鈉瀦留,也就是水腫,心衰嚴重的患者都存在這個問題,此類藥物的作用就在於調整水鈉平衡。

心衰治療的「金三角」便由此產生。如今,這三類藥物已然成為心衰治療的主體。除此之外,還出現了由血管緊張促受體拮抗劑與內啡肽酶抑制劑組合的雙通道阻滯劑,在臨床上應用也較廣泛,但尚未自成體系。

近年來,糖尿病藥物——葡萄糖鈉共轉運體2抑制劑引起了心衰領域的關注,葡萄糖鈉共轉運體2的作用在於轉運葡萄糖和鈉,該藥物應用後,抑制了葡萄糖的吸收,並降低了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隨後,在對心衰合併有糖尿病的患者研究中發現,它也能降低心衰的病死率。不曾想,糖尿病藥物竟成了治療心衰的新寵,既能解決血糖問題,又能治療心衰,可謂「跨界藥物」。於是,「金三角」變成了「四聯法」,其主旨是改善心肌細胞的代謝,使心肌細胞的能量提供向好。

當然,對於心衰的治療,孫院長也表達了不能僅停留在「金三角」或「四聯法」,對醫者來說,判定患病機制、選擇治療方案、合理運用藥物等才是治療的關鍵。

除了藥物治療還有哪些治療方法?

當然,心衰的治療除了藥物治療,還有介入治療和外科治療。孫院長介紹道:「藥物可以干預神經內分泌因子、能量代謝和炎症反應,從而逆轉心臟的重構。然而,有些心衰則需要植入器械的介入治療方式,如由於左右心室收縮不同步造成的心衰,可植入三腔起搏器,使心臟再同步化;因心率失常造成的心衰,可植入除顫器,使心率恢復正常;因心臟收縮功能障礙出現的心衰,可植入心臟收縮調節器,改善鈣的代謝,從而提高心臟功能。還有一些心衰則需要外科治療,如冠心病引起的心衰、瓣膜病引起的心衰等。」

心衰患者在服藥期間需要注意什麼?

孫院長提醒,患者服藥期間需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心衰患者用藥是循循序漸進的,一般從初始劑量開始,逐漸增加,具體因個人病情而定,但,在治療過程中,還需根據突發情況,進行劑量調整;第二,心衰患者需有良好的依從性,一般患上心衰後需要長期吃藥,以此穩定病情,若隨意停藥,病情容易反覆、加重;第三,提高對藥物副作用的認知,如出現嚴重不適,需及時就醫,遵醫囑停藥或減量;第四,心衰患者服藥期間,謹記規律生活、飲食有節,控制鹽分攝入;第五,認真對待隨訪,無論是醫院電話隨訪,或是自行定期隨訪,需與醫生據實溝通病情;第六,多種藥物同時服用時,應諮詢醫生是否存在用藥衝突,避免互相干擾,引發其他疾病。

■專家簡介

孫寶貴

主任醫師、教授、國務院政府津貼享受者。曾任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中華醫學會電生理與起搏學會等12家國內學會的委員、常委、副主任委員或主任委員。承擔和參加各種科研項18項,共獲省市級科研成果獎9項,國家專利5項(3項獲上海市優秀髮明專利獎)。

擅長冠心病、心肌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尤其在心臟起搏、心臟電生理和射頻消融術,以及PCI等介入性心臟病治療手段方面有特殊專長。

來源: 新民晚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