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的「常」與「變」

孫子兵法講武堂 發佈 2022-12-11T03:43:40.025181+00:00

把書讀薄了沒有問題,但如果這樣去總結任何一本書都失去了「讀薄」的意義,丟失了作者要表達的「常」,《孫子兵法》如果用六千言只講一個「變」字,在那個還竹簡傳播知識的時代,就太過「奢侈」了,顯然這樣的總結很有問題,而且變與常是無法割裂開的。

孫子兵法解讀與實戰體悟 丨 作者 / 劉文新

這是孫子兵法講武堂的第414篇原創文章

全文4366字,閱讀大約需要5分鐘

有人說,讀書喜歡將書讀薄了,於是將《孫子兵法》總結為一個字——變,認為打仗關鍵是能隨機應變。

把書讀薄了沒有問題,但如果這樣去總結任何一本書都失去了「讀薄」的意義,丟失了作者要表達的「常」,《孫子兵法》如果用六千言只講一個「變」字,在那個還竹簡傳播知識的時代,就太過「奢侈」了,顯然這樣的總結很有問題,而且變與常是無法割裂開的。

本文探討一下《孫子兵法》的常法與變法,也即始計篇所講的「經」與「權」。

一、《孫子兵法》的「常」與「變」

中國的古代思想幾乎都包含了「常」與「變」,王夫之曾總結說,宇宙間一切事物都既有常,也有變,它們是「居因乎常,動因乎變」。

「常中有變,變中有常」的思想實際上就是「矛盾辯證法」,它是我們學習任何傳統文化都要掌握的基本工具,我們的學習很有必要從《矛盾論》開始。

對於《孫子兵法》的常與變,鄭友賢說:

兵法之傳有常,而其用有變;常者法也,變者勢也;書者可以盡常之言,而言不能盡變之意也

鄭友賢從《孫子兵法》整體的角度講了「常」與「變」,並未體現《孫子兵法》內容中的「常」與「變」,這是比較遺憾的事。

這方面的研究,日本一些名家對《孫子兵法》的理解非常有見地,也具有開創性,值得我們借鑑和學習。

日本大多數《孫子兵法》研究流派都認為,始計篇是孫子兵法的大綱大要,那麼,其綱要是什麼呢

我認為,這個綱要更準確來講就是「經」與「權」,其操作的表現是「常」與「變」,即「故經之以五」和「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五事」之道天地將法是「經」、是常,是做事的基礎要素;「勢」之「詭道十二法」是權變,是因敵而權變的內容。

可見,始計篇的上下兩部分內容,上部分講以「五事」為中心的「常」,「七計」是「常」的工具,用來做針對性的對比評估;下部分講以「詭道」為中心的「變」,側重詭形制變(四詭的內容)和因敵而變兩部分內容,與「虛實」對應,要麼能「察」虛實而展開行動,要麼「製造」虛實而動。

儘管《孫子兵法》講了「變」是「不可先傳」的,但它還非常重視「算變」之廟算。

就是說,「夫未戰而廟算勝者」不僅算「常」,即「五經七計」,也算「變」即詭道十二法。算「常」在於掌握雙方的戰鬥力特點與優劣勢,為作戰行動提供依據,算「變」在於計算敵方各種可能,做好預案。

二、《孫子兵法》之「常」

「常」是什麼?

是確定性的操作,是構建能力的內容,即建設基礎要素而培育組織的能力,在軍事中是戰鬥力的生成。

始計篇的「五事」作為「常」,它貫穿於孫子其他各篇的操作實務中,只是每個操作實務所使用「道天地將法」的側重點不同而已。

在我看來,《孫子兵法》的「常」提供的是以「五事」為經的戰爭操盤體系,我們要學習其套路,以用於我們的工作中。

提到「套路」,有人就反對了,他會說你用套路,別人就會反套路,還怎麼打勝仗呢?

其實,套路與反套路才是實戰操作的正途,作為指揮員首先要清楚操盤戰爭、戰役或戰鬥的基本操作步驟,然後才是應對敵方的操作套路(因為敵方也會按照某個程序來操作),以此來比拼雙方將領的指揮和領導能力。

關於孫子兵法的「經」,我認為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力量建設、能力培養的戰略思想

《孫子兵法》所處的時代還沒有區分戰略和戰術,用今天的觀點來劃分的話,我認為,基於「五事」建設力量、培養能力是《孫子兵法》的戰略思想。

美國戰略學者加迪斯的《論大戰略》中用狐狸思維與刺蝟思維來講戰略,狐狸思維是適應環境以應對變化,對環境的敏感性很強;刺蝟思維是認準目標勇往直前,方向感很強;傅瑩為其推薦的序中給了一個準確的描述,她說:戰略是目標與能力的平衡

傅瑩這個總結很準確,組織要不斷為實現戰略意圖、宏大目標而構建與其匹配的能力。

《孫子兵法》開篇講「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地」是處地,是環境,「道」是組織能力,強調的是組織要實現環境與能力的匹配

結合加迪斯的觀點,目標、環境、能力可以構成組織一個完整的戰略模型,組織的宏大目標,需要基於環境構建實現未來目標的能力,就是說,能力既要與宏大目標保持一致,又要適應當下環境。

但遺憾的是,《孫子兵法》並沒有提供系統的用「五事」來構建能力的思想和方法,只是從評估角度體現了能力構建所呈現的結果

不過「五事」這個基礎要素(道天地將法)為我們提供了培養能力的思路,「五事」中,「道與法」是團隊要素、「天地」是資源性要素、「將」是人才要素,這構建了核心能力培養的三大要素。

2、力量使用的操盤程序

可以說,孫子十三篇提供的是完整的力量使用操盤體系,教我們做什麼、怎麼做,先做什麼、後做什麼,以及每一步操作實務和方法。

我們可以體會一下作為操盤手,怎麼使用孫子十三篇這個操作套路

始計篇是信息情報建模的工作,接手一個項目,首先要清楚手裡拿的什麼牌,有什麼樣的管理人員,什麼樣的團隊,什麼樣的資源,就是道天地將法這個基礎要素,用「七計」與對手比較,是評估其戰鬥力特點和優勢,以及發揮優勢的環境與條件,為後續工作奠定信息情報的基礎。

關於「五事七計」的信息從哪來?來自「用間篇」的信息情報體系,企業組織沒有信息情報組織,那就需要在項目開始之前留出一些時間做調研、信息收集,其框架可以參考「五事七計」。

然後來做「預算管理」(作戰篇),確定做好這個項目「標配」的人財物有哪些,哪些是現在就有的,哪些「標配」是項目進行中要補充進來的,用什麼方式補充等。

接下來明確戰略意圖、制定具體的目標(謀攻篇),並評估目標實現的可行性。

預算與目標是內部約束因素,這些內部的「束縛」明確之後,要考慮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

首先從宏觀角度看地形,戰區、基地、作戰線選擇在哪裡(行軍篇),然後是具體的微觀地形如何部署作戰隊形(地形篇),以及不同作戰環境的心理的影響與控制(九地篇)和天氣、氣候環境對武器發揮的影響(火攻)。

內外部因素考慮全了之後,開始進入操作環節即兵力部署、戰場布局(軍形),由此而展開的奇正兵力運作(兵勢),配合奇正展開而用什麼戰場移動方式將兵力輸送到指定位置(軍爭),以及面對敵方的部署與奇正展開如何調整(我們在做軍形、兵勢、軍爭以察或創造虛實,敵方也同樣展開相同目的的工作),這些工作的導向都是為了識別對方虛實而展開奇正工作,或者用奇正創造敵方虛實

舉個大客戶公關的例子:

準備公關一個大客戶,要先梳理這個項目的信息,可以從「五事七計」角度入手,項目採購決策人之間的「道」如何,各自的利益方在哪,客戶所處環境(天地)如何,公司管理怎麼(法),領導的管理和要求如何等,然後思考你切入點。

接下來確定預算(作戰),做這個項目需要投入多少,標配有哪些人、財、物;再定銷量目標和利潤目標(謀攻)。

接下來部署你的資源(形),誰保持客戶的聯繫,誰負責客戶考察,誰接待、演示產品等;然後發動你的關係(勢),有些是吸引採購相關人員關注的(正),有些是搞定中立者的,或反對者的(奇)。

這個公關項目操盤中,包含了大部分《孫子兵法》操作的核心流程,尤其是始計、形與勢的運用。

我始終認為,從套路角度去操作,有利於培養操盤的手感,接手一個項目,馬上就知道先做什麼,後做什麼,到哪一步怎麼做,這就是《孫子兵法》的「常」。

三、《孫子兵法》之「變」

「變」是什麼?

是應對不確定性,而在不確定性中往往蘊藏著機會,組織要善於在不確定性中尋找機會。

不確定性雖不可預知,但我們要善於減少不確定性。

這正是《孫子兵法》為我們提供的方法,始計篇強調「廟算」,不僅算「常」,更算「變」,在理解「詭道十二法」中,有人認為這是「制變」和「應變」的總結,我認為更準確的說法是「算變」

「算變」的重點就是減少不確定性,儘可能全面的計算各種可能性,並做好相應的預案與準備。

「勢者,因利而制權也」是「變」的總綱,是因敵而權變,這裡也給出了「勢」的具體含義,可見這裡的「勢」沒有有利態勢之意,更沒有大勢、趨勢的意思,而是如何因敵而變;同樣,「兵勢篇」的「勢」也沒有有利態勢和大勢、趨勢之意,而是奇正兵力運作,如果有人給你講《孫子兵法》,大談什麼順應趨勢、迎合大勢之類的觀點,建議趕緊敬而遠之,他在掛《孫子兵法》的「羊頭」賣自己的觀點。

「兵者,詭道也」緊接「勢者,因利而制權」,是對「權變」的具體闡述,可見「詭道」即變道。

從內容上看,「四詭」(能而是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是基於「五事七計」所評估的戰鬥力特點與優勢角度而預設的「變」.

「八權」(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是基於敵方的部署(軍形)和奇正展開(兵勢)而權變的動作,「利、亂、實、強、怒、卑、佚、親」都是敵方的狀態,「誘、取、備、避、撓、驕、勞、離」都是我方權變的動作。

在減少不確定性的「廟算」上,不僅要算「四詭八權」,《孫臏兵法》中的「四路五動」也要結合進來,同時關於「常」的操作程序也要納入其中,比如敵方標配準備和消耗補充方式(後勤補給)、作戰意圖和目標等都要納入「算變」的坐標系中。

總之,所謂的「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無算乎」,是在減少不確定性,哪一方將不確定性減少得多,哪一方更容易獲勝。

能否「算無遺算」呢?

怕是很難,從最近的世界盃球場會發現,各種技術指標這些「常」的計算、分析,往往都算不准,還會出現很多「變數」,這也考驗了指揮員戰場上的應變能力。

而現場的應變能力,又與「常」有密切聯繫,比如當敵方突然到達了你防禦體系的某個位置,對防禦體系構成了威脅,這時馬上需要調整兵力的部署,而能夠正確的調整部署就是軍形篇「常」的能力,這也是「變中之常」的體現。

四、總結

孫子兵法的「常」與「變」關係是:

「五事」為「經」,是操作之「常」,工具是「七計」。

「勢者」為「權」,是操作之「變」,工具是「詭道」。

經(常)與權(變)是矛盾的統一體,二者不可分割,為戰爭操作之二元,不可偏廢,讀《孫子兵法》不僅要讀其「經」,也要讀「經」的反面之「權」,即用「陰陽法」來讀,從「經」處思考對方這樣操作,我該如何應對。


(全文完)


每位《孫子兵法》愛好者都有必要讀一讀的書

《孫子兵法戰術體系》

1、它以「形勢原理」貫穿前九篇和戰術體系部分(亦是操作體系)。「形勢原理」是《孫子兵法》的操作核心,為我們提供了兵力部署的功能、結構設計方法和工具,也為我們提供了奇正兵力展開造勢的方向。

可以運用「形勢原理」判斷戰局中的資源(兵力)所在位置、配置和狀態,以及資源(兵力)的奇正角色(任務)和走向。

2、以戰術為邏輯起點理解《孫子兵法》,更容易用於自己的工作中,也更容易讓《孫子兵法》思想落地,更容易掌握《孫子兵法》的操盤體系和手感,因為戰爭是放大了的戰術,戰術是戰爭中的細胞。

可以掌握項目操盤的程序、方法和工具,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培養手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