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界備受推崇的「首店經濟」,到底是什麼?

鈦媒體app 發佈 2022-12-19T20:43:55.397353+00:00

在成都,第一家朱光玉火鍋館大排長龍;這些客流火爆的餐飲店都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是外地品牌在當地開出的「首店」。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紅餐網

在北京,顧客為遠道而來的首家費大廚辣椒炒肉「鏖站」;在成都,第一家朱光玉火鍋館大排長龍;在上海,大家則為了呷哺集團開出的第一家趁燒烤肉風雨兼程;在南京,一杯茶顏悅色炒出天價……

這些客流火爆的餐飲店都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是外地品牌在當地開出的「首店」。

近年來,首店被視為挖掘消費潛力、激發市場活力、增強品牌創新動力和吸附力的重要手段,「首店經濟」一詞也被廣泛傳播。今天,本文將聚焦剖析餐飲業的「首店經濟」,並嘗試回答以下問題:

  • 「首店經濟」是什麼?
  • 關於首店,各界人士怎麼看?
  • 餐飲品牌該如何開好首店?

餐飲「首店經濟」到底是什麼?

據中商數據《2022年中國首店經濟高質量發展報告》顯示,今年1-9月,共計434家「首店」落戶成都,其中餐飲領域的「首店」就包括LV餐廳、新榮記等。

「首店經濟」發展迅速,此前成都還舉辦了「首店經濟發展大會」,吸引了一批餐飲品牌參與。

被推崇的「首店經濟」到底是什麼?

事實上,並非所有的第一家店都能被稱為「首店」。

業內通常認為,「首店」是指在行業里有代表性的品牌在某一區域開的第一家店,即「首次入駐」,如朱光玉火鍋館上海首店、珮姐老火鍋杭州首店等;又或指傳統老店通過創新經營業態和模式形成的新店,即「首次創新」,如奈雪的茶旗下的「奈雪生活」、小龍坎最近推出的全球旗艦店等等。

△圖片來源:小龍坎

物以稀為貴,餐飲首店大都具有稀缺性,也因此往往能夠吸引人們前來排隊就餐,並讓消費者自發拍照打卡傳播,從而給自身和周邊商圈都帶來極高的流量,「首店經濟」隨之產生。

所謂的「首店經濟」,即指一個區域吸引品牌在該地開設門店,使品牌價值與區域資源實現最優耦合,進而又對該區域經濟發展產生積極影響的一種經濟形態。

2005-2014年,正值國際連鎖品牌跨入中國市場的高速拓展期,隨著購物中心的數量增長以及不斷打磨成熟,「首店經濟」開始逐漸發力。但在當時,國內連鎖餐飲品牌們自身實力普遍不強,對經濟的帶動效應還很微弱,餐飲首店經濟並不怎麼被重視。

直到2017年左右,許多城市開始發布季度和年度首店數量統計。首店經濟開始和夜經濟一樣,成為商業發展的重點戰略。隨著餐飲品牌化、連鎖化率不斷提高,一些知名餐飲企業被消費者青睞,也為大型商超們所關注,餐飲首店經濟有了發展的土壤。

上海被視為「首店經濟」的標杆城市。上海市商務委數據顯示,從2018到2021年,上海引進各類國內外品牌首店3808家,居全國第一,其中餐飲首店就是重要組成部分。

緊隨其後,北京出台了首店經濟相關政策,用真金白銀吸引商家們入駐。今年3月印發的《促進首店首發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顯示,符合一定標準的餐飲企業,將按照項目核定實際投資總額的最高20%,最高給予50萬元支持。今年上半年,北京新開設首店、旗艦店、創新概念店393家,其中餐飲業態數量穩居第一。

而眼下,許多一線、新一線城市也都在積極引入餐飲首店。據了解,深圳、成都、杭州等城市均相繼出台了發展首店的相關鼓勵政策,包括餐飲行業在內的首店均可拿到更多區域優勢資源。一時間,全國各地餐飲首店百花齊放。

「近年來,首店成為一種風向標。它不僅僅是網紅經濟,也體現了品牌對該區域的認可,成為衡量城市商業活力的新指標。」浙江省商務研究院消費與流通研究中心主任張希明表示。

首店經濟效應明顯,但也不能盲目開首店

站在商業地產商的視角來看,他們無疑期待更多首店的到來。

自開業至今,深圳萬象天地已收攬了大批城市首店,儘管如此,其項目招商負責人仍希望引入更多首店,「我們希望與更多有影響力的餐企展開合作,期待首店入駐。」

△圖片來源:萬象天地官方公眾號

對其而言,一方面餐飲首店能夠新增客流、提升顧客美食體驗,進而提升業績。另一方面,強勢的首店矩陣也能直接反映出其商業運營實力,吸引更多首店品牌入駐。

在經濟下行、消費緊縮的背景下,千篇一律的門店難以吸引消費者的目光。餐飲首店就成了一劑良藥,差異化、自帶流量的門店讓人們更願意掏出腰包,它們之於商超乃至城市都意義非凡。可以說,一些購物中心、重點城市都把流量修復的重託聚焦在首店之上。

一些餐飲品牌觀察到這樣的風向,也開始結合自身的戰略布局,不斷向外擴張首店。例如今年開業的朱光玉火鍋館上海首店,其高峰期排隊時常超過700桌,翻台率穩定超過6次/天。朱光玉首席創始人梁熙桐曾向紅餐網坦言,打響上海首店,是其在華東片區發展的重要一環。

△圖片來源:朱光玉火鍋館

小龍坎將原春熙路概念店升級為全球旗艦店,增加了大量成都本土文化特色,向食客呈現更具煙火市井氣息的氛圍,目的自然也是為了提升客流、擴大營收。紅餐網了解到,該店落成後,不僅生意火爆,甚至帶動了品牌在片區的發展。數據顯示,10月21-23日該店開業期間,小龍坎成都區域到店人次達24554人,抖音/大眾點評周年慶套餐售賣超過兩萬份。

但在首店生意如火如荼的背後,也有人持有不同看法。有業內人士認為,首店可能會紅極一時,但從品牌發展的角度,也不能操之過急,不能為了首店而去盲目開店。

巡湘記創始人歐陽俊平告訴紅餐網,未來兩到三年裡,巡湘記預計會在上海開二十到三十家門店, 「我們暫時較少跨區域開店,還是想在近兩年把上海市場做透,再向外擴張。」

△圖片來源:巡湘記官方公眾號

某連鎖茶餐廳創始人也向紅餐網表示,他們同樣沒有向外擴張、開首店的想法。在其看來,紮根本土布局更便於食材等原材料等的運輸,另一方面,其認為密集開店才是實現品牌效應的好辦法。「在一個區域高密度出現,不失為傳播的一種策略,給顧客帶來強記憶點。」

首店如何擺脫曇花一現的「網紅命」?

被一致公認的是,開一家首店並非易事。無論是連鎖擴張還是在原有基礎上進行業態升級,都不屬於輕決策。

開一家餐飲首店,需要管理團隊具備跨區域運營、開發和物流配合等綜合能力。更何況開店容易,想要一炮而紅卻不簡單。事實上,餐飲行業也不乏首店開業時大排長龍,但數月過後門庭若雀,甚至連成本都收不回的先例。

對品牌而言,這無疑是一場從定位、選址到推廣、運營的全方位考驗。開設首店,並不是一次簡單的選址拓店行為,背後還需要從供應鏈、產品、營銷、經營管理等多維度進行考量。

因地制宜,不失為品牌打造首店的有力策略。正如粵菜入湘得不斷加辣,湘菜進廣東則會清淡,紅餐網觀察到,不少品牌在異地開首店時,都會根據當地城市的特色習俗、文化,對產品口味、包裝設計進行改良。

作為當下「開到哪火到哪」的新茶飲代表之一,霸王茶姬的布局逐漸由雲南、貴州、廣西等西南地區向華中、華東區域滲透,在各地的首店都取得了亮眼表現。不久前,其南京首店前三天累計銷量逾1萬杯,杭州首店也點燃了市場。

△圖片來源:霸王茶姬

「霸王茶姬杭州店推出的特色新品,採用了西湖龍井作為原材料。而在飲品包裝等方面,霸王茶姬著重凸顯江南特色,以符合杭州的調性。」霸王茶姬創始人張俊傑解釋。

與此同時,也有品牌相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無論門店開至何地都追求原汁原味。

如珮姐老火鍋,即使走出重慶也堅持不減一分辣度,保證重慶老火鍋的口感。這一做法同樣得到了市場的積極反饋,今年5月,其杭州首店在試正式開業當天收穫了排隊2000桌的佳績,門店翻台率達8.32。

今年九月,香港米其林一星餐廳添好運港式點心專門店的北京首店正式營業。添好運一直堅持「現點現做、即叫即蒸」的原則,其門店相關負責人表示,北京門店的廚師均為廣東籍,門店要求製作蝦餃的師傅必須有五年以上製作蝦餃的經驗,這些要求都為了能夠保證菜品在走進他鄉之後仍能保持本味。

除了注重產品本身,首店能否一炮而紅,因素是多維度的。當下,年輕的消費者樂於通過社交平台分享用餐體驗,因此門店場景、用餐服務、營銷策略也十分重要。

呷哺集團旗下以250元高客單價切入烤肉賽道的趁燒,在提供高品質食材的同時,也在嘗試拓展新的用餐場景。除了將門店空間打造成居酒屋、夜店等場景,現場還推出大量互動遊戲、體育賽事轉播、限時優惠等活動,在美團等平台上收穫了消費者一致好評。

有餐飲觀察人士對此表示,首店的核心價值已不再是提供美食,而在於提供獨特的用餐體驗。

小結

今年3月1日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商務部部長王文濤表示,部門將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發展首店經濟、首發經濟。可以預計,全國各地對餐飲首店的需求仍將提高,首店的高峰或許尚未到來。

不過,不同於常規的開店行為,開設首店要充分調研當地市場的競品情況、消費者畫像、對品牌的了解都與接受度等,還要從品牌自身的供應鏈、產品、營銷與管理等多維度進行考量。

此外,由於首店常有些特殊設計,包括需要與商場不斷談判等,一家首店的開設,往往是品牌與業主方(即商場)、當地市場長期博弈,這些都不容易。一切都需要三思而後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