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三二——天保,唯一以人為名的縣·百色德保

潯州府o鑫森淼焱垚 發佈 2022-12-22T12:53:16.414895+00:00

以人名為名的地方,就說縣級,市級這一層,現在一數還是有好幾個,如志丹縣,左權縣,靖宇縣,黃驊市,中山市。

以人名為名的地方,就說縣級,市級這一層,現在一數還是有好幾個,如志丹縣,左權縣,靖宇縣,黃驊市,中山市。。。。等等。這些地名背後的故事,一個個都是近代很讓人敬仰的革命先烈,仁人志士,所以他們的出生地在後來才會以他們的名字作為家鄉的地名,流傳下來,有很好的教育,傳承,紀念意義。

除此之外,還有幾個以歷史人物的名字為地名的縣市,如介休市,吳忠市,等等,每個這樣的地名,都有一個地方人物故事,一段人文故事,真要扯起來,那各地的故事就可長可短了。

不過,總的來說,這種以人名為地名的,縣市一級還是不多的,也並不是每個省都有這樣的地方。

就說廣西,現行制度中,好像沒有哪個縣是屬於「人名為地名」的情況,但翻翻地方志,廣西的縣級地名中,還是有和「人名」有關係的,比如百色的德保縣。

1952年前後,廣西進行了新的一次行政區域大改革,把原來民國時期大大小小的100個行政區進行了不同形式的撤撤併並,這其實也是本系列文章的內容了。

其中,在1951年8月,當時的敬德縣與天保縣進行了合併,成立了一個新的縣,新縣名取敬德的「德」,天保的「保」,這就是今天的德保縣,縣治設在原天保縣城的城關鎮,即今德保縣城關鎮。

說到敬德,學過一點歷史,看過一些舊書,留意過生活中的風俗的話,應該都知道「敬德」也是一個人名,唐朝開國大將之一,尉遲敬德。

什麼歷史故事之類不說,就說按過年傳統風俗 ,在春節貼春聯時,一般很多人家都會順便的在兩扇大門上貼上一對門神的年畫,其中一位大概率就是這個尉遲敬德。

當然了,這只是巧合而已,事實上,民國時期的廣西敬德縣和尉遲敬德沒一毛錢關係,前面本系列文章《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三十——千篇一律外的敬德縣故事·百色德保》中也介紹過,敬德縣之名,也是當時成立新縣時,取自於當地「多敬」,「賴德」這兩個地方名。

那天保縣的名字呢?這「天保」二字,還真是個人名,講起來就是一段廣西的歷史人文故事了。

清乾隆四年(1739年),時任廣西巡撫楊超曾上疏奏請,在鎮安府府治所在地,曾設一個縣,作為附郭縣,名為天保縣,他的奏請得到了朝廷的批覆,於是,天保縣這個地名的歷史正式開始了。

那麼問題來了,楊超曾為什麼要在鎮安府增設一個附郭縣,又為什麼用「天保」為名呢?「天保」又是誰的名字呢

這就要搞清楚所謂「附郭縣」的意思了,實際上「附郭」,指的就是一個地方的行政中心,用古代的行政名詞來說,就是行政治所所在地,即郡治,府治,州治,縣治等等。

如清代到乾隆期的時候,廣西有十一府二州的設置,十一府,就是桂林,柳州,慶遠,平樂,梧州,潯州,南寧,太平,泗城,思恩,鎮安。每個府的府一級的行政機構,辦事人員都一個地方辦公,如桂林府的附郭縣是臨桂縣,南寧府的附郭縣是宣化縣,潯州府的附郭縣是桂平縣,等等,也就是府城,府城裡一般有兩行政機構,一是府一級,二是縣一級。

類比現在,即是廣西的首府是南寧,南寧就是附郭,省一級機構,市一級機構都在市里辦公;貴港市的行政中心在港北區,港北區就是附郭,貴港市一級的機構,港北區一級的機構都在這裡辦公;桂平市的行政中心是西山鎮,西山鎮就是附郭,有市政府和西山鎮鎮府在城裡辦公。

要按這個說法,清代乾隆四年之前,鎮安府府一級行政機構辦公地,府治所在地應該就是附郭,怎麼到楊超曾做廣西巡撫的時候還要「增設」一個附郭縣呢?這就得往前扯了。

在乾隆四年以前,鎮安府府治所在地,只有府一級行政機構的功能,那就是府治,不存在什麼附郭縣的設置,他不像其他府一樣,府治所在地還設有一個縣級行政。

他為什麼這麼例外呢?這就涉及到土司制度,土屬行政的話題了。

唐代的時候,這片區域屬於大唐王朝的邊緣地帶,由於種種原因,唐王朝沒辦法真正的統治到這裡,這裡還是由一些部族首領所控制,如儂峒,黃峒等等,中央王朝為了管理,拉攏這些地方,推出了「羈縻制度」,也就是這些地方總的來說歸隸於大唐,名義上歸大唐,但具體到地方的各種行政管理,還是由部族首領自理。

這種制度出現的時候,肯定是好的,方便了唐王朝管理地方,但是,缺點也是有的,因為中央王朝管理不到地方,那地方首領就容易在地方發展壯大,有了一些勢力,權力後,就容易膨脹了,和周邊地方勢力有了各種摩擦,造成了地方的不穩定。

發展到宋代,這種不穩定就放大了,所以就有了狄青南征的歷史事件。宋皇祐五年(1053年),狄青征平儂智高后,為了更好的管理這些地方,宋王朝改變,改革了「羈縻制度」,大範圍的取消了原地方土著首領的權力,重新規劃這一帶的行政區域,並改由隨狄青南征的軍隊中的有軍功的將士擔任地方長官。

這就是宋代的土官制度。

狄青向朝廷奏報,軍中的岑仲淑隨軍作戰有功,希望朝廷批准留駐永寧(今南寧),統率永寧軍,治理廣西軍政務。由此,廣西岑氏始祖的傳說開始了。據說岑仲淑管理的地方,實際上就是今天廣西西部,他把一些將領分到各處就任地方長官,其中就包括自己岑氏家族的一些人。

這些行政區域中,有一個地方叫鎮安峒的,即今天的那坡城北感馱岩,政和元年(1111年)的時候,宋朝廷在這裡設置了一個建右江軍民宣撫司也有史籍稱之為右江鎮安軍民宣撫司,司署就在感馱岩。這裡最大的行政長官,即是岑仲淑的子孫。

不過由於各位史家的不同解讀,是岑仲淑的哪一世子孫,當了首任鎮安軍民宣撫司的長官,這比較亂,就不細議了,反正隨著岑氏家族的經營,這處鎮安峒最後也發展升置為鎮安羈縻州,屬邕州,行政等級相對提高了。

到公元1275年,元朝大軍南下,勢頭很猛,反抗沒有什麼意義,所以,各地土官紛紛表示歸附,鎮安州岑氏改旗換幟,歸附大元。

版圖已定,元朝把鎮安州改為鎮安路,轄鎮安州,安德州,歸順州,上映州,下雷州,一百多個溪峒,路治設於感馱岩。區域即今天那坡,德保,靖西,天等,大新等地。

又過了差不多一百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取得了天下,建立大明朝,同樣的,大明軍隊也到邊遠之地轉一下,來到了廣西。雖然廣西西部一帶土官林立,每個地方都相對的獨立的管理體系,但南征軍隊所到之處,基本沒有遇上什麼兵事,各地土官都紛紛歸附,這樣的態度,自然受大明朝廷的禮遇,於是大部分土官家族依然得到朝廷的認可,繼續著對地方的家族統治。

明朝又改革了一下,實行「府州縣制」,把元朝的「路」改為「府」,所以,鎮安路被改為鎮安府。這個時候,鎮安的最大長官,即是岑仲淑的第十世孫——岑天保(也有記作「天寶」的,記作第九世的),因為主動歸附,從而得到了朱家王朝的賞識,冊封世襲並送來大明官印,成為了鎮安府的第一任知府,府治依然是感馱岩(今那坡縣)。

當了新政權的鎮安知府的岑天寶,對地方的管理更加上心了,在洪武二年(1369年),他打報告上疏朝廷,說鎮安府府治太靠近邊境,太偏遠了,不適合作為府治中心,請求遷地重建一個鎮安府治中心。

他這上疏得到了大明朝廷的同意,於是,鎮安府治搬遷到之前被廢的凍州州治所在地(今德保縣城),把原來府治所在的感馱岩改為小鎮安府,於是就有了新,舊鎮安府,大,小鎮安府的區別了。

關於小鎮安府,之前文章《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二八——鎮邊縣,岑氏發跡地(百色那坡)》介紹過了,就不多說了,就說這個大鎮安府。

大鎮安府府治遷到舊凍州地後,岑天保並不在舊凍州的遺址上重新建城,而在遺址西邊另建新城,這就有了外城之說了,即新城是內城主城,舊凍州的遺址建為外城。

因為岑天保本身是個土官,他管理的鎮安府在行政上算是一個土府,直隸於廣西布政使司的,而土屬行政和朝廷的正規行政府州制又有所區別,自治度很高,用現在的話,就是少數民族地區,鎮安府內沿用的是流傳下來的峒溪寨之類的行政區劃,朝廷管不到具體的地方事務,也就沒有州縣這一套東西。

所以就不存在,也不需要什麼「附郭縣」的說法了,反正在那個時代,說到鎮安府治,都知道就是那個地方那個城。

岑氏家族在鎮安府傳到第二十二世岑吉祥的時候,明天啟七年(1627年),因為一些私人恩怨,岑吉祥出兵殺了同為岑氏家族的歸順州的土官岑大倫,但他殺性太重,攻下的歸順州不說血流成河那也是一片屍首,犯下來滔天惡行。

正所謂惡有惡報,最後,順治初年,他故絕了,沒留可以傳位的子嗣,由此,成為了鎮安府最後一任土官。

他的故絕,使鎮安府陷入了無主之地,空出來的鎮安府知府的位置就引發爭議了,各旁系岑氏宗親為搶世襲之位,開始了相互攻擊,而時任田州土官的女婿沈文崇見狀,趁機從富州(雲南富寧)出兵,攻下鎮安城,奪取官印,自己命名自己為鎮安府之主,希望朝廷能承認。

可是,沈文崇也太自以為是了,要知道,無論是明官府,還是清官府,可是一直都想對這種土官統治的地方實行「改土歸流」,只是不好意思,找不到藉口而已,這岑吉祥的「故絕」,可正是朝廷等了幾百年才等來的機會,天賜良機,又怎麼會承認沈文崇的地位呢。

所以,清官府沒有接受,而直接對鎮安府實行,在康熙二年,委任思恩府通判趙振直接管理鎮安府,隸思恩府管治。

鎮安府改為流官管理後,就是以「府」直接管理地方,這樣府一級的機構,人員工作量就很大了。當中的故事講起來很複雜,也不太容易明白,那簡單的用現的話說,就是一個省長,一個地級市市長,平時都要直接去處理村裡的小事,還不是一件兩件,一天兩天,那就是事無巨細,很多類似的雞毛蒜皮的事都得去管,顯得大才小用了,拿把關公刀去切小蔥了。

於是,在雍正年間,朝廷把鎮安府從思恩府重新脫離出來,單獨又成為一個府,直隸於廣西布政使司,並把「府州縣」這種行政制度引入鎮安府,把那些什麼峒,溪之類改為村鄉屯之類,真正的,逐步的實現全府改土歸流,如歸順州,向武州,都康州,上映州,奉議州之類慢慢就設立起來了。

到乾隆四年(1739年),廣西巡撫楊超曾覺得,鎮安府府治所在地也應該像其他各府一起,應該也設一個附郭縣,所以他才寫了一本奏摺給朝廷,要求鎮安府府治也添設一個附郭縣。

最後,他的奏請得到了朝廷批示。鎮安府的附郭縣就叫天保縣。

他為什麼選「天保」這個名字呢?具體就不太清楚了,清楚的是,鎮安府府治所在地的這個城,就是岑天保開建的,這個人在當地有著很深的淵源。

並且岑天保的墓還在,當地人很是崇敬,可能他是為了平衡,收買當地各方勢力,或是維持地方的穩定,等等,各種因素考量之下,才選用了「天保」這個名作為地方名。

由此,天保縣,就成為了廣西歷史上少有的以人名為地方名的縣了。

初置的天保縣,主要是按照土屬行政劃分,全縣分外廂五色十一甲四峒瑤莊山子,共領圩二十七個,村莊五百八十七村。這個年代久遠,至今變化很大了,細列起來,也看不明白了。

發展到民國以後,天保縣就有二十八鄉鎮,但是由於民國時期的一些社會改革,廣西大力發展打造「模範省」,所以後來又進行了很大的一次行政區域重整,天保縣劃出了三個鄉歸敬德縣,後來還有一系的變革,那就是另外的話題了。

一直到1951年,天保縣與敬德縣合併,成為了今天的德保縣。這個以人名為縣名的地名也就只保留了個「保」字,漸漸淡出了歷史。很少人談起了。

我在桂平,我是潯州府O鑫森淼焱垚。如果你喜歡,可以關注我!給你講述這片土地更多的過往!

謝謝閱讀關注!

廣西抗戰史料:各縣市抗戰時期資料系列文章(文末附各縣抗日陣亡官兵名單)

廣西歷史:差點一分為二的廣西壯族自治區

廣西歷史:清代廣西十一府之十一,鎮安府行政區劃範圍,土官故事

廣西解放後被拆劃給廣東的縣——懷集縣的行政沿革演變歷史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一)——宜北縣行政區域歷史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二)——田西縣行政區域歷史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三)——遷江縣行政區域歷史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四)——永淳縣一分為三的行政區域歷史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五)——(崇左·大新)改土歸流話雷平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五)——雷平縣行政區域歷史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六)——桂林·義寧縣的行政區域歷史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七)——柳州·榴江縣的行政區域歷史

廣西第一個解放的縣——少為人知的平治縣,現百色·平果境內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九)——(崇左)同正縣的「改土歸流」史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廣西最民族的地區之一——(崇左)崇善縣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十一)——天河縣(河池·羅城縣境)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十二——一拆為二話融縣(柳州·融水融安)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十三——三黃雞之都的沿革歷史(賀州信都)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十四——雒容說史之千年洛容一朝改(柳州)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十五——與荔浦千年分合的修仁縣(桂林)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十六——思恩縣:兜兜轉轉終歸環江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十七——新圉寧謐·扶南縣史話(崇左扶綏)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十八——百壽岩下百壽縣史話,桂林永福百壽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十九——岑瑛圍鹿話那馬(南寧·馬山周鹿)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二十——隆山縣土司記憶(南寧·馬山白山)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二一——狀元爹宰相爸建的養利城·崇左大新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二二——你不知道的中渡古鎮故事·柳州鹿寨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二三——萬世傳承入大新,廣西萬承縣·崇左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二四——最後一個被解放的西隆縣·百色隆林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二五——崇左的左,左江左邊的左州鎮老故事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二六——不清不楚講明江縣歷史(崇左寧明)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二七——左江明珠岩畫之鄉上金縣,崇左龍州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二八——鎮邊縣,岑氏發跡地(百色那坡)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二九——萬福洞天在向都(崇左天等縣)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三十——千篇一律外的敬德縣故事·百色德保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三一——萬岡起義閃光芒·河池巴馬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