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如山 ‖ 北平雜憶:舊書鋪 茶館子

京畿有道 發佈 2022-12-23T00:31:52.544430+00:00

從前吾國雖有藏書樓的組織,但多系私人所藏,間乎有公共者,然甚少,只有極講究之書院中,偶或有之,但亦不容易借出,藏書樓中更無供人看書處的設備。


舊書鋪‍


北平舊書鋪的組織法,不但中國其他城池沒有,世界各國也是不見的。他除在櫃檯上售書外,裡邊屋中總陳列著幾張八仙桌,預備人去看書。從前吾國雖有藏書樓的組織,但多系私人所藏,間乎有公共者,然甚少,只有極講究之書院中,偶或有之,但亦不容易借出,藏書樓中更無供人看書處的設備。



則這種舊書鋪,頗有現代圖書館的情形,而且比圖書館還方便。想看什麼書,他就給送到桌上來。倘自己研究一件事情,記不清應看伺書,可以問鋪中掌柜的,他便可給你出主意。他鋪中沒有的書,他可以替你在其他書鋪轉借。看書時想吸菸,有學徒替你裝煙,想喝茶有學徒給你倒茶。你若看書看餓了,他可以代你去買點心;常看書的熟人,有時他不要錢,他還可以請你。這在世界上的圖書館中是沒有的吧?

不但如此,你在家中想看什麼書,他可以給你送去。看完了不買,是毫無關係的,比方說自己想做一篇文章,應用的參考書,家中沒有,也可以去借;只管說明,我暫作一次參考,你看完了,他便取回。不但此,倘做文章自己一時想不出應用何書參考,也可以直與書鋪掌柜商量,他可以代出主意,自己書鋪沒有,也可以代借,看完了仍舊由他代你送還。

他不但由別的商家代借,有難覓之書,他知道某學者家有,他也可以替你去借,因為有該書之家,你不一定相熟,而有書之家,總是常買書,與書鋪一定相熟的,所以他去借容易得多。這於學者讀書人有多麼方便。如果你不認識這種書鋪,你可以托朋友介紹,他—樣的給你送去,看完了他便取回,也不要錢。



我問過他們,老光看不買豈不賠錢嗎?這種舊書鋪之掌柜,不但有道德,而且有思想,他說書鋪的買賣,道路最窄,平常人不但不買,而且不看。所來往的,只有幾個文人,文人多無錢,也應該幫幫他們的忙,而且常看總有買的時候,倘他給介紹一個朋友,做一批大點的買賣,也是往往有的事情,這哪能說是他白看呢?請聽他這話,是多麼有道德。他不但有道德——且有相當的學問,對於目錄之學,比讀書人知道的多得多。



在前清光緒年間,琉璃廠路南,有一翰文齋,老掌柜姓韓,就知道的很多,繆蓮仙、王蓮生諸先生都常常問問他。張文襄之洞在他的《書目答問》一書中,曾說過讀書人須要常到舊書鋪中坐坐,就是這個意思。彼時如張之洞、王蓮生、盛伯羲、許葉芬、王閨運等等諸公,都是常去逛書鋪子的。


茶館子



北平的茶館子,也實在值得談一談,他與各大城中之茶館,雖然相同地方不少,但特別的地方確很多。茶館子賣茶,自然是他的正業,但北平茶館可以分兩種,一是早晨,二是夜晚。



北平人最講喝茶,尤其早晨更非喝不可,所以早晨遇到熟人,必須要間一句,「您喝了茶咧嗎?」大約都是簡單著說,「您喝了嗎?」若到大街上碰到,則必相約同到茶館,此定例也。五行八作除有長期工作者外,其餘所有工人,大多數都得到茶館喝茶,一則喝茶,二則也為尋覓工作。北平的規矩,所有承應工作買賣之商家,如泥瓦作、木廠子、搭棚鋪、飯莊子、裁縫局子、出賃喜轎鋪、槓房等等,答應下工作買賣來,次日一早,便到茶館中去找工人,所以各行工人也都到茶館等侯。

各行工人有各行的茶館,不能隨便進去,因為棚匠若到廚役的茶館,那坐一天也找不到工作。這個名詞叫作」坎子」,哪一個茶館,是哪一行的坎子,是一定的。而且茶資也極便宜,每人每次不過茶葉錢,大個錢一枚,水錢一枚;倘自備茶葉,則只花水錢一枚便足,任憑你喝幾個鐘頭,也沒關係。




大個錢一枚,合現大洋不到半分;彼時每一元現洋,約可換大個錢五百枚,請看這有多便宜。這種茶館就等於人市,有南方之墟,北方之集的性質。有許多商家下市之後,聚談各種生意,也都是到這種茶館來談,這與上海、廣州各大城之茶館,有相同之處。



夜晚的茶館,則多是書館。從前生活安定,大多數人夜晚無事,都要到茶館聽說書,所以各茶館都要特請有名的說書人,前來說書。大約是大茶館就請大名角,小茶館就請次路角,每日茶館門口,也都有大廣告牌,寫明特請某人說某種故事,以廣招徠。因為間有婦人往聽,所以說的都是規矩的故事,如《列國演義》《三國演義》《隋唐演義》《說唐》《楊家將》等等的舊小說,都是常說。

他們的說法也很有好的,在原詞之外,總要加添許多有趣的言詞,提神的動作,藉以吸引聽眾;聽書的人,多數也很入迷,一天不聽,心神便無寄託,每天吃過晚飯,就都趕緊往茶館跑,其入迷程度,比觀劇又高得多。



從前最盛時代,北平這樣的茶館,約有一千餘處。每一大街,總有幾處。大一點的胡同中,也是必有的。每天的聽眾,最少也在二十萬人以上;比戲園中的觀眾,要多十倍。



倘教育界利用這種書館,給聽眾輸人些新的知識,則於社會一定有很大的益處,惜乎當年學界沒有注意到此。當年中山先生使廣東之賣藥人,講演關於革命事情,收效就極大,與這種局面,大致相同。



齊如山(1875—1962),名宗康,河北高陽人,戲曲理論家、民俗學家。19歲入同文館習外語,通德、英、法文。後留學西歐,涉獵外國戲劇,辛亥革命後回國。與梅蘭芳為契友並為他編寫劇本,曾任北平戲曲音樂分院副院長、《戲曲叢刊》和《國劇畫報》主編,發起組織北平國劇學會,出版《戲曲大辭典》等,為京劇的發展、普及做了大量工作,1949年後居住在台灣。戲曲理論著作有《中國劇之組織》《國劇概論》《國劇漫談》等。歷史著作有《北平三百六十行》《故都瑣述》《北平零食》《北京土話》等,晚年撰《齊如山回憶錄》包羅萬象,在海外有「文豪」之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