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功績看:古代帝王,有6人比李世民強

巖巖說史 發佈 2022-12-24T10:01:40.560642+00:00

從歷史功績角度看:古代500多位帝王,有6人比李世民強。這6人所建立的功業,李世民望塵莫及,不是一個檔次。

從歷史功績角度看:古代500多位帝王,有6人比李世民強。這6人所建立的功業,李世民望塵莫及,不是一個檔次。

一、秦始皇

近代有詩云:「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都是古代帝王的典範。歷史功績方面,秦始皇超越李世民,毫無懸念。

前221年,嬴政滅了六國,建立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嬴政繼位後,實行「皇帝制度」,此後最高統治者稱「皇帝」,沿用了兩千多年。

創建「三公九卿」制度,推行「郡縣制」,正式確立官僚政治,延續兩千多年。從依靠血緣當官到君主任免的轉變,這是秦始皇的功勞。

郡縣制的推廣,帝王牢牢控制各地,通過官員任免的方式,實現了中央集權,避免了分封制下「春秋戰國」局面的出現,這是歷史的進步。

推行大一統政策:書同文,統一了文字,以及書寫方式。車同軌,統一了馬車輪轂的尺寸大小,便於經濟往來,以及基礎設施的建設。統一度量衡、貨幣,全國市場統一;行同倫,法治、道德統一。

邊境開拓:修築長城,抵禦遊牧騎兵,成為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分界線,是中華民族的象徵。修築靈渠,統一嶺南,溝通珠江流域與長江流域。至今,靈渠依然發揮經濟作用。

秦始皇創建的各項制度,尤其是在「大一統」方面的措施,影響深遠,延續兩千多年。華夏之所以統一,歐洲之所以邦國林立,原因就在這裡。

正如歐洲學者所言:秦始皇是超越凱撒的存在。哈特在《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一百位名人》中,秦始皇、隋文帝、成吉思汗入列,中國帝王就這三位上榜。

二、漢高祖

論帶兵打仗,李世民可以甩開劉邦幾條街,兩人不是一個級別。劉邦,給人的印象是「常敗將軍」,李世民則是「天策上將」,軍事指揮水平非常高。

說到歷史貢獻,李世民就不如劉邦了。劉邦的貢獻是什麼呢?不是開疆拓土,也沒啥制度建設,但影響深遠,他開創了奇蹟。

夏商周換代,田氏代齊、三家分晉、秦朝建立,都有一個特點:建立者都是勛貴出身,並非平民百姓。無論時代如何變化,君主都是「勛貴」,而不是布衣,貌似有「階層壓制」。

劉邦是農民出身,家裡經常揭不開鍋,卻能滅了秦朝,又在楚漢戰爭中勝出,建立了漢朝,著實不簡單。秦國是「勛貴」建立,項羽也是貴族的後代,劉邦則是平民。

劉邦的成功,驗證了陳勝「往後將相寧有種乎」的道理。底層平民通過努力,也可以當皇帝,帝王不是「天生」的,而是「人」的創造,極大鼓舞了人心,後代許多人都效仿他,如石勒、劉裕、朱溫、朱元璋,都成為帝王。

漢朝建立後,「布衣卿相」局面出現了,王侯、將相,大多都是平民出身,這是史上的「奇觀」,也推動了貴族政治進一步向官僚政治的轉變,這是歷史的進步。

正如奴隸出身的「後趙」皇帝石勒所言:「如果劉邦活著,我就對他俯首稱臣;如果劉秀活著,我就跟他決一雌雄。」劉邦樹立了榜樣,無論多窮苦,都可以當皇帝,石勒就踐行了這條格言。

三、漢武帝

漢武帝超越李世民,這是板上釘釘的事。無論是制度建設,還是軍事征伐,或者是對外交往,漢武帝都有影響後世數千年的「功績」,令人敬佩。

軍事上:漢武帝反擊匈奴,多次派兵遠征漠北,將戰場轉移到敵人家裡,非常了不起。漢武帝之前,中原王朝跟遊牧騎兵有過交戰,幾乎都是以防禦為主,長城沿線是戰場,李牧破匈奴、蒙恬北征,都是如此。漢武帝的成功,證明農耕文明的騎兵,也能殺到漠北,「寇可往,吾亦可往」,霸氣十足。

制度建設:創建「內外朝制」,讓身邊侍從參與決策,將丞相移到「外朝」,成為執行者,後世紛紛效仿。創建「察舉制」,以孝廉當官,延續數百年,也強化了儒家的地位。實行「鹽鐵官營」,朝廷控制經濟命脈,影響數千年。

思想文化層面:採納董仲舒意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將儒學確立為正統思想,影響了數千年,到清朝依然如此。儒家是中華文化的根,漢武帝則將其插入土壤中。創辦太學,朝廷培養人才,此後朝代都是如此。

對外交往: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通了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密切了中外經濟文化交往。絲綢之路的影響,至今猶在,這是漢武帝的貢獻。

軍事上、制度上、思想上,以及對外交流,漢武帝都具有「開創性」,且影響深遠,為收拾所沿用,值得敬佩。

四、隋文帝

隋文帝楊堅,往往被後人忽略,卻是一個歷史貢獻非常大的帝王。李世民對這位「親戚」的評價很低,說他「德」不行,皇位來路不正,此言差矣。

《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一百位人物》,楊堅就是其中之一,與秦始皇、成吉思汗一樣。那麼,楊堅的歷史影響,究竟是怎樣的呢?

楊堅的貢獻,就是確立了「開科考試」選拔官員的制度,隋煬帝加以完善,創立了科舉考試制度。

科舉考試的意義,怎麼說都不過分。楊堅「開科考試」之前,官員的選拔有世官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都容易被操控,難以做到公平、公正。

魏晉南北朝,門閥大家族勢力強大,主宰歷史的發展,他們以「九品中正制」為依託壟斷官職,牢牢控制整個社會。

壟斷了朝廷,門閥的觸角又伸到社會經濟領域,莊園經濟隨之盛行,農奴制色彩濃厚,與歐洲的中世紀類似,是一個「黑暗時代」。

隋文帝「分科考試」,廢除了九品中正制,打壓世家大族,為科舉制創建鋪平道路。科舉制度下,寒門子弟可以出人頭地,進入朝廷,擴大了王朝的統治基礎,也促進了階層流動。

科舉制度的公平、公正,得到後世認可,推行了一千三百多年。近代以來,隨著東學西傳的發展,科舉考試制度傳入歐洲,成為「文官制度」的源頭,影響了世界。

隋文帝還創建「三省六部制」,分化了相權的同時,也完善了朝廷的運行機制。三省六部中的「六部」,不再管理皇帝的「家事」,而是專注於朝廷,實現了「家國分離」,是官僚制度成熟的標誌。

隋文帝重視運河的挖掘,籌劃開通南北水運大道。在此基礎上,隋煬帝順利開鑿運河,溝通了南北,恩澤後事,影響至今。

五、朱棣

從皇位繼承角度看,朱棣、李世民都是「來路不正」,以藩王繼位,小宗取代大宗。從作戰角度看,朱棣、李世民都很勇猛,親自衝鋒陷陣,尤其是朱棣,當了皇帝還操刀上陣拼殺,縱橫草原。從歷史功績看 朱棣比李世民強。

軍事上,朱棣有兩大貢獻。其一、朱棣組建「神機營」,這是第一支專業化的火器部隊,是軍事上的革新,此後明清的軍事建設,都離不開火器。其二、朱棣以帝王身份親征漠北,而不是派大將,這是開創性,此後康熙效仿。

制度建設上,朱棣有內閣制,建立起皇帝的顧問班底。內閣制的出現,可以確保文官內部的平衡,又可以大權獨攬,使得政令暢通無阻,延續了幾百年,成為明清制度的典範。

文化建設上,朱棣有《永樂大典》,足以名垂青史。都知道,古代盛世才能「修書」,《永樂大典》規模之大,動用人力之多,遠非編纂一般史書可比。《永樂大典》保存了古典文化,並將其傳承來開,惠及子孫後代,功不可沒。

對外交往上,朱棣有「鄭和下西洋」,探索新的航路,並傳播國威。如果朱棣多活幾年,或者是朱瞻基不英年早逝,說不定明朝就抓住了「大航海」時代,中華的歷史將會是另一番景象。

六、乾隆

說起乾隆「十全老人」,許多人想到了「閉關鎖國」和「六下江南」,以及縱容和珅貪污,是清朝衰敗的轉折點。客觀看待,乾隆有過錯,但功績顯赫。

乾隆的歷史貢獻,主要是兩方:奠定了華夏疆域的基礎,以及下令編纂《四庫全書》,傳承文化與經典,利在千秋。

華夏疆域的版圖,在清朝乾隆年間得到確立。客觀地說,無論是漢朝、唐朝、元朝、明朝,對邊境的管理都相對「鬆散」,許多地區都屬於「羈縻區」,只是名義服從朝廷,疆域的變動非常大。

西南的雲貴、川藏,乾隆通過「大小金川之戰」,牢牢控制,解決了中原王朝十分頭疼的問題。對西南用兵,難度比遠征西域、漠北大很多,這裡瘴氣瀰漫,叢林密布,天氣濕熱,往往成為中原王朝的「墳場」,盛唐就在這裡敗落。

北方的遊牧騎兵,困擾中原王朝數千年,也是乾隆搞定。準噶爾之亂平定,清朝設立伊犁將軍、烏里雅蘇台將軍管理,將漠北、西域納入版圖。此後,北方的遊牧騎兵消失了,都成為清朝的一部分。

也許有人會說,李世民是「天可汗」,唐朝也在漠北、西域、遼東設立機構, 怎麼就不如清朝呢?很簡單,唐朝的管理「鬆散」,許多遊牧部落只是名義上歸順而已,羽翼豐滿後,立刻叫板朝廷,唐朝也管不了。

《四庫全書》的編纂,將歷代經典書籍,以及私人作品,進行整理彙編,分門別類,集於一體。從保存與傳承文化角度看,《四庫全書》的意義很大,雖說也有不少書籍被毀滅,但其功績應該肯定,一分為二看問題。

從歷史功績角度看,秦始皇、劉邦、漢武帝、隋文帝、朱棣、乾隆,這6位帝王都比李世民強。這6位帝王,都有影響後世的「作品」,有些延續了幾千年,留下了夠多的「足跡」。這些「作品」,不隨著帝王的駕崩而消失,而是成為歷史的一部分,被傳承下來。

李世民能力強悍,打仗很厲害,也開創了「貞觀之治」,卻沒有能拿得出手的「作品」,尤其是影響後世,被後代繼承與發展的「作品」。《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一百位人物》,秦始皇、楊堅、成吉思汗在列,卻沒有李世民,道理在此。近代學者呂思勉評價:「李世民才能中等,依靠關隴豪強,能力一般,不如宋武帝、陳武帝、梁武帝。」觀點很新穎,值得研究。

參考書目:《中國古代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