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往事:學藝於陳發科得拳法之精,後開創細密緊湊的洪式太極拳

北科國術 發佈 2023-01-01T00:24:00.425381+00:00

陳發科的徒弟洪均生自北平回山東濟南定居後,潛心研究琢磨,積數十年習練經驗,將纏絲勁路的大圈逐漸縮小,改為細密緊湊的小圈,以至將震腳發力也隱含了起來,呈現一派新的格調。1洪均生:《跟隨陳發科學拳》,《武林》2001 年第12 期、2002 年第1 期。

陳發科的徒弟洪均生自北平回山東濟南定居後,潛心研究琢磨,積數十年習練經驗,將纏絲勁路的大圈逐漸縮小,改為細密緊湊的小圈,以至將震腳發力也隱含了起來,呈現一派新的格調。其後傳甚廣,多達數萬,形成以濟南為中心的龐大傳習群體。

洪均生,河南禹縣人,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生,自幼隨父在京,十七歲時因體弱多病而輟學。

民國十九年(1930),洪均生經人介紹,隨北鄰劉慕三學吳鑑泉所傳的太極拳,後見北京小報登載名武生楊小樓跟陳家溝來的拳師陳發科學太極拳後身體轉健,已能演重頭戲的消息,由劉慕三帶領諸學生共同拜陳發科為師。洪均生曾自述當年隨陳發科習拳的情形:

我自1930年隨同劉慕三先生帶領的北京電報局30 多人向陳發科師學習陳式太極拳,對我師的報答,只是初學的幾年按月交納二百元學費。七七事變後,劉老調往太原,諸同學都有調動,那個學拳組織便散了。我從那時起對老師沒有奉上一點報酬了,但我師對我的感情卻更加深厚,有時來我家住兩個月。他每晨都到我妻窗前,連呼:「靜蘭,起來練拳。」

日寇侵華後,我生活無著,甚至斷炊,便領著六個孩子跑到我師家裡,飽餐一頓小米稀飯。陳師與我們有飯同吃,情逾父子。陳師常說:「我教的學生中,以楊小樓最為聰明,拳理一講便明,拳法一學就會,可惜他年齡大了,不可能學得徹底。你和小龍(照旭的乳名)腦子、身體都不笨,當深造下去。」又常和我說:「你要好好地用功三年,就可以等於別人練十年的。」語意親切,對我抱有很大希望:能夠繼承他的拳藝。但是初學的前三年,我因體弱,對震腳、發拳都以鬆柔來練,也不跳躍。我師猶如慈母對待弱子一般,既望其速成,又不肯勉其所難。

學過三年後,見我體略轉健,便諄諄教我放足架式,每式進退要求腿肚貼地而行。又說:「練完一套拳,應當如同坐在椅子上,那樣塌好襠勁,全憑兩腿隨腰襠之旋轉而變化虛實。」並督促我每天多練。他對我從嚴、從難、從實戰出發,並將手的八法怎樣與全身配合,不厭其煩地一一講解。我為了報答老師的期望,於1934年開始照著師教用功。起先練不了五個式子,後來能每天練到三十趟,有時還能練五十趟,方悟我師所說「趁熱打鐵才能成功」之語,確是實言。可惜只這樣練了九年,便因日寇侵華,心情懊喪,不這樣練了。

1944年因生活所困,灑淚別師,南遷就食於濟南。1956 年,我再次赴京求我師為我糾正拳法。分別十三載,師徒重逢,我宛如天涯遊子重依慈母膝前,悲喜之情難以言喻。我師說:「此拳無一動作是空而無用的。」於是每天教我推手、散手,並從頭逐勢逐動講解試驗用法,同時教以解法,使我心中豁然開朗,如撥雲霧見青天。如是者將及四月之久。後因家事,不得不忍痛辭師。

不料我師竟於1956年逝世!這使我至今愧負師望,永為陳師不成材的老學生,不勝內疚。但是我從一個藥罐子似的弱書生得以壽延九旬,從一個一無所知的學拳者,能對此拳的理精法密略窺門徑,無一非我師所賜。每思恩師,悽然淚下,誓將我師所授反饋於陳氏後人,並公之國內外愛好陳式拳者,以志永遠紀念我師。①

陳發科辭世不久,「大躍進」就開始了,全國大煉鋼鐵,民國時曾就職於山東省鹽務局的洪均生被扣上帽子,派去篩沙。洪均生將太極拳融於體力勞動中,體會纏絲勁的鍛鍊方法,體會腰襠勁的運用。緊接著,又是三年困難時期。1961年,洪均生患了偏癱,生活極苦,幾乎難以支持。幸受學者劉子衡鼓勵,開始整理心得,《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三易其稿,都是洪均生在居住多年的陰暗潮濕的棚屋裡,趴在破板床上完成的。

洪均生少年多病,幸遇明師,身體轉健。中年喪偶,子女又多,生活艱難,由學生們資助,住在濟南東巷一間陋室里。因無工作,一度被安排掃大街為生。雖經歷坎坷,卻畢生追求太極拳的高深境界而不稍懈。經過幾十年研究,他對陳式太極拳理法有獨到的認識,對陳式太極拳的核心勁路纏絲勁的鍛鍊更加縝密。

據李恩久敘述:

他最大的特點是求學認真,治學的思想非常嚴謹。比如對陳式太極拳練習中手的公轉、自轉的解釋就很有見地。他認為,手臂繞大圈是公轉,同時手還有自轉。太極拳只要把基本規律和動作掌握好,掌握好動作的角度、方向和加速度,再加上纏絲勁,就能打出爆發力。還有對下肢和上肢的配合問題,洪老師提出了三節勁,在三節勁的運用中,哪些部位如何旋轉、如何配合,他講得非常清楚、細緻。他還首次提出太極拳要隨遇平衡,也就是練習太極拳不管重心、力點如何變化,都必須保持或及時恢復平衡。②

直至20世紀80年代初,因李恩久到瀋陽參加全國武術觀摩表演賽,洪均生才被國內武術界注意,名聲鵲起。因日本學生來濟南學拳,政府有關部門將洪均生安排到菜市新村一個兩居室的房子裡,至此,洪均生才得以安居。據其日本學生曾我忠弘敘述:

觀看了洪老師的示範表演,真正看到了我們所傾慕的東西。他身上有著令人難以置信的極高雅的武術氣質,而他就像一位傑出的哲人,蘊藏著人類的奧秘。

……我也曾試圖推動洪老師的身體,但就在欲推之瞬間,突然力量被什麼給帶走了,自己反倒被彈向相反的方向。……洪老師的身體就像裝有機械裝置,在他本人尚未意識到的一剎那就自動作出反應。再者,洪老師在擊潰對方中心時,其手的精確度可達到以毫米計。我們稱他的手為「魔手」。在我與洪老師門下的弟子們練習推手時,無論我使上什麼招數對手都紋絲不動。洪老師見狀走來,只輕輕地將其手放在我的手上,我的對手就被推走,令我驚奇不已。我這才親身體會到,內家拳的功夫是日積月累、不懈努力得來的。③

1981年以後,洪均生不僅經常接待來訪問求學的國外太極拳代表團,還常參加國內的各種武術活動,並毫無保留地向國內外武術愛好者、武術運動員傳授太極拳技藝。據說,有人曾開玩笑說:「洪老師,您應該留一手。」洪均生說:「我這手一轉就是三百六十度,你讓我留哪一手?手把手教還教不會呢,還留一手。」

洪均生自20 世紀60 年代初開始撰寫《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反覆修改多次,一開始是用毛筆抄寫,後來出了刻版的油印本。直到1989 年,七易其稿,由學生資助,該書才得以正式出版。其著作另有《陳式太極拳》《十三勢心解》《太極拳式名考釋》及諸多文章,並編有三路劍法。

1996年初,九十歲的洪均生在濟南辭世。其終生鑽研拳藝,後傳甚眾。1999年,其弟子劉成德在濟南發起成立濟南洪傳陳式太極拳研究會。④另外,洪均生門人有稱,洪老師在世時曾以手書「洪式太極」見示。如今,洪氏傳人中已有「洪式太極拳」之稱。⑤

注釋

①洪均生:《跟隨陳發科學拳》,《武林》2001 年第12 期、2002 年第1 期。

②龔新建:《太極大家洪均生》,《中華武術》2006 年第6 期。

③曾我忠弘:《跟洪老師學拳—濟南學拳記》,原載於日本《太極》雜誌,1983 年9 月秋季躍進號,此處轉引自《中國太極拳》1993 年第1 期,江林譯。

④叢立天:《我所了解的濟南洪傳陳式太極拳》,《武魂》2002 年第3 期。有關劉成德事,參見魏述海《太極凌晚桂 勁節卷寒松—記太極拳師劉成德》(《少林與太極》2008 年第3 期)、張福華《師恩重如山》(《精武》2008 年第5 期)等。

⑤有關洪均生事,另參見范春和《從「藥罐子」到名拳師—記洪均生老師》(《中華武術》1986年第1 期),哈樂之《悼念洪均生宗師》(《武林》1997 年第1 期),王成《悼太極名家洪均生》(《精武》1997 年第2 期),李駐軍、李昌震《精武為國,德澤後代—懷念洪均生老師》(《武魂》1999 年第3期),何淑淦《「洪式太極拳」的由來及其風格》(《武魂》2001 年第3 期),李儲功《跟隨洪均生先生學拳》(《武林》2006 年第3 期),田芸《神交洪公—紀念洪均生先生誕辰一百周年》(《武林》2006年第3 期),蔣家駿《功深面壁 不求聞達—永憶恩師洪均生先生》(《武林》2006 年第3 期),張延海《洪均生太極哲學之我見》(《中華武術》2010 年第6 期)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