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明上河圖》的虹橋到臨平塘棲的廣濟橋

朱炳仁 發佈 2023-01-03T08:09:43.807245+00:00

站在龍舟艙頭上向前望去,巨龍般的大運河上,一座高聳橫臥的古橋映入眼帘,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第一次南巡,就迫不及待來到杭州塘棲古鎮,終於看到了被稱做「龍鼻子」的廣濟橋。

站在龍舟艙頭上向前望去,巨龍般的大運河上,一座高聳橫臥的古橋映入眼帘,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第一次南巡,就迫不及待來到杭州塘棲古鎮,終於看到了被稱做「龍鼻子」的廣濟橋。



乾隆清楚地記得,在童稚之年時,聖祖爺康熙給他看過一張畫。這圖畫的是北宋京城汴梁的汴河兩岸風光。這條河載起了大宋的繁華,亦感知了大宋的「夕陽」。康熙指著圖中央虹橋上下的芸芸眾生說:「孩子,你長於帝王之家,尤其要懂得百姓之甘苦,要知道水能載舟,也能覆舟。」畫上面的木作虹橋早化為塵土,不過,杭州有一座更美的石砌的七孔虹橋。


康熙說到這裡,還給愛孫講了一個「井水不犯河水」的故事。原來,康熙第二次南巡時,龍船也是停泊在杭州塘棲。水北大善寺方丈讓山大和尚到廣濟橋迎駕,在名滿江南的「郭璞古井」恭請龍井新茶。奇的是,離大運河廣濟橋僅十步之遙的這口井,無論旱澇,井水水位始終高出運河水位6尺。有個典故「井水不犯河水」就出於此。清《唐棲志》記下了這一筆:「康熙己巳年,玄燁帝南巡,駐驊鎮西,汲此井以供茶水。」



《唐棲志》又載:「通濟長橋在唐棲鎮,弘治二年建。」通濟長橋又稱「廣濟橋」。乾隆看到廣濟橋下北上的漕船穿流而行,船工急急站在篷頂上,落下風帆,另有人在船舷上使勁撐篙,橋上的遊客若無其事地看著風景,真是「井水不犯河水」。乾隆忙讓大太監李玉,遞上了隨行攜帶著的珍愛的古畫。畫中也有一艘江淮運糧的漕船駛近橋洞,船工緊張地落下風帆,而橋上卻另有市井風情,是熱鬧的「橋市」,不僅有行人、車馬,竟然還有商鋪、地攤。「似曾相識看虹橋,只是木作換石料。」


這幅畫,就是北宋畫家張擇端的名作《清明上河圖》。圖中虹橋在當年是真實地存在著,《東京夢華錄》曰:「從東水門外七里,曰虹橋,其橋無柱,皆以巨木虛架,飾以丹,宛如飛虹。」北宋詩人湯鼎又曰:「橋頭車馬鬧喧闐, 橋下帆船見畫船。」張擇端是個了不起的「攝影大家」,他用靈魂的「鏡頭」,為後人留下北宋高光時刻的歷史瞬間。



乾隆極為珍愛《清明上河圖》。據《四庫全書》著錄的原作,乾隆重新裝裱,而且在卷首上親筆題「清明上河圖精品,甲子年冬月」,還蓋了六枚紅色方印。乾隆還收藏了明朝仇英款的《清明上河圖》,有意思的是,張擇端畫中的木質虹橋已經被仇英筆下的石拱虹橋取代。石拱橋的出現,是古代建築科技的進步,也是畫家與時俱進的寫照。


乾隆還命清宮畫院的五位畫家合力重畫一幅清院本《清明上河圖》,不僅沿用了仇英筆下的石拱橋,還用鳥瞰式全景的焦點透視技法,一展西洋畫的「時尚」。乾隆非常滿意,特別御題「謳歌萬井富」一詩。




乾隆看看古畫,望著塘棲古鎮這幅活生生的「清明上河圖」,「城郊農村清明節之田野景色,疏林薄霧掩映著農舍酒家,阡陌縱橫,田畝井然。此處乃以拱橋為中心,橋上行人熙攘,商鋪林立,橋下舟楫川流不息,篙師纜夫牽重舟逆行」,畫上面的虹橋一幕,正是廣濟橋畔的塘棲古鎮,上演著的柴米油鹽不變的民生活劇。乾隆仿佛聽到萬民皇恩浩蕩的歡呼,不禁眼眶一濕,朝身邊人一聲呼:「登橋!」


廣濟橋,據清光緒《唐棲志》卷載:「通濟長橋在塘棲鎮,弘治二年(1489)建。全長78.7米,七孔。」古詩讚廣濟橋:「虹橋矗鰲柱,呼吸通座側。」乾隆一步一個腳印地登上了塘棲廣濟6米高的橋頂。這是乾隆爺人生中又一次登頂,遙看大運河泛著龍鱗般波光。他知道這條被稱作「塘河」的大運河的價值。河上千帆競發,載著數以萬擔的糧食向北,哺乳滋養著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王朝,維繫著東方帝國的統一。



乾隆在橋頂上俯視蒼生,志滿意足地看著「龍鼻子」邊匍匐接駕的官員。可能是特別享受萬民夾道歡迎的景象吧,乾隆明確規定凡御駕經過,地方官員都要穿戴朝服一同前往迎接。這次乾隆的御舟有安福艫、翔鳳艇共5艘,用縴夫3600人,分作6班背纖前行。船隊有1000多隻船,一路舳艫相接,旌旗蔽空。


乾隆清楚地知道自己第一次南巡該怎麼去做,他帶著聖祖康熙皇帝留給他駕馭天下的「密碼」——「恩威並重」。雖然聖意莫測,但是,我仔細研究了乾隆在塘棲留下的429字御碑,兩個意思赫然在目。「著將浙江本年應徵地丁錢糧,蠲免三十萬兩」,另一是「倘有不肖官吏,以完作欠,從重治罪」。六次南巡,唯有塘棲御碑才留下這一幅活脫脫的帝王心靈「畫像」。這個45歲的中年男子可不是「油膩男子」,而是駕馭天下的「武林聖手」。



乾隆說:「予臨御五十年,凡舉二大事,一曰西師,二曰南巡。」「西師」為了國家的統一,「南巡」為了民心的歸附。橋下,篙師纜夫牽重舟,橋上,暖風春光凌萬頃。橋是溝通,是跨越,他感到在廣濟橋上真正悟透了自己的人生。


我估量乾隆走下廣濟橋,帶著皇后嬪妃、王公大臣、侍衛扈從等一行多達 2500人,該去「郭璞古井」品龍井新茶了。但他的爺爺康熙畢竟高他一籌,體恤民生,不擾民,「井水不犯河水」。


再後來,乾隆又用那張「舊船票」南巡,兩次到了塘棲,見到的人都說皇上老了,不知皇上是否發現,廣濟橋還是那座廣濟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