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農業生產建設兵團所屬八一農場的歷史變遷

松竹散人 發佈 2023-01-18T00:54:47.900534+00:00

在我兒時記事的時候起,就常常聽到爺爺和父親提起八一農場,並且告訴我,那是我的出生地。八一農場地處石羊河流域,主要依託石羊河的水資源發展農業生產。

在我兒時記事的時候起,就常常聽到爺爺和父親提起八一農場,並且告訴我,那是我的出生地。

八一農場地處石羊河流域,主要依託石羊河的水資源發展農業生產。


當年的八一農場七十年代以前的宿舍和當年軍墾戰士

石羊河流域位於甘肅河西走廊東端,河流起源於南部祁連山,消失於巴丹吉林和騰格里沙漠之間的民勤盆地北部。由東向西,主要由大靖河、古浪河、黃羊河、雜木河、金塔河、西營河、東大河、西大河等8條河流組成,除大靖河外,中部6條河於武威城附近匯成石羊大河幹流入紅崖山水庫後進入民勤盆地,西大河及東大河部分在永昌城北匯成金川河入金川峽水庫後進入金昌盆地。

石羊河是河西走廊東段的母親河。

國營八一農場原名八一農莊,是1957年12月由中國人民解放軍蘭州軍區報請國務院批准,以蘭州軍區第一文化速成中學、第九預備師、西安預校等單位的800名退役軍官為基礎在永昌縣天坑、民勤縣昌寧堡建立起來的,屬蘭州軍區領導。

1958年3月18日,張掖地委徵得蘭州軍區的同意將八一農莊改為國營八一農場,歸張掖地區農墾局領導。

1960年3月,經張掖專員公署和永昌人民委員會決定,將永昌境內的國營黑土窪農場、國營油籽窪農場、國營馬家坪農場和民勤縣的昌寧人民公社併入國營八一農場,同年12月,昌寧人民公社退出農場歸回民勤縣公社建制。

1961年國營八一農場場部由天生坑遷往黑土窪。

1964年,農建十一師將玉皇地、東寨、玉寶3個國營農場劃歸八一農場領導,組成團級農場。1966年5月,開墾小井子。

1967年八一農場場部遷玉皇地。

1968年冬,農建十一師軍事管制委員會決定,將國營八一農場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農建第十一師第八團。

1970年,農八團改為蘭州軍區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第十三團。1975年,兵團撤銷移交地方。

武威地區農墾局將第十三團改為國營永昌農場。

1978年2月,經武威地區革命委員會批准,恢復國營八一農場名稱。

國營八一農場位於永昌縣、金昌市直轄區和民勤縣境內,由不相連結的黑土窪、玉皇地、東寨、青山、天生坑、小井子6個分場組成,場部設在河西堡鎮,共有土地64.3957萬畝,由於地形地勢差異極大,土壤、氣候、水源條件各不相同。永昌縣農諺謂「最冷莫過黑土窪,最熱莫過天生坑」,國營八一農場的場地由西南——東北方向縱穿了永昌縣冷熱兩極和中間性農業氣候區。

黑土窪分場位於祁連山北麓,為西大河出山口與大黃山之間的山間盆地。東與紅山窯鄉土溝大隊接壤,西至八一千渠,南與山丹軍馬場接界,北為大黃山,土地總面積8.2575萬畝,其中耕地7.1069萬畝。

玉皇地分場位於永昌縣境,距永昌縣城3公里。東北靠土佛寺紅光園藝場,南與東寨鄉雙橋大隊接壤,北靠北海子鄉馬家灣子,有永河公路(永昌至河西堡)自場內通過。

土地總面積2.9352萬畝,現有耕地4259畝。

東寨分場位於永昌縣城東12公里,蘭新公路兩側,東至五垻渠,西至東寨鄉耕地,南與高窯墩、薛家莊耕地相鄰,北與李家莊、劉新莊耕地接界,另有飛地一塊在四垻渠兩側。土地總面積2.4111萬畝,其中耕地1.3667萬畝。氣候條件與玉皇地類同,栽培麥類、豆類、胡麻等作物。

青山分場原為國營玉寶農場,併入八一農場後改為青山分場,位於青山堡以東蘭新鐵路兩側,東起九垻車站,西達大墩井,北至羊鬍子灘,南抵李家莊,總面積14.5171萬畝,現有耕地2.4756萬畝。

天生坑分場位於金昌市與民勤縣的交界處,東臨上分子,南為灰條井及小井子分場,西為老乾渠,北為雙灣鄉耕地,海拔1388—1405米,土地總面積8.104萬畝,其中耕地占2.643萬畝。

天生坑為古沼澤(瀦野澤)所在地,金川河、石羊河注入其中,土壤母質多湖積物,因長期浸水,發育為沼澤土。隨著地下水位的降低,向荒漠化發展,不少地段已經沙化。場區氣候溫暖乾燥,年平均氣溫7.8℃,極端高溫39.5℃,適於栽培麥類、玉米、油料、水果性瓜類、棉花等喜溫作物。

小井子分場位於金昌、武威兩市縣,東界為民勤縣境之流動沙丘,西界為灰條井灘,北為天生坑分場和鹼荒灘,南界為饅頭山戈壁和東四溝耕地,土地面積28.1708萬畝,現有耕地2.1224萬畝。場區氣候與天生坑分場類同,適於栽培麥類、豆類、玉米、瓜果、蔬菜。

國營八一農場,除有6個農業分場外,兵團撤銷移交農墾後還有場辦工業和商業,實行農、工、商綜合經營。

八一農場至今留下一個動人的故事:

1966年7月,年僅16歲的劉統明和189名天津知識青年一道乘火車,來到甘肅武威境內的八一農場小井子分場(後來的蘭州軍區生產建設兵團農二師十三團六營),該場地處戈壁荒灘上。自此劉統明成為一名軍墾戰士。

1993年,劉統明和黃淑瓊雙雙返津。劉統明在天津某集團工會工作,黃淑瓊在天津河東區第一中心小學任教。

1996年,劉統明被診斷患了肝硬化,他自知來日不多,對兵團的思念愈發地強烈起來。

2001年冬季,劉統明在彌留之際,叮囑妻子黃淑瓊:活著的時候沒能重回第二故鄉,死後一定要把他的骨灰帶回去,撤在他魂牽夢繞的饅頭山下,撒在他曾奉獻了最美好年華的戈壁灘上,讓他安息在第二故鄉溫暖的懷抱里,永遠守望著那裡的一草一木。

最終妻子和女兒滿足了他的願望。

次年金秋十月,黃老師和女兒千里迢迢從天津來到這裡,把他的骨灰撒在他曾經奉獻了青春年華、在他的記憶中留下無限眷戀的地方——八一農場小井子分場的饅頭山下。

八一農場不同時期的名稱先後為:國營八一農場、八一農莊、農建十一師八團、蘭州軍區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第十三團、永昌農場。

八一農場歷屆主要領導:

1、場長、團長:

劉思相(1958—1960年)

徐仰發(1960—1969年)

李玉成(1970—1974年)

王俊禮(1975—1976年)

翟保山(1976—1986年)

王洪烈(農藝師1981—1985年)

張發林(農藝師1985年—)

2、副場長、副團長:

段全才(1959—1963年)

柴嘯峰(1959—1964年)

孟憲榮(1959—1964年)

常錦健(1964—1969年,1969—1975年)

李清海(1969—1971年)

周紹達(1971—1975年)

卓鴻義(1973—1975年,1975—1977年)

袁樹棣(1975—1977年)

李克讓(1975—1977年)

張發林(1981—1985年)

張耀源(1981—1983年)

寧仁昌(1985年)

張克安(農藝師1986年—)

鄒仲修(會計師1985年—)

王建堂(1981年—)

石寓山(農藝師1982年—)

3、黨委書記、政委:

韓一潔(1958—1960年)

李克(1960—1964年)

梁永祿(1970—1972年)

梁有功(1976—80年)

翟保山(1980—1985年)

甄世芳(1985年)

4、黨委副書記、副政委:

杜有根(1959—1964年)

張世龍(1959—1964年)

謝世躍(1959—1964年)

孫兆洋(1985年——)

八一農場 1975年後移交地方,歸屬甘肅農墾局系統管理,現為甘肅農墾總公司系統,實行公司化運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