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宿州原來是一座鳳凰城!

這裏是宿州 發佈 2023-01-22T18:36:15.065258+00:00

說宿州是鳳凰城,並非是瞎編亂造,而是結合歷史地圖、古籍記載,還原那份早已沒人知道的塵封已久的歷史。這是清代的一幅地圖,圖中可見,宿州城北有一座橋,名為鳳凰橋。可是翻閱古籍,走遍宿州城北部,卻找不到一點鳳凰橋的痕跡,也無人聽說過什麼鳳凰橋,那麼鳳凰橋在哪呢?為什麼叫鳳凰橋呢?

說宿州是鳳凰城,並非是瞎編亂造,而是結合歷史地圖、古籍記載,還原那份早已沒人知道的塵封已久的歷史。

這是清代的一幅地圖,圖中可見,宿州城北有一座橋,名為鳳凰橋。

可是翻閱古籍,走遍宿州城北部,卻找不到一點鳳凰橋的痕跡,也無人聽說過什麼鳳凰橋,那麼鳳凰橋在哪呢?為什麼叫鳳凰橋呢?

有人說,符離的小黃山,原叫做鳳凰山,可能鳳凰橋就在小黃山附近,然而,上圖雖是抽象地圖,但位置卻明顯在符離之南。

這張清代地圖,可以看到古隋堤穿靈璧縣城、泗州城(今泗縣)而過,然而,卻從宿州城北部穿過,這是為何?

明《鳳陽志》中有載「隋堤在宿州騎城」、清代《安徽通志·水系稿·淮水系二》中記載「舊泗州與虹縣(今泗縣)皆跨汴而城,其上游靈璧、宿州亦然」。

可是畫中的隋堤為什麼不從宿州城內穿過?

這張地圖也是,隋堤從宿州北部穿過,為何呢?

原來,據鳳陽府部匯考:隋堤,在(宿)州城東南。隋煬帝欲觀揚州瓊花,自汴開河,經宿與靈璧至泗,長一千三百里,以便舟楫。兩旁築堤種柳,工未竟而祚移今,其堤尚名「隋」 。明萬曆二十九年,知州馬獻圖以黃水時浸城址,乃於城北東西接隋堤,築護城新堤數里。今與隋堤不復辨今古。

在明萬曆年間,因黃河水泛濫,宿州知州馬獻圖在宿州城北,建設護城堤一道,東西接北岸隋堤,長九里(長度約為今日十里)。

這道隋堤到了清代、民國年間,和隋堤相混淆,辨認不出哪個是古隋堤,哪個是護城堤了。

護城堤,若圍城一圈形成閉合狀態,那麼它就是城池的外郭城。宿州的護城堤和古隋堤相連,形成了宿州的外城。

隋堤如今早已辨認不出來了,然而,宿州的護城堤直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仍然保存基本完好,高而陡峭。在歷史上不僅抵禦黃河水的侵蝕,而且還是抵禦敵人的一道屏障。

這是民國時期的宿縣城地圖。

可見當時仍有完整的護城堤,堤北有橋一座。

這也是為什麼之前人們一走到當時老鷹膀子的標誌的時候,就說進城了,因為護城堤和隋堤相結合,可以說就是宿州的外城。越過護城堤,就到了北關大街。

我們都知道宿州西有鳳凰堤,然而,宿州城北的護城堤,也是鳳凰堤,它猶如鳳凰展翅,數百年來,守護著宿州古城。

這是上世紀40年代的宿州航拍照片,可以看到,城北的護城堤,鐵路穿堤而過,只是隋堤早已住滿人家,遙想當年,高高的隋堤和護城堤相連,形成鳳凰的右翼。

護城堤與隋堤形成鳳翅,北關大街和宿州內城形成鳳頸和鳳身,徐宿官道形成鳳首,南側的各個道路和村莊形成鳳尾羽,有古代地圖的鳳凰橋做為佐證,這不是鳳凰城是什麼?

這是1978年的衛星圖,可見,當時的宿州護城堤格局仍基本完好。

只可惜,隨著時代的發展,護城堤如今已不存在,夷為平地,已經找不到鳳凰展翅的格局了,只有走在雪楓公園北側的部分高出平地的道路上,仍可以感受到護城堤的歷史,而城內如西湖景等古蹟也不復存在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