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鄧鐵濤:治療脾胃病學術思想

廣東中醫藥 發佈 2023-01-26T21:21:56.804809+00:00

鄧鐵濤,首屆國醫大師,廣州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中醫內科創始人之一,現代著名中醫學家,生於中醫家庭,幼受薰陶,即有志於繼承父業,畢生以懸壺濟世為己任。

鄧鐵濤 首屆國醫大師(1916.10-2019.01)(陳安琳 攝)

鄧鐵濤,首屆國醫大師,廣州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中醫內科創始人之一,現代著名中醫學家,生於中醫家庭,幼受薰陶,即有志於繼承父業,畢生以懸壺濟世為己任。鄧鐵濤學貫中西,治學嚴謹,學驗俱豐,他提出了一系列對現代中醫學發展有影響的理論學說,培養了眾多醫學界人才,為中醫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鄧鐵濤醫德高尚,醫術精湛,經驗豐富,善於治療各個系統的疾病,尤其善於治療脾胃疾病,現將鄧鐵濤治療脾胃疾病的學術思想介紹如下,以饗同仁。

重視脾胃 顧護後天

慢性胃炎屬中醫「胃痛」「痞滿」的範疇,鄧鐵濤認為引起該病的病因可有以下三種:煩勞緊張,思慮過度,暗耗陽氣、損傷陰液而致病。先天不足,後天失養,大病失調所致。鄧鐵濤認為本病的病機是本虛標實的慢性病,發病的前提和根本原因是脾胃虧虛,脾虧虛於陽氣,胃虧虛於陰液。本病之實,則多由虛損之後所繼發,其實有三:瘀血阻絡、痰濕凝聚及相火妄動。根據其病因病機,鄧鐵濤在治療本病時,確定了以「補脾氣,養胃陰」為治療之根本大法。同時佐以活絡祛瘀、除濕化痰、清退虛熱等法,力求治療時做到標本兼顧。

鄧鐵濤認為本病雖為本虛之證,然在健脾益氣時,不可急於求成而驟投大溫大補之厚劑,否則會阻滯胃氣,郁而化火,反會灼傷胃陰。治療時應處理好健脾益氣與滋養胃陰的關係,組方時可選用太子參、山藥、茯苓、炙甘草等補氣之力平和的藥物,徐徐補之,以免滯氣助火。滋養胃陰時用藥不可過於滋膩,可選用石斛、小環釵、山藥等滋陰而不礙胃之藥,以免使脾氣壅滯,不利於脾陽的恢復,反令胃陰不易化生。此外,在治本的同時亦不能忽視治標,有瘀血阻絡者配以活血通絡之品;陰虛火旺者可遵東垣治陰火之法,酌加川黃連、山梔、黃柏等藥;兼痰濕阻滯者可加扁豆、茯苓、薏苡仁等化濕祛濁之品。遣方用藥須注意活血通絡,須防破血太過,清退虛熱要防傷陽,化濕切忌過於溫燥,以免損傷人體正氣,使虛者更虛。這些均體現了鄧老重視脾胃,善顧護後天,標本兼治的思想。

茯苓

五臟相關 肝病調脾

不少醫家在論治慢性肝炎時,辨證多著眼於肝,治療亦以調肝為主,或清肝熱,或清肝利濕,或疏肝解郁,或養肝陰,治療總不離乎肝臟。但鄧鐵濤並不囿於此類理論,他通過觀察認為,臨床上慢性肝炎患者大都表現出倦怠乏力、食欲不振、肢體困重、腹脹便溏等一系列脾虛不運之症,亦有脅痛、脅部不適等肝鬱的症狀。五臟相關學說認為,肝脾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繫,肝病可以傳脾,脾病亦可以及肝,肝脾兩髒的病變可相互影響,相互轉化。

根據這一理論,鄧鐵濤認為,慢性肝炎的病位不單在於肝,更重要在於脾,從臟腑辨證而論,應屬肝脾同病而以脾病為主之證。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由於脾虛不運,可致濕濁內生,濕郁日久則可化熱;因情志抑鬱者,可致肝之疏泄功能失調,或氣血運行失暢,而致瘀血內留;或氣血生化之源不足,陽損及陰,而致肝陰不足;或脾虛日久而及腎,而致脾腎兩虛。臨床上可出現多種兼夾證候,但脾氣虛是其中最基本的證候。根據這一認識,鄧鐵濤治療慢性肝病,不僅從肝論治,更善從脾胃論治。「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於脾,故先實其脾氣。」臨證之時,不只著眼於治肝,而是重視實脾。他提出治療慢性肝炎的總原則為健脾補氣,扶土抑木,並自擬了「慢肝六味飲」作為治療慢性肝炎的基本方。本方由四君子湯加川萆薢、黃皮樹葉組成。四君子湯健脾補氣,運脾陽以「實脾」,黃皮樹葉疏肝解毒、行氣化濁,川萆薢入肝胃兩經升清降濁。若有兼夾證候,則在本方基礎上酌加清熱祛濕、化瘀軟堅、補益肝腎之品,臨床運用,療效甚佳。

補脾益損 兼顧他證

鄧鐵濤在長期臨證中發現,眼瞼下垂、四肢乏力、舌淡脈細為重症肌無力患者最常見的症狀,其他症狀如斜視復視、構音不清、吞咽困難、呼吸困難、胸悶心悸等,多在此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且多隨其輕重程度的變化而變化。故鄧鐵濤認為眼瞼下垂、四肢乏力、舌淡脈細是重症肌無力的核心症狀,是脾胃虛損之證。它包括虛弱與損壞的雙重含義,虛弱著眼於功能,損壞著眼於形體,是疾病已發展到形體與功能都受到嚴重損害的階段。

因五臟之間相互關聯,故脾胃虛損亦可累及他髒,從而出現全身多系統的病變症狀。鑑於對重症肌無力病機的認識,鄧鐵濤認為治療應以補脾益損為根本治療大法,兼顧他證,從而標本兼治。並強調在整個治療過程中,應始終抓住脾胃虛損的主要矛盾,以補脾益損為治療大法貫穿始終,不應分型過細、一型一方,而是以強肌健力飲為主方治療。強肌健力飲以東垣之補中益氣湯為基本方,但對該方的藥物用量做了調整,方中重用大劑量黃芪甘溫峻補,並加入五爪龍以助黃芪健脾益損,黨參、白朮健脾益氣,以質潤之當歸養血,使氣血互生,佐以升麻、柴胡升發脾陽,少佐陳皮以行氣理氣,甘草補脾和中,全方效專力宏,健脾益損。伴有其他兼證者,可隨證加減以兼治其標。若在治療中出現外感表證或危象,則又需急則治其標,分清輕重緩急,及時處理,待標證解除後仍應以補脾益損為法堅持治療。

柴胡

組方嚴謹 治有特色

鄧鐵濤用藥、組方嚴謹,配伍得當,藥味雖少療效卻佳。觀其用藥,既善於化裁古方,喜用藥對,又考慮周全,三因制宜,且靈活變通,多法齊用,不拘一格。

化裁古方 鄧鐵濤善於化裁古方,常於古方基礎上或變更藥物組合比例,或稍作加減,每每獲得良效,看似簡單,卻體現了鄧鐵濤用藥精準、組方獨到之處。鄧鐵濤治療慢性肝炎的主方「慢肝六味飲」是在四君子湯的基礎上,加入利濕通絡、分清別濁之川萆薢及行氣化濁、解毒退黃之黃皮樹葉,藥味雖簡,然行之有效。五靈脂配蒲黃乃失笑散。鄧鐵濤於失笑散中加入行氣通絡、開竅醒神、清熱止痛之冰片,三藥相伍,使全方止痛效力大增,臨床用於血瘀氣滯所致的各種痛證,尤其是胃痛,療效顯著。這體現了鄧鐵濤善於化裁古方,用藥精準獨特的特點。

善用藥對 鄧鐵濤遣方用藥善用藥對。治療濕熱傷暑所致之泄瀉腹痛,常用藥對是黃連、廣木香與布渣葉。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善清脾胃大腸濕熱;廣木香行氣止痛,善清脾胃、大腸之滯氣;布渣葉清熱利濕、健運脾胃;三藥相伍,共湊清熱燥濕、行氣導滯、健運脾胃之功,用於濕熱傷暑之泄瀉腹痛,效果甚佳。

多法齊用 鄧鐵濤論治疾病,並不僅僅局限於中藥內服,常結合針灸、按摩、灌腸等各種療法,多法齊用,綜合治療。如指壓肩井穴緩解胃脘及上腹部之疼痛;捏脊調治小兒脾胃功能失調,食滯腹痛;拔火罐止腹痛;針刺治療嘔吐;採用攻下藥物配合中藥外敷、灌腸、針灸治療等方法,治療急性闌尾炎、腸套疊、蛔蟲團梗阻、膽石症、膽囊炎等急腹症。這些均體現了鄧鐵濤在診治疾病時,靈活變通,不拘一格,多法齊用,綜合調理的特點。

鄭重申明:

由於每個人的體質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藥和劑量僅適用於本案病人當時的病情。未經中醫辨證診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處方和劑量。廣大讀者如有需要,應前往正規醫院診治,以免貽誤病情。■

【來源:中國中醫藥報,內容選自《中國中醫藥報》2023年1月1

1日第五版,謝地、曹月紅 廣州中醫藥大學,劉鳳斌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