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大屠殺受難者國際紀念日:家,歸屬,大屠殺

環球國際視野 發佈 2023-01-27T17:36:56.802205+00:00

2023年緬懷大屠殺受難者國際紀念日的主題是「家和歸屬」,自1933年納粹黨控制德國以後,猶太公民就被系統性地剝奪了這兩個概念。

2023年緬懷大屠殺受難者國際紀念日(1月27日)的主題是「家和歸屬」,自1933年納粹黨控制德國以後,猶太公民就被系統性地剝奪了這兩個概念。

1933年,希特勒開始將納粹黨的核心種族主義和民族主義意識形態付諸實踐,劃分出他們認為的能夠稱德國為「家」、「歸屬」於德國的人。

為此,他們不僅頒布了法律,將猶太人定義為社會異類,將他們排除在外,而且還發起了散布錯誤信息和仇恨言論的運動,詆毀猶太人,不把猶太人當人,並縱容破壞猶太人的禮拜場所、生計和家園的恐怖行徑。

當時,德國以統一德意志民族為藉口,在歐洲掠奪領土,並同樣在被占領的國家進行類似的系統性宣傳活動。

美國大屠殺紀念博物館/Yad Vashem 在波蘭的奧斯威辛-比克瑙集中營里,來自喀爾巴阡魯塞尼亞的猶太人被迫接受遴選程序。

「緘默」縱容了納粹的暴行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緬懷大屠殺受難者國際紀念日的致辭中表示,大屠殺是數千年來反猶太仇恨的頂點。對於納粹的暴行,許多人選擇袖手旁觀。

他說:「讓納粹橫行的,是國內國外的一片緘默。」 當時仇恨言論與虛假信息滿天飛;人權與法治遭蔑視;暴力和種族優越論被美化;民主和多樣性受鄙棄。但許多人對此熟視無睹。

古特雷斯以古鑒今說道:「今天,經濟不滿情緒和政治不穩定因素日益累積、白人至上恐怖主義不斷升級、仇恨和宗教偏執行為急劇增加,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必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更加勇於發聲。」

聯合國新聞/Conor Lennon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生活在佛羅倫斯流離失所者營地的無國籍猶太兒童製作的玩偶在聯合國總部展出。

世界末日之後

聯合國大屠殺外聯方案今年1月和2月圍繞「家和歸屬」這一主題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安排了一系列活動,包括1月27日的紀念儀式。

目前「世界末日之後:流離失所者和流離失所者營地」展覽從即日起至2月23日在聯合國展出。該展覽主要講述了猶太難民分散在歐洲各地、急需幫助的經歷,展示了聯合國和意地緒猶太研究所的文件和照片,並解釋了為重新安置因戰爭和大屠殺而流離失所的人而設立的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發揮的作用。

除了難民的相關故事和照片外,此次展覽還展出了幾件文物,包括由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生活在佛羅倫斯流離失所者營地的無國籍猶太兒童製作的玩偶。

錯誤信息、刻板印象和反猶太主義

時至今日,因衝突和迫害而導致的流離失所依然常見,錯誤信息和仇恨言論通過網際網路在世界各地迅速傳播,持續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安全。

「流離失所者和流離失所者營地」展覽的一旁是題為「#假象:揭穿成見的危險」的展覽,展示了納粹用來詆毀猶太人、羅姆人、移民、性少數群體以及其他群體的刻板印象、錯誤信息和陰謀論。

該展覽將持續到2月20日,旨在激勵觀眾採取行動,揭穿那些繼續分裂和分化我們世界的謊言。這兩個展覽都鼓勵觀眾將其與當今的反猶太主義進行比較。

《大屠殺受害者名單錄》

即日起至2月17日,訪問聯合國的遊客還可以看到猶太大屠殺紀念館(Yad Vashem)的《大屠殺受害者名單錄》,該書按字母順序詳細介紹了猶太大屠殺紀念館目前記錄和確認的約480萬大屠殺受害者的姓名。

在可能的情況下,《名單錄》記錄了受害者的出生日期、家鄉和死亡地點。

這些名字來自猶太大屠殺紀念館的「證詞頁」(用於記錄猶太大屠殺受難者人生簡介的系列表格)以及在大屠殺期間和之後彙編的各種名單,經由紀念館的專家審查。

在今天的展覽開幕儀式上,古特雷斯回憶道,1930年代,納粹強迫德國的猶太人冠上新的中間名,男性名字前需加上「伊斯拉埃爾」 (Israel),女性則需加上「薩拉」 (Sarah)。奧斯威辛集中營的囚犯受到了更加非人的對待:當他們抵達集中營時,他們的原名被抹去,換而在前臂上烙上一個數字作為他們新的稱謂。

古特雷斯表示:「這個展覽呼籲我們即刻採取行動。目前仍約有100萬名受難者身份不詳,我們的時間所剩不多了。這個展覽還呼籲我們永遠銘記大屠殺:隨著大屠殺的直擊證人越來越少,我們需要尋找新的方式,將緬懷大屠殺受難者的火炬傳遞下去。」

7000種外語中最簡單易學的是世界語(Esperanto)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