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73歲的黃維在方志敏墓前痛哭:大哥,我辜負了你的期望

懂點歷史趙富貴 發佈 2023-01-30T02:25:07.324513+00:00

1977年10月的某一天,一位老人在烈士陵園中痛哭流涕,直到太陽落山才在子女的攙扶下依依不捨的離開,臨別時還在喃喃自語,說自己對不起指引自己成長的老大哥。

1977年10月的某一天,一位老人在烈士陵園中痛哭流涕,直到太陽落山才在子女的攙扶下依依不捨的離開,臨別時還在喃喃自語,說自己對不起指引自己成長的老大哥。

這位老人是誰?他口中所謂的「老大哥」又是誰?一切都充滿著神秘的氣息,一切還要從幾十年前說起。

年少相識,引為知己

所有的故事,還要從一所師範學校說起。

黃維出生不久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含辛茹苦將黃維帶大,這種家庭長大的黃維,自然而然的也就過早承擔起家庭的重任。

無論是能力還是學識,黃維都是數一數二的,但由於單親家庭的環境和氛圍,黃維養成了孤僻的性格,不愛與人交際,只喜歡悶頭學習。

考上了江西省立第四師範學校之後,黃維依然是特立獨行,甚至養成了在喧鬧的環境中學習的習慣,也就在這裡認識了影響他一生的人——方志敏。

15歲就以優異成績考進第四師範的方志敏,偶然間就發現了黃維這麼個奇怪的學生,他在食堂打飯的時候,偶然看到黃維,氣定神閒的坐在角落裡學習。

如此特立獨行的人物,深深吸引了方志敏的眼球,仗義不拘小節的方志敏主動和黃維搭話,希望結交這個年輕有特點的青年。

這個人就是黃維,如此嘈雜的環境中,黃維像一股清流一樣的存在,當時方志敏對黃維產生了濃烈的興趣。

黃維的性格中「儒」的成分很大,他並不像刻板印象中的那種書呆子,反而是一個恪守底線的道德踐行者,他適合去做一個傳道授業解惑的學者,並不適合做一個統帥。

他秉承了儒家「君子之道」的特色,為人光明磊落,不失君子風度,但有時又有些刻板。

結識方志敏之後,黃維的眼界和思想就被打開了,方志敏經常給黃維介紹有關新思潮的思想,也慢慢的打開了黃維不愛接觸世界的內心。

當時的中國各種思潮遍地生根,有推崇共產主義、互助思想、三民主義等等,年輕學生們總是要在這眾多的思想中做出一個選擇。

了解到新思想的黃維,受到方志敏的影響,逐漸接觸到當時最先進的書刊《新青年》,以及一些與之相關的讀物,迅速開拓了自己的眼界。

方志敏告訴黃維,《新青年》是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刊物,它是高舉科學、民主的兩大旗幟。

鐵面儒將,沙場殲敵

很快,一條明路出現在了中國青年的面前,隨著「聯俄聯共,扶助農工」口號的提出,國共兩黨開啟了第一次的合作。

為了響應組織的號召,方志敏選擇參加革命,這消息一出,直接讓年輕的黃維大為震驚。

此時的方志敏才更像一個老大哥,不僅在行為上為黃維做指引,更是在精神上為黃維做了表率。

這樣不畏艱險的方志敏,讓黃維認識到,當下的社會,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保衛家園。

1924年,孫中山先生在廣州創立了黃埔軍校,開始大量招收學生,黃維專程寫信給方志敏,邀請他一同參加考試,希望兩人還可以一起上學。

原本也打算投身黃埔的方志敏突然接到了組織的通知,改變戰線北上進行革命,因此並沒有和黃維在一起上學。

在兩次東征的過程中,黃維表現出的能力引起了蔣介石的關注,很快就被重用。

黃埔軍校的校友們在數年的相處中已經有了自己的信仰,黃維成為了蔣介石忠實的追隨者。

1927年,蔣介石帶領反動派進行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黃維已經開始被「蔣化」了,早已背離了曾經的信仰。

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已經成為了蔣介石的「狗腿子」,黃維已經聽不進去其他的任何聲音了,只要是蔣介石下達的命令,他都一一照辦。

帶領國民党進行圍剿紅軍,多次殘害我們共產黨員,手上已經沾滿了同胞們的鮮血,這就是他選擇的陣營。

黃維僅用了三年的時間,就從一個初級軍官上升到了旅長的職位。

距離黃維千里之隔的方志敏,還在努力的和反動派進行游擊,組織工農起義,建立革命根據地。

當初兩人的想法,在工作、思想上已經開始背道而馳了。

但同時,黃維也在保家衛國的戰爭中立下大功。

得益於黃埔嫡系的影響力,黃維成為了蔣介石的重點培養對象,被派往德國留學,直到中國抗戰的爆發。

1937年,淞滬會戰爆發,日軍對上海發起猛烈進攻,由於戰事緊急,黃維作為統軍將領被緊急抽調回國。

羅店一站就是黃維人生的最高點,被稱為「血肉磨坊」的這場戰鬥是抗戰前期少有的慘烈戰役。

戰場上到處都是破碎的屍體和被炸成焦土的戰壕和防禦措施,但黃維是蔣介石命令堅定的執行者,同時也是兵法堅定的貫徹者。

面對抗戰初期戰鬥力非常強悍的日本侵略者,黃維絲毫沒有退縮,帶領著自己手下的3個團長,誓死守衛。

經歷幾天幾夜的慘烈戰鬥,黃維手下原本一個師的隊伍僅剩幾百人,手下中下級軍官幾乎損失殆盡,黃維本人也沒好到哪裡去。

黃維的名號在這場戰爭中名聲大噪,備受蔣介石的青睞,之後,蔣介石甚至將黃維當成了自己團隊的「必勝法器」。

配備了精良的將士、先進的武器都提供給黃維,這支部隊在當時成為了國民黨內最高作戰水平的團隊。

中國的古話說:好刀用在刀刃上,黃維的部隊在後來沒有參加到重要的戰場上。

但黃維的那種剛正不阿,不屈不撓的的性格,也讓更多的人熟知。

其實這和他早在黃維參加黃埔軍校前期有關,當初他的目標就是在教育上進行發展。

但是國家的命運不能只靠紙上談兵來進行。

後來黃埔軍校的學習,也讓黃維對軍事教育更加感興趣,不過在工作中,識人的蔣介石很快發現適合黃維的工作。

於是就將黃維調到了聯勤總部擔任副總司令的職務,此後,黃維也開始投入到了籌備創建新式學校的工作中。

黃維是那種思想比較守舊的一個人,因此和他共事過得同事,對他的評價都是「固執、死腦靜、愛鑽就腳尖」的性格。

甚至有的評價就是「太過剛正」,從這些聲音來看,我們也能知道黃維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分道揚鑣,信仰對立

與黃維的風生水起對立的,恰恰是方志敏艱難的革命生活,雖然不是同一時期時空不對等,但這兄弟二人的命運實在是天差地別。

1934年,由方志敏率領的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遭到國民黨部隊的追剿,此時正是紅軍力量薄弱的時期,面對國民黨的重兵圍捕,方志敏最終沒有突圍成功,一萬多人僅有400多人突出重圍。

「你們要相信我的話,不要瞎忙了,我不比你們國民黨當官的,個個都有錢。」這是方志敏在被俘的那天,對兩個國民黨士兵說的話。

他以「壓箱底的汗褂褲」作為為「傳家寶」,一生清貧,全身上下,除了一隻時表和一根自來水筆,別無他有。

國民黨的特務對方志敏進行各種威逼利誘,還對他進行了嚴刑逼供,但是方志敏一直沒有屈服,也拒絕了國民黨的勸降,實踐著自己「努力到死,奮鬥到死」的誓言。

其中方志敏更是寫下了《可愛的中國》這樣的作品來表明自己的心志,堅決不向反動派屈服。

此後長達一年多的時間內,方志敏始終沒有透露一句有用的信息,國民黨刑訊逼供的手段基本上全都用上了,這也消磨掉了國民黨的耐心。

國民黨特務見方志敏死活不開口,決定將其殺害。

1935年8月6日,37歲的方志敏離開了自己熱愛追求了一生的信仰。

方志敏犧牲的時期正是最艱難的十年內戰時期,黃維在蔣介石的手下對我黨人員展開了大肆的屠殺。

淮海折戟,信仰對立

1948年,解放戰爭進行到後期,三大戰役的遼瀋戰役已經圓滿結束,淮海戰役正在膠著狀態。

國民黨集結將近八十萬人馬逐鹿中原,誓要在這中原古戰場上決一勝負,小淮海轉變為大淮海已成定局,圍殲黃百韜的戰役成為決定勝負的關鍵。

是解放軍成功圍點打援還是國民黨軍中心開花,雙方基本上押上了全部的賭注,黃維接任胡璉成為第十二兵團的司令,帶著全裝機械化兵團渡河包抄而來。

面對著當年的老同學陳賡,黃維被打成了負戰績,穿著士兵的衣服坐著坦克準備逃離戰場,卻沒想到在過橋時橋樑不堪重負,戰車陷入淤泥,被老同學親手送進了功德林。

性格改造,晚年懺悔

功德林改造初期,黃維和國民黨眾將一樣,採取的是堅決不服從管教的態度,和國民黨特務康澤等人一樣,誓死不服從管教。

但是黃維身體有疾病,和杜聿明一樣,在國民黨內得不到重視,杜聿明扛著支離破碎的身體充當救火隊長在各大戰場上被抬來抬去。

剛到功德林時,杜聿明也是堅決不服從改造的頑固分子之一,最終和黃維被雙雙送進醫院。

面對當時已經患有多種結核病的黃維,新中國政府沒有放棄他,高層領導還給特意用外匯給他買進口的藥物進行治療。

面對這樣特殊的優待政策,黃維在功德林經過了多年的改造,終於有了態度的改觀。

1975年,黃維迎來了特赦。

特赦之前黃維的生活條件已經被明顯改善了,甚至還有自己專門的機械實驗室,當然,研究永動機的故事大家都知道。

特赦後的黃維在女兒的陪同下參觀了中國的大好河山,看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高速發展,最後來到南昌革命烈士紀念館,和幾十年未見的大哥再次重逢,奈何此時已經天人兩隔。

已經七十多歲的黃維面對方志敏大哥,痛哭流涕,悲傷之情溢於言表。

在方志敏的墓前,黃維說:方兄,我來看你了,我辜負了你的期望啊!前半生我為反動派賣命,後半生,我一定回饋社會,為國家和人民做貢獻。」

別樣人生,如何不令人唏噓。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