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在項羽身邊的日子裡,韓信在軍事上學到了什麼?

飛天陽光 發佈 2023-01-31T16:15:48.066145+00:00

本 文 約 6600 字。然而,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韓信出道就被劉邦拜為漢軍大將軍,並和劉邦進行了一番戰略路線的問對。

本 文 約 6600 字

閱 讀 需 要 17 min


韓信是我國歷史上頗具傳奇色彩的軍事家之一。然而,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韓信出道就被劉邦拜為漢軍大將軍,並和劉邦進行了一番戰略路線的問對。韓信本人在劉邦從彭城慘敗後的第一次獨立指揮作戰,就在京、索一帶擊敗了楚軍追兵,隨後單獨帶兵征服西魏、代、趙、齊諸國,取得了耀眼的戰績。那麼,我們不免有一個疑問,再好的天賦也需要實際經驗配合才能發揮,韓信在獨立帶兵之前,是怎麼成長起來的呢?


影視劇中,初任大將軍的韓信。來源/電視劇《楚漢傳奇》截圖


從落魄王孫到項羽近衛


韓信的出身如何?太史公在韓信傳記的第一句就告訴我們,韓信最初是平民(布衣)出身,家裡很窮,但自己既不努力想辦法成為當地小吏,也不經商,經常去別家蹭飯吃,因此周邊許多人很討厭他。


但韓信真是一個窮得叮噹響,卻依舊幻想著一夜發跡的普通平民嗎?未必。首先,韓信長得很高大,常年隨身帶著一把劍,從這兩者看,他絕非底層貧民。第二,從後來出道後的表現看,韓信應該很早就識字。韓信落魄時曾在南昌亭長家中蹭了幾個月的飯,算得上這位南昌亭長的門客,直到亭長的老婆站出來干涉、不給韓信做飯,韓信才一怒離去。基層官吏願意長期供養他,說明韓信的文化水平多半還不低。


最讓人疑惑的是,在南昌亭長家混不到飯吃的韓信,得到洗衣婦的一口飯時,聲稱自己發達了會重酬,結果婦人卻嗤之以鼻,表示並不指望什麼報答,只是「哀王孫」,也就是可憐王公貴族的後代混成這副慘樣。按照這個口徑,韓信是王公貴族的後代,很可能來自韓國王族。


韓信早年落魄,受「胯下之辱」。來源/電視劇《楚漢傳奇》截圖


韓信的王族血統想必非常疏遠。同時代另一位成為韓王的韓信,他的身份是韓襄王的庶孫。韓襄王在位十六年,卒於公元前296年,距離秦末亂世已有近百年。韓襄王的一位庶孫已經叫了韓信,我們的主角即使有韓王族血統,想必也比這位韓王信更為疏遠,且不屬於韓襄王這一支的後代。所以,韓信頂多是韓國遠支宗室,但父輩時代家境還沒有完全敗落。大約在韓信出生前後,秦國攻滅韓國。末代君主韓王安被俘後被安置到新鄭,兩年後,部分韓國遺民在新鄭擁護韓王安反秦,被鎮壓之後韓王安被處死。史書沒有關於韓信父親的任何記錄,作為韓國遠支宗室的他極有可能在這兩件事中喪生,因此在韓信懂事之前,他的家境算是徹底敗落了。但韓信之母躲過一劫,攜帶了家族的寶劍和兵法典籍,以及尚是嬰幼兒的韓信來到淮陰。按照這個猜想,韓信之母也必然是識字的,因此韓信長大後不但有寶劍還識字懂一些兵法,難免自視不凡,不願意擠破頭去當小吏或者經商了。


秦末亂世的到來給了韓信翻身的機會。他投奔了在會稽郡起兵後渡江北上的項梁,項梁死後效力於項羽麾下。據說,韓信在楚軍中得不到足夠重視,因此後來在關中找機會投奔項羽,最直接的證據就是韓信發達後,司馬遷借他本人之口說道:「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那麼,這種說法背後,韓信在項羽軍中的地位到底如何呢?


郎中的字面解釋是「為郎居中」,也就是君主身邊的近侍。郎中的職責包括:作為主君的近侍在主君左右執兵器護衛,並有權參與君主的謀議,此外還需要奉主君之名出使。也就是說,郎中既要負責主君的日常保衛工作(當然,暗殺項羽這種武藝超群的人十分滑稽),也要作為主君的心腹幕僚參與決策的制定,是個相當重要的職位。而「執戟」是楚國爵位體系中俸祿高達五百石的中級爵位,可以參考同一體系下的縣令,俸祿為六百石。劉邦麾下最出色的騎兵將領灌嬰,在劉邦初封漢王時的爵位也是「執戟」。考慮到韓信年紀不大更沒有自己的嫡系力量,投軍後兩三年能迅速成為項羽身邊有建議權的近侍,發跡一點都不慢,甚至可以說是受到重用了。


韓信不但能經常與項羽本人接觸,還有向項羽多次提建議的權力,可以說是頗有地位。這也意味著,韓信以項羽身邊近臣的身份,見證了他指揮巨鹿之戰,以及戰後一年時間同各路諸侯分割天下討價還價的幾乎所有過程。所以說,韓信跟隨項羽進行了很長時間的跟班學習,對項羽在軍事和政治上的操作有近距離學習和觀察的機會。此外,韓信的身份決定了他能直接接觸和觀察劉邦、章邯、張耳、陳余、英布等天下頂級諸侯,以及龍且、鍾離眜等楚軍最高級將領,譬如鍾離眜就在這一階段與韓信關係非常友善,以至於項羽敗亡後還選擇投奔這位故人。因此,韓信雖然無法直接決定項羽的決策,卻能經常和項羽集團的整個決策階層打交道。


既然如此,韓信為什麼還選擇投漢?司馬遷在他傳記里明確指出了原因:「數以策干項羽,羽不用。」 韓信後來也親口說過項羽對他「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韓信對自己軍事方面的洞察力非常自信,並且利用自己項羽近侍的身份多次當面向項羽提出意見,但項羽都沒有採納。拿現代話語體系解釋,韓信在西楚國的爵位和官職雖然不低,但他的情緒價值得不到滿足。韓信最終選擇投漢,是希望能換個地方發揮自己身上的軍事才能,來真正實現自我價值,並獲取更高的地位。


影視劇中,項羽令龍且討伐韓信。來源/電視劇《楚漢傳奇》截圖


「漢中對」背後的兩個韓信


在關中分封后,劉邦率眾來到漢國位於漢中地區的首都南鄭,跟隨他一起前往的除了自己的三萬嫡系外,還有大批「慕從者」,也就是看好劉邦的政治前途、自願跟隨的軍人。這些人中最著名兩位都叫韓信:一位就是我們本文的主角,後來成為中國歷史上著名軍事家之一,先後受封齊王與楚王;另一位則是韓王信。早在鴻門宴時,他與張良雙雙作為劉邦的代表活躍,在劉邦先行離去後負責後續的禮節性動作。韓信在後世擁有超高的知名度,他加入劉邦陣營後的早期事跡與韓王信多有重合,劉邦還定三秦這一決策過程的本身反而在後世變得寓言故事化,現在,我們將試圖釐清這兩位韓信在漢中期間的事跡,來還原這一期間劉邦決策的始末。


在蕭何的幫助下,一度在漢軍中犯下死罪、因為不受重視而一度逃亡的韓信,被劉邦拜為大將軍,一躍成為漢軍中的最重要人物之一。


影視劇中的蕭何與韓信。來源/電視劇《楚漢傳奇》截圖


另一位韓王信此時還沒成為韓王,在韓王成被項羽扣押、謀殺後,劉邦封他為韓太尉,並承諾未來漢軍東出時幫他在韓地復國。劉邦到達漢中後,手下的將士都想著返回關東,逃亡現象頗為嚴重。司馬遷在《高祖本紀》中寫道:「韓信說漢王曰:『項羽王諸將之有功者,而王獨居南鄭,是遷也。軍吏士卒皆山東之人也,日夜跂而望歸,及其鋒而用之,可以有大功。天下已定,人皆自寧,不可復用。不如決策東鄉,爭權天下。』」一位韓信勸劉邦,項羽把他封到南鄭是對他的貶謫,漢國的將士都是關東之人,現在日夜思歸,利用這種心理帶他們返回關東爭奪天下,還有機會。不然,等其他人定了天下,大家返回關東的人心將逐漸散掉,便不再有機會了。繼續往下讀我們又看到,「八月,漢王用韓信之計,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這裡的韓信應與上面問對的韓信是同一人。


那麼,《高祖本紀》裡這個與劉邦問對的韓信到底是誰?我們查閱司馬遷給兩位韓信作的傳,發現他們都在漢中與劉邦竟然有過同一段對話!幸運的是,司馬遷對兩位韓信的問對都給出了較多原文,我們與《高祖本紀》相對比,便能得出答案了。


司馬遷在描繪韓王信事跡的《韓信盧綰列傳》中寫道:「(韓信)乃說漢王曰:『項王王諸將近地,而王獨遠居此,此左遷也。士卒皆山東人,跂而望歸,及其鋒東鄉,可以爭天下。』漢王還定三秦,乃許信為韓王,先拜信為韓太尉,將兵略韓地。」我們不難發現,這段話與《高祖本紀》中問對那位韓信的含意、內容幾乎完全一樣。


我們的主角韓信與劉邦的對話長許多,大致歸納一下核心觀點大約是:項羽雖然成為諸侯之長,卻沒法占據關中,又以下犯上放逐(當時義帝還沒被殺)義帝。項羽用兵殘暴,所過無不殘滅,又喜歡吃獨食,對手下應該封爵的人總是不捨得給予。雖然有著霸王的稱號,天下百姓對他很有怨言。漢王應該反其道而行之,大方的把天下城邑分封給功臣,不怕天下不服。漢王麾下大軍想著返回關東,在關中又有著人心基礎,現在占據關中的三秦王在秦地不得人心,可以先傳檄而定三秦,然後返回關東。比起韓王信的對話來,韓信給劉邦的規劃更接近於全盤性的戰略。


《高祖本紀》稍晚描繪劉邦東出時還提道:「漢王東略地……韓王昌不聽,使韓信擊破之……更立韓太尉信為韓王。」這裡把擊破項羽所立韓王鄭昌的韓王信直接稱呼為「韓信」,從行文上看大概率與前面漢中問對的韓信還是同一人。且韓王信傳記中他以韓太尉身份帶兵經營韓地、擊破項羽所立韓王鄭昌的事跡,也與《高祖本紀》對上了。


綜合比對這些記載,兩位韓信在漢中應該都對劉邦提出過建議。但對劉邦出漢中決策影響最大且明確提出陳倉道返回關中、因此被記入《高祖本紀》的這個韓信,更大概率是不久後擊敗鄭昌、被劉邦正式封為韓王的那一位。


章邯:一個升級的經驗包


漢軍從漢中北上、返回關中的故事,在後世兩千兩百年的傳播中不斷衍變,最終被濃縮成「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寓言故事。劉邦帶兵從關中經子午道進入漢中後,燒毀了自己剛通過的棧道。按照這個寓言故事的說法,劉邦得到韓信的建議,決定從漢中北返關中時,假裝派人修復幾個月前被自己燒掉的棧道,卻派兵從陳倉道迂迴。章邯中了韓信的這個聲東擊西之計,漢軍得以輕鬆進入關中地區。在這個寓言故事中,棧道所在的子午道對面是司馬欣的塞國,陳倉附近是章邯的雍國,兩者甚至都不屬於同一個國家。


影視劇中的「明修棧道」。來源/電視劇《楚漢傳奇》截圖


作為一個經過歷代無數通俗文學層層積累形成的寓言故事,這個口徑與原始記載相差實在太大,也過分低估了秦最後一位名將章邯的軍事素質。李開元先生在《楚亡》中曾評論:「當真相沉默不語的時候,流言蜚語應運而生。當歷史學家畏縮不前的時候,說書人挺身而出。元代無名氏在戲曲《暗度陳倉》中讓韓信唱道:『著樊噲明修棧道,俺可暗度陳倉古道。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棧道守把。俺往陳倉古道抄截,殺他個措手不及也。』這一曲唱詞下來,歷史為之改觀變色。從此以後,韓信『出故道還』的歷史,被唱成了『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歷史,爾後更被總結成了三十六計的第八計,成了漢語中耳熟能詳的成語典故。」很好地概括了歷史以通俗文化形式通過市井傳播時的衍化,並指出「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現有最早來源是元代戲曲。


那麼,劉邦的漢軍是如何從漢中返回關中的?多路出擊,先讓曹參率兵進攻章邯雍國,劉邦再親率漢軍主力從陳倉道出擊。當時,章邯的雍軍已經察覺到了漢軍的動向並在陳倉重兵設防,劉邦軍過不去並萌生退意,但依靠軍中漢中人趙衍指出的山間小路派出精銳分隊迂迴到陳倉守軍側面,最終迫使他們撤退。隨後漢軍又在好畤擊敗章邯的弟弟章平並將其圍困在城內。章邯調集了本部精兵以及從另兩位關中諸侯王處借來的援軍前去援救,結果被漢軍主力圍點打援,再遭大敗,被迫困守廢丘。此時,灌嬰也實實在在修復了子午道出擊關中,援助章邯後實力空虛的司馬欣很快投降,另一位翟王董翳不久也在漢軍進攻下投降。章平一路敗逃,數月後最終被擊敗俘獲。只有章邯又在廢丘城內困守大半年,破城自殺。


司馬遷考察了功臣受封始末後編寫了《高祖功侯者年表》,堪稱漢朝建國功臣所立功勞最原始、最權威的概括。韓信在漢初為諸侯王,本來因為等級太高是不應進這個表的,但韓信後來被廢黜王位、降為淮陰侯,因此我們能在這張表上找到他的功勳:「亡從入漢,為連敖典客,蕭何言為大將軍,別定魏、齊。」當上大將軍之後的韓信第一個決定性功勞就是單獨定魏,根本沒有提漢中定策或還定三秦的事。


韓信雖然在項羽身邊學習了許多軍事經驗,也有著自己的理論儲備和天賦,但並沒有實務操作指揮一支大軍的經驗。這一階段的他應該跟在劉邦身邊,劉邦親自指揮還定三秦之戰的過程中,有意讓韓信實際參與。後來劉邦帶漢軍主力東出,留蕭何鎮守關中。當時的章邯仍然在廢丘城內負隅頑抗,這成為韓信的一個成長機會:韓信首次作為主帥獨當一面指揮作戰,困守孤城的章邯堪稱一個相對安全的「經驗包」,可以讓韓信在指揮圍困的作戰中明白他腦海中想過無數次的作戰策略,哪些是可以實際操作的,哪些是以為很好實際操作會有問題的。


通過這種方式,韓信可以把自己的軍事天賦和實際的戰場情況融合在一起,迅速成長為真正意義上的名將。相比之下,趙括、馬謖都以紙上談兵的名頭流傳後世,但他們的軍事理論水平和功底並不差,更多是缺乏成長機會就上了實戰前線。趙括第一戰是以中途換帥接管不利的趙軍對抗白起,馬謖則需要阻擊兵力占優的宿將張郃。如果他們在出道初期能有一些平庸的對手來積累經驗,雖然未必會成為韓信那樣的名將,至少能有個中上水平。


所以,章邯在還定三秦戰役中多半不是被韓信擊敗的,是在被劉邦擊敗後淪為韓信獲取單獨指揮的統帥經驗、迅速成長為名將的經驗包。


練兵高手正面挫敗了項羽


既然大將軍韓信在擔任這一職位的初期並沒有獨立指揮作戰的經驗,這一階段的他除了圍困章邯還在做什麼呢?練兵。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曾說:「於是漢興,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為章程,叔孫通定禮儀。」韓信能夠「申軍法」,也就是為軍隊的編成和訓練這類事情建立書面規章。韓信「申軍法」也就是訓練、編成軍隊的經驗,足以與蕭何在律法、叔孫通在禮儀等方面的造詣並列。


有解讀認為,「韓信申軍法」是韓信用先進的秦軍製取代落後的楚軍制。但韓信並沒有在秦軍服役過,卻在項羽身邊擔任過近侍,見證了他巨鹿之戰、與各路軍頭討價還價博弈到最後入關的全過程。如果說熟悉秦軍制軍法,劉邦軍中有南陽郡守呂齮、泗水郡監平這樣高級別的投降者,有李必、駱甲等實戰水平極高的原秦軍將官,甚至劉邦本人也作為秦基層武官的亭長多次帶隊到關中服徭役。如果要用秦軍製取代楚軍制,這些人都比毫無秦軍服役經驗的韓信有經驗得多。更關鍵的是,各種證據表明,楚漢戰爭期間漢軍普遍實行的還是楚國的軍功、爵位制度。


《漢書·高帝紀》曾記載劉邦稱帝後的一份詔書,其中提到:「七大夫、公乘以上,皆高爵也。……異日秦民爵公大夫以上」,七大夫是典型的楚爵,劉邦詔書中專門對天下官吏解釋,七大夫等於秦爵中的公大夫,說明當時漢軍還是普遍使用楚國的軍功、爵位制度。《張家山漢墓竹簡·奏讞書》中的第十六個案例曾記錄了一件謀殺案,「診問蒼、信、丙、贅皆關內侯。信有侯子居雒(洛) 陽楊里,故右庶長,以堅守榮(滎)陽,賜爵為廣武君,秩六百石。蒼,壯平;贊,威昌君,居故市里;丙,五大夫,廣德里,皆故楚爵。」其中的嫌疑犯都在漢三年前後因為滎陽前線的軍功封爵,所封爵位都是楚爵。從劉邦的這封詔書和《奏讞書》此案的審理記錄看,直到劉邦稱帝之後,漢才明確規定了軍中的楚爵與秦爵系統如何轉換,而漢軍在楚漢戰爭期間仍然廣泛使用的,是楚國的軍功、爵位制度。


那麼,韓信「申軍法」的主要貢獻,應該在漢軍新兵的編成和訓練上。劉邦在漢中與還定三秦後招募的新兵,由留在關中的韓信進行編成與訓練。這個過程中,如果韓信有借鑑對象,大概率是他曾貼身護衛、服侍過很久的項羽。韓信曾擔任項羽的郎中,作為項羽近侍的他耳濡目染了項羽帶兵的細節,加上自己對軍事的敏銳天賦,因此很出色完成了這一項工作。


為劉邦訓練新兵和圍困章邯的作戰都讓韓信迅速成長。不久之後,劉邦在彭城慘敗,一路向西且戰且退。就在這時,韓信 「收兵」(《史記》)或「發兵」(《漢書》)來到了滎陽附近。相比漢軍其他將領此時都是從彭城「還」,韓信手裡明顯是一支新軍,很可能就是他這一階段訓練的關中新兵,連同蕭何緊急徵發的關中老弱一起到達了滎陽前線。值得注意的是,《高祖本紀》曾有「楚漢久相持未決,丁壯苦軍旅,老弱疲轉餉」的描繪,在戰時大量使用老弱來進行後勤工作是常態。劉邦在滎陽得到的關中援軍,還是以韓信新訓練的正規軍為主,與蕭何緊急徵發的後勤人員並不是同一支部隊,但兩者時常被混淆。


在得到充分的兵力補充後,劉邦決定在滎陽南邊的京縣、索亭一帶阻擊後勤線已經被拉長的楚軍。他任命韓信作為漢軍的前線總指揮,此戰也是韓信第一次明確以主帥身份帶兵作戰。收攏敗兵又得到關中援軍的漢軍,在韓信統帥下成功擊敗了楚軍,從而幫助漢軍在滎陽一線穩住了陣腳。


楚漢戰爭。來源/《中國戰爭史地圖集》


到現在,韓信終於證明了自己在軍事上的絕對天賦,完成了自己的名將成長之路。他的傳奇故事才剛開始。


參考書目:

《史記》《漢書》《資治通鑑》,李開元《楚亡》 ,劉三解《漢瓦》


END

作者 | 黑色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