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十五航天員將出艙,ESA不參與中國空間站載人,沒國外航天員了?

悟空科學 發佈 2023-01-31T23:11:29.655753+00:00

2023年,中國空間站再次迎來新消息,那就是「神舟十五號航天員準備首次出艙」,這對神舟十五號航天員,對中國空間站來說,又將是歷史性的時刻:神舟十五號航天員首次出艙。

2023年,中國空間站再次迎來新消息,那就是「神舟十五號航天員準備首次出艙」,這對神舟十五號航天員,對中國空間站來說,又將是歷史性的時刻:

  • 神舟十五號航天員首次出艙
  • 中國空間站建造階段最後一次任務發射之後的「首次」出艙

所以,這在中國空間站整個發展過程之中,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

不過,這個時候說到航天員之後,很多人也想到了,歐洲航天局發布的消息,那就是——沒有向中國天宮空間站派遣太空人的計劃,並且首次公開表明,不再有興趣與中國合作進行載人太空探索——也就是不參與中國空間站載人了,難道中國空間站可能不再迎來國外航天員的可能性嗎?

的確,從已知的情況來看,我們似乎就是跟歐洲有相關性的直接性航天員合作,這會歐洲「撕毀協議」,是不是再也沒有國外航天員了?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到底什麼情況?

神舟十五號航天員將首次出艙

神舟十五號任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中國空間站建造階段最後一次飛行任務,也是中國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的第一棒。

在2022年11月底,神舟十五號航天員費俊龍、鄧清明、張陸搭乘的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精準送入預定軌道,我國首次實現空間站三艙三船組合體結構和六名航天員在軌駐留,而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也將在中國空間站執行半年的時間。

從任務的情況來看, 我國神舟十五號航天員已經產生了部分的實驗成果,並且他們還將開展空間站三艙狀態長期駐留的驗證工作,開展 40 餘項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實施出艙活動,驗證貨物氣閘艙出艙工作模式。

而這次神舟十五號航天員首次出艙,也是任務之中的一個。按照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的消息指出,飛控團隊正在為首次出艙活動進行準備,空間站機械臂操控團隊也在同步展開相應的準備工作。

為了確保航天員在機械臂的輔助下,順利開展艙外作業,團隊開展多輪推演,認真檢查地面仿真系統,並完善各種監控手段。所以, 神舟十五號航天員這次的準備也算是很充分。

當然,在實際性出艙活動之後,我國也將繼續公布。

當然,我們可以整體了解一下神舟十五號航天員的任務:

  1. 兩個航天員乘組首次在軌輪換
  2. 利用貨物氣閘艙完成貨物出艙
  3. 開展空間站三艙狀態長期駐留驗證工作
  4. 完成15個科學實驗機櫃解鎖、安裝與測試
  5. 開展空間科學研究與應用、航天醫學、航天技術等領域的40餘項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

與地面協同完成6次貨物出艙任務,將開展常態化的平台測試、維護及站務管理工作,以及在軌健康防護鍛鍊、在軌訓練與演練等工作。

所以,從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的任務來看,其實還是不少。當然,既然我們說了有這麼多,那麼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也基本上可以完成,至少我還沒有看到我國任何一組航天員沒有完成任務。

所以,航天員任務壓力大,這個也算是正常,畢竟在太空之中不比在地面上,時間也是有限的,只有這整體半年的時間。那下面就是我們討論會不會中國空間站不太可能有國外航天員了?

ESA不參與中國空間站載人,沒國外航天員了?

的確,2023年開年,歐洲航天局對中國的這一次說明,讓很多人大跌眼鏡。中國作為中國空間站的主導國,獨立建設,獨立運行,結果還讓歐洲航天局說了這些話,的確歐洲航天局把自己當成了這空間站的「主人一樣」。

雖然中國在2023年航天計劃公布出來之後,提到了——中國在推進空間站建設的時段,已開啟相關科研項目的國際合作。中國與聯合國外空司、歐洲空間局共同遴選的多個空間科學應用項目正在按計劃實施,相關載荷將於2023年陸續進入中國空間站開展實驗。

但是,這歐洲航天局並沒有任何的感謝,反而來這一出,的確有點令人心寒。那ESA無興趣與中國空間站載人合作,空間站可能沒國外航天員了?

的確,從我們已知的情況來看,似乎我國也只有和歐洲航天局進行國外航天員培訓一樣,歐洲曾經還派遣過兩名航天員薩曼莎·克里斯多福雷蒂和馬蒂亞斯·毛雷爾在我國接受培訓。

不過,早前中國也公開指出了,來自法國、德國和義大利的三名航天員在抓緊時間學習中文,預計未來會搭乘飛船前往中國「天宮」空間站。這些名單都是指向了歐洲。

歐洲航天局這一次說明,無非就是與中國的載人合作就完全沒有了,那這些培訓的航天員也就不太可能在受到歐洲航天局的阻擾之下進入中國空間站。



所以,這就讓很多人糾結了,是不是就不會有國外航天員了,其實也並不是,世界上這麼多國家,拋開歐洲不說,其他國家在國際空間站的「拒之門外」之下,其實很多都已經轉向了中國空間站。

在2022年,美國《紐約時報》刊文稱,國際空間站的「排他性」通常導致來自其他國家的科學家被拒之門外。而作為歷史上首次向所有聯合國會員國開放的空間站項目,中國空間站正在為這些科學家提供實驗機會。

所以,越來越多的國家希望加入中國空間站,就算是歐洲不派遣航天員到中國空間站,也算是為其他國家——歐洲之外的國家提供了機會。

並且,在2016年的時候,中國空間站同聯合國「全球共享太空」項目簽署協議,為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提供了在中國空間站上進行實驗的機會。

2019年,聯合國宣布了「中國空間站獎」第一輪來自印度、日本、墨西哥、沙特等國科學家的9個獲獎項目,其中就包括伽馬射線暴偏振實驗「天極2號」(POLAR-2)。這說明什麼?並非只有歐洲的國家,其他大洲的國家也想用,也可以利用。

所以,就算是歐洲所有的國家不派航天員進入中國空間站,也不是什麼事情,全球就兩個空間站,除非你與太空隔絕,不然遲早還是會轉向中國空間站。

所以,明面上我們說了這幾個國家的航天員在培訓,但是更多地也在籌備之中,2023年我國也說明了,與多個國家的航天員在討論培訓,難道不成就只有歐洲的,可能沒有那麼巧合吧。

所以,遲早中國空間站還會看到國外航天員,這只是時間的問題。

總結

整體上來說,其實中國的空間站有沒有國外航天員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夠創造出價值,而我國航天員也可以直接利用空間站創造價值,沒有其他國家的進入,反而給我們騰出了更多的空間站。

所以,我們需要利用好在空間站的任何時刻,這樣才有利於我們空間站的成果輸出,歐洲不來,對我國的空間站基本沒有什麼影響。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