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張老照片,看那些消失了的遼寧鐵嶺舊風景(清末至民國)

風吹草語 發佈 2023-02-01T11:57:45.297718+00:00

鐵嶺地處遼寧省北部,松遼平原中段,別名遼北。本組照片拍攝於清末至民國時期的鐵嶺,再現了這個時期龍首山、祖越寺以及鴛鴦湖等地的原始樣貌。其中有些地方早已消失不見,故而非常珍貴。因為年代久遠,有些照片非常模糊,小編對其進行了技術處理。

鐵嶺地處遼寧省北部,松遼平原中段,別名遼北。

本組照片拍攝於清末至民國時期的鐵嶺,再現了這個時期龍首山、祖越寺以及鴛鴦湖等地的原始樣貌。其中有些地方早已消失不見,故而非常珍貴。因為年代久遠,有些照片非常模糊,小編對其進行了技術處理。

清末時期的龍首山,秀峰塔兩邊還沒有建亭子,有點光禿禿的。遠望柴河宛如一條玉帶從龍首山腳下蜿蜒而過。

民國時期的龍首山,秀峰塔兩側已各建一座亭子,左側為滴翠亭,右側為洗心亭。

洗心亭位於秀峰塔一側的臨崖峭壁處, 建於民國初年。亭子為六角,上有一副楹聯:「此地風光原秀美,出山泉水總澄清。」此亭後被毀,現存亭子於1975年重建,亭子之上依然留有這幅對聯。

從醉翁樓上看到的景色。1933年,日本人為了粉飾太平,決定將龍首山開發成旅遊區。鐵嶺縣偽公署和日本「滿鐵」鐵嶺地方事務所就在這座樓上協商成立了所謂的「龍首山景勝維持會」。

冬日裡的龍首山,山間還留有殘雪。此時的山頂已遍布亭台樓閣,秀峰塔一劍沖天,尤為壯觀。即便天氣十分寒冷,仍有不少遊人前來遊玩。

從龍首山上向東俯瞰柴河,橫亘在東西兩岸的長橋叫做明橋。這座橋樑建於日俄戰爭期間,是日本人為方便運輸軍用物資而建的。

一名日本士兵立於在明橋橋頭。這座木橋長三百六十米,寬約六米,落成於1905年7月,是在日本將澀谷在明主持下所築,故而得名。

這座大橋是沙俄在修築旅順至長春的東清鐵路支線時建造的,大橋全長三百二十七米。圖中的呈現的房屋位於南側橋頭的西側, 建於1897年,是為方便給蒸汽機車加水而修建的鐵路水源地,迄今尚有部分遺存。

幾輛馬車正排隊依次涉水渡過柴河,馬車的把式們對這片河底的狀況了如指掌,看他們魚貫而過,便知這裡是河水最淺的地方。

柴河河畔的景色。一條土路通向遠方的山腳下,在河岸邊上,停放著一輛人力車,沒有看到車夫的身影,可能是攝影師專門為拍照設置的,一個小男孩正在水邊的枯木上玩耍。

一葉木舟系在柴河岸邊,旁邊是一棵造型奇特的老樹。在樹下,一名男子正蹲在船頭垂釣。整個畫面簡潔明了,頗有傳統山水畫的意境。

從山上俯瞰鐵嶺的街市,前景是天主教堂,遠處是圓通寺的白塔,鐵嶺白塔坐落於鐵嶺城西北隅,是遼北現存最早的古塔。「白塔橫雲」為鐵嶺八景之一。

這是當年白塔及塔下寺廟的情況。據考證,這座白塔始建於遼代,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曾做修繕。此時的白塔風化已十分嚴重,但塔下是寺廟建築小巧而精緻,頗有韻味。

這張照片是在鐵嶺東門外拍攝的。整齊的商鋪門前豎著高大的沖天柱,上面寫有經營的商品名稱,不但看著氣派,而且起著很好的廣告效應。街頭行人很多,道路中間有過往車馬留下的深深車轍。

祖越寺坐落在小嶺子北面的小山上,始建於始建於清乾隆年間。這座寺廟內供奉的是各行業的祖師爺,因此也被稱作祖師廟。從圖中看寺廟的規模不大,廟前即是一條大路,此時正有幾輛拉著柴草的馬車在路邊休息。

鴛湖即鴛鴦湖,「鴛湖泛月」是鐵嶺古代八景之一,可惜今已不存。今天人們對湖址爭論不休,參考湖邊的天主教堂,基本可以確定遺址的真正所在地了。

兩隻木船揚著巨大的風帆航行在鐵嶺的遼河之上,舵手和撐篙的船工正齊心協力駕駛著航船,他們辛苦的身影清晰可見。

更多遼北老照片,敬請觀看下方的《遼寧鐵嶺老照片合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