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捉方臘後,魯智深提醒大夥遠離宋江,只有6人聽懂,方得以善終

半部歷史 發佈 2023-02-04T15:45:47.827563+00:00

為什麼看了水滸的人大多都不喜歡宋江這個角色,因為他給人最大的感覺就是:假。假這個詞聽起來沒有惡毒或者奸詐那麼可恨,但實際上這個詞令人討厭的程度卻不亞於大奸大惡。

為什麼看了水滸的人大多都不喜歡宋江這個角色,

因為他給人最大的感覺就是:假。

假這個詞聽起來沒有惡毒或者奸詐那麼可恨,

但實際上這個詞令人討厭的程度卻不亞於大奸大惡。

人與人之間之所以能夠從萍水相逢到推心置腹,最大的原因就是被彼此的真誠感動。

和宋江比起來,魯智深給人的感覺就特別真實。

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假人」,

我相信大奸大惡之人有可能是被逼無奈或者心理疾病導致意識心態扭曲。

但「假人」卻大多是最「清醒」的在「作惡」且將這種「惡念」隱藏極深的存在。

一個連「惡」都不願意承認的人,你怎麼能夠指望他「善良」。

為何明明出於「好心」,卻不被人領情的「善良」

大家不自覺的會發現身邊其實有很多人在很多時候都特別「善解人意」,

會說一些話,做一些事,都是為別人好,但最終當事人卻是個「犟骨頭」,並不領情。

魯智深生擒方臘就是典型的案例:

在梁山大軍正四處搜尋方臘不果時,魯智深竟獨自押著方臘來到了宋江面前。

宋江即刻詢問魯智深是如何捉到方臘的,只見和尚大大咧咧一笑,回答道:

當日我在烏龍嶺追趕夏侯成,竟至迷了路,在深山處遇見一老和尚。

老和尚對我說:

『此處柴米蔬食皆有,和尚你在此等候,如若看見一個高大壯漢從松林深處來,

你可將其擒住。』

荒郊野外迷了路暫時也不能立刻返回,眼見又快要入夜,我就只能在草庵里睡一宿。

不曾想次日清晨時分,一個五大三粗的壯漢徑直闖了進來,此時但見他衣衫破爛飢腸轆轆已然是強弩之末。

我當下將其打翻在地捆綁了來,哥哥看這當真是方臘嗎?」

宋江聽聞大喜,趕緊道:「兄弟可真是了不得,那老和尚定是聖僧羅漢顯靈來幫助你,令兄弟獲得如此大功勞一件。待哥哥上報朝廷,可以讓弟弟還俗為官,封妻蔭子,光耀魯家門楣啊。

魯智深聽後連連搖頭:「洒家心已成灰,不願為官,只圖尋個淨了去處,安身立命足矣!」

宋江仍不死心,繼續說道:「要不兄弟和我一同回京,去京師的著名古剎任住持,也算光宗耀祖報答父母。」

魯智深仍不為所動,繼續搖頭道:「都不要,要多也無用。只得個囫圇屍首,便是強了。」

以上對話,怎麼看都是:

宋江深為魯智深考慮,希望兄弟能夠從此過上安穩愜意的生活。

但魯和尚卻幾次駁宋哥哥的好意,讓宋江十分沒有面子。
宋江是不知道魯智深「無心官場」只想做個「閒散和尚」嗎。
顯然不是,只是宋江認為「當官」才是魯智深最好的出路
魯智深跟他回朝廷,對宋江自己更是好處甚多。

而這種事情生活中其實也時常發生:

愛子心切的父母總是苦口婆心勸誡沉迷遊戲的孩子:「你要好好讀書,以後才能成才。」

為何有些人總喜歡拒絕「好意」

父母勸子女好好學習怎麼看都是愛子女的表現,卻又為什麼總是「收效甚微」甚至被孩子所「反感」。

是因為孩子沒有是非觀?或者他就是無法自控?

一個人之所以會拒絕一件所有人看起來都很「正確」的事的原因其實很簡單:

本人並不認為這是「正確」的事

當他已經明確拒絕了你之後,你依然「持之以恆」去勸誘,他心裡大抵會產生這四個想法:

1.他那麼執著於勸我去做這件事,難道我是否做這件事也和他的利益掛鈎?

2.他認為這件事那麼好,他自己怎麼不去做?

3.他那麼致力於讓我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本身就讓我覺得他並不在乎也不尊重我。

4.他是一個以「自我為中心」喜歡控制別人的人。

雖然對方是自己的父母,但是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他已經具備獨立思考並且承擔後果的能力。

就像心理學家佛洛依德說:

一個焦慮的母親每天都在為孩子不按時睡覺而煩惱。

直到我建議她「順其自然」,於是那幾天孩子天天都玩到很晚才睡。

然後早上起不了床,然後去學校被老師罰站受訓。

幾天之後,孩子自己因為不想再被老師罵就開始主動到點睡覺。

由此可見:

大多數人都是喜歡看結果而不是聽道理,孩子也不例外。

痛了,自然會改;不改,肯定是不夠痛。

有人說我也是為了孩子好,我沒有任何私心。

我有一個讀書到博士的朋友是這樣和我說她對自己母親的看法:

我並不喜歡讀書,但我母親是公務員,單位同事的孩子都發展挺好。

所以母親給了我非常大的壓力。
我不好好讀書,母親一來擔心我丟她臉,二來擔心我不能提供給她一個舒適的老年生活,三來母親更擔心我照顧不好自己還要連累她

這個說法看起來有些涼薄,但卻是真人真事。

尤其是那句:「我這麼做都是為了你」,讓眾多子女不甚煩惱。

可是一個人究竟想要什麼,是他自己知道,還是別人更清楚呢。
孩子尚且如此,何況成年人。

所以宋江太過熱情的「好意」立刻讓魯智深心生不悅。

當然魯智深的不悅其實也並不是因為覺得宋江「無事獻殷情」那麼簡單

如果你真的是完全沒有任何私心只是為了他好,我相信是個人,他都會感受到並且將這份「好意」銘記於心。

這樣的人有嗎,是有的。

比如魯智深,他可以為救萍水相逢的金氏父女三拳打死鎮關西,

從此過上亡命天涯的生活。

金氏父女許他金山銀山?女兒以身相許?

事實是只此一面以後相忘於江湖。

救,是為道義為良知,至於所謂的「利益權衡」,和尚來不及也更懶得想。

如斯任性爽快的人,為何對宋江的「好意」卻如此冷漠。

道不同不相為謀

生活里總會有一些人,彼此沒仇沒怨,卻就是相互交集不多。

比如魯智深和宋江,哪怕你是一山之主,我也只是混口飯吃而已。
究其原因:我們走的壓根不是一條道。

一日魯智深飢腸轆轆衝進一屋室,但見三個和尚正在喝粥。

二話不說兩腳踢翻便將粥米搶了過來兀自喝起來。

老和尚有些委屈的說:「我們師徒三人3天都沒進水米,好容易化緣得來一些粗米,熬粥充飢,如今這般,只等餓死了。」

魯智深看著手裡的粥,想想人家都3日未進水米,比自己更悽慘,說罷放下粥就走了。

可見魯智深雖然為盜為匪殺人放火,但心底里卻是存了「一念之仁」。

他向來「直來直往」從不「算計人心」,喜歡就留,不喜歡就去。

而宋江,骨子裡認可的是「傳統正道」,喜歡儒家「平衡之道」,因為飽讀詩書所以「善於用計」,生平最大的夢想就是當官

落草為寇並不是因為「行俠仗義」或者「拯救萬民」,僅僅是因為情婦要出賣他,他殺人泄憤並一走了之。

嚴格意義上講,宋江本就是為了「私利」才上的梁山。

上了梁山以後,他卻又並不是真的想做一個「山大王」,而是從一開始就想著怎麼發展壯大地盤,彎道超車,把兄弟們當做籌碼再去和朝廷要官當。
以宋江在去樑上前一個小吏的角色和當時宋朝官僚的黑暗,他是不可能像接受詔安後那樣做到表面榮光的。

而宋江為了被朝廷詔安,瘋狂的拉著兄弟立戰功,與農民領袖方臘火拼,最後108個好漢僅剩26個。

他以「朝廷昏庸腐敗」為由勸說兄弟上梁山為寇,然後又以「大丈夫還是要走正統報效國家」的「大義」勸兄弟跟著他接受朝廷詔安。
理由是:以前落草是逼不得已,現在有機會「迷途知返」不用再偷偷摸摸豈不甚好。

即使他心裡確實是有為了兄弟好的美好想法,但實際上,仍然是「利用」大於「好意」。

尤其是在自己不慎喝下朝廷賜的毒酒後,為了怕日後兄弟造反污他名節,最後讓李逵也喝下毒酒陪自己一起死的做法,已經算是把人性的自私演繹到了極致。

這點本質上就和魯智深形成了鮮明對比,所以魯智深從心底里並不認可宋江的「好意」

私心無罪,以私害公即是大罪

如果一種好意只是因為夾雜著「私慾」就不被人認可,未免有失偏頗。

人的身體機能就決定了:

人做任何事情都是需要消耗細胞的,所以如果不動,就能夠不消耗

但是如果動了,消耗了,就需要得到相應的能量,才能持續機體的運行。

說直接點就是:一個人要生存,就必須不斷創造能夠滿足自身需求的東西。

這是人賴以生存的基礎,可以理解為自私,但完全無私的人是無法存活的。

魯智深不認可宋江最大的原因,其實他的話里就交代清楚了:

第一我魯智深本來就是個和尚,只想找一處清淨地方了此殘生。

第二我經歷了這世間的亂世沉浮,看透了世道人心的利益糾葛,

我們燒殺搶掠早就把朝廷得罪個精光。

就像如果有人把你兒子殺了,他送你一座金山,你會真的就從心底里原諒他嗎?

估計大概率會想著「徐徐圖之」而後殺之吧。

宋江這樣「精明」的人會不知道其中風險嗎?

所謂「富貴險中求」,他為了當官,不光不顧自身安危,兄弟的死活也是不甚在意的。

宋江讓魯智深一同進京的原因也很簡單:

皇帝一定會問,誰活捉了叛軍頭目,想要當面封賞。

如果宋江此時回覆說魯智深不願意接受朝廷封賞,不是擺明著梁山好漢並不是真心歸附?宋江也有御下不嚴之嫌吧。

好在幾日過後,魯智深就圓寂了。

剩下的好漢跟著宋江去了京城。

只有公孫勝、安道全、蕭讓、金大堅、皇甫端和樂和六人最終是認可魯智深的觀點,沒有一同去當官,反而在外逍遙,大抵都壽終正寢

結局也是很快知曉:

跟隨宋江一同前往的26位兄弟,在看著大哥獲封楚州安撫使兼兵馬都總管之後沒多久,就得知宋江死訊,不是跟著上吊就是被朝廷清洗。

有句話叫「量力而為」

當你的能力還不足以支撐野心的時候,太大的貪念就容易引來災難

宋江不是笨,只是貪。

還有句話叫「不要把別人當傻子」

你真心的為別人好,不用你說,人都能感受到。

你「假意」的裝好人,即使說爛了嘴,人人心裡都跟明鏡似的。

現今的社會,宋江似的「大仁大義」大抵是只能感動和他一樣的人。

像魯智深這樣真性情的人,大抵是怎麼都無法去認同那種「好意」的吧。

參考文獻:
《水滸傳》
《大宋宣和遺事》
《宋江三十六人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