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知識助力島國應對氣候變化

貼近地面飛行 發佈 2023-02-08T09:29:26.854406+00:00

◤ 傳統知識不僅是太平洋島國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本土工具,而且國際智慧財產權法下傳統智慧財產權保護的新發展有助於島國運用傳統知識應對氣候變化。

  ◤ 傳統知識不僅是太平洋島國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本土工具,而且國際智慧財產權法下傳統智慧財產權保護的新發展有助於島國運用傳統知識應對氣候變化。

  傳統知識在太平洋島國的本土實踐

  傳統知識沒有統一的定義,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認為傳統知識是在一個社區內發展和代代相傳的有生命力的知識體系,往往構成社區文化認同或精神認同的一部分,這些知識、訣竅、技能、創新或做法存在於傳統背景下,構成當地或原住民傳統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傳統知識不僅是世界文化多樣性的體現,也構成了當地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而且在今天依然有助於應對氣候變化。

  太平洋島國地區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最前線,傳統知識是太平洋島國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本土工具。在實踐中,太平洋島國地區的農業傳統知識可以指導農業規劃,如湯加有著自己的農事曆法。農業系統中的傳統知識有著重要作用,太平洋島國的傳統農業系統能夠減輕極端氣候對島國的影響,實現可持續的農產品供給。傳統漁業的做法不僅為島國社區和民眾提供了食物與收入,還成為島國可持續生態資源管理和保護的重要措施。傳統建築方式和方法能夠應對極端氣候變化,如薩摩亞的傳統建築在設計和功能上可以有效抵禦強風。

  國際社會探索傳統智慧財產權保護機制

  傳統知識不僅具有重要的本土應用價值,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而且具有經濟和科研價值。由於以往傳統知識缺乏有效的產權保護,對傳統知識的剽竊和濫用現象時有發生。國際社會不斷探索傳統智慧財產權保護機制,《生物多樣性公約》確立了傳統知識利用的惠益分享的目標,《名古屋議定書》又進一步補充了傳統知識獲取、惠益和遵守的規定。2022年6月,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提出了一項全球計劃,該框架的四個重要目標之一便是公平分享利用生物多樣性和遺傳資源的惠益,尊重地方和原住民的傳統知識與權利。現階段傳統智慧財產權保護的新國際政策機制給太平洋島國地區應對氣候變化帶來了新的機遇。太平洋島國地區中的締約方可以受益於公約、議定書和新框架中的傳統智慧財產權保護機制。

  國際智慧財產權法下傳統知識迎來了統一的產權保護機遇。為了協調國際社會在傳統智慧財產權保護上的政策機制,WIPO在2000年設立了與傳統知識有關的專門機構,並提議和落實了有關的傳統知識保護制度,如傳統知識資料庫保護模式。現在WIPO決定,到2023年爭取就確保傳統知識得到平衡和有效保護的智慧財產權國際法文書最終達成一致意見。有效的傳統智慧財產權保護機制可以賦能太平洋島國地區有效應對氣候變化,這是因為太平洋島國地區的傳統知識資源極為豐富,國際法下的產權保護和多邊惠益分享機制能夠為太平洋島國提供更多的應對氣候變化的資金。

  傳統知識的產權價值日益得到國際社會的重視,傳統知識已經成為科技創新、經濟發展的重要源泉和動力,很多國家都對本國傳統知識進行了立法。太平洋島國地區也對傳統知識的保護進行了本土立法,早在2002年的太平洋論壇上,相關國家便提出保護太平洋島國的傳統知識,並實施了《保護傳統知識和文化表現形式的示範法》。太平洋島國地區未來可以根據國際智慧財產權法的發展,將傳統知識與氣候變化、環境保護和貿易發展聯繫起來,有針對性地立法或修改現有法律,以加強對本國傳統知識的法治保障。(社會科學報社融媒體「思想工坊」出品 全文見社會科學報及官方網站)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