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一八六一年俄國農奴制改革

煙寒若雨 發佈 2023-02-09T21:34:46.857660+00:00

在沙俄的發展歷程上有幾個重要的節點,它們的出現改變了俄國的發展趨勢。沙俄的強大與衰落也都與這些改變有著很大的關係。在沙俄近現代的改革之中,一八六一年沙俄的農奴制改革,可以說是一個飽受爭議的改革。

在沙俄的發展歷程上有幾個重要的節點,它們的出現改變了俄國的發展趨勢。沙俄的強大與衰落也都與這些改變有著很大的關係。在沙俄近現代的改革之中,一八六一年沙俄的農奴制改革,可以說是一個飽受爭議的改革。

有人認為沙俄的一八六一年改革,是沙俄的重要進步,但是也有人認為沙俄的一八六一年改革是禍亂之源。在沙俄發展的歷程中,一八六一年改革可以說是緊跟著歐洲的改革而改革,在當時時代的背景幾乎都是革新與發展。

但是改革的方向與方法,卻是一個國家最為重要的事情。要是改革成功,無疑會讓國家登上新的階梯,不斷進步。而要是失敗,不但會使國家倒退,而且甚至可能會被歷史的洪流沖洗下去。

所以改革從來不是那麼容易,它是一個國家在關鍵時刻必須要做,而且一定要做對的方向性的問題。所以看待改革成功與否的關鍵,不能只看字面的意思,必須要拿到一個相當長的歷史中去看待這次變革。

在我們發展的過程中,近代我們總結了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也是一直講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當我們把變革放到它所存在的歷史中去,切實看到它的發展,我們就會知道變革的正確與否。沙俄的一八六一年農奴制改革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改革,它的積極作用是什麼,它的影響又是什麼呢?

一、一八六一年沙俄農奴制改革的基礎

在亞歐大陸上,沙俄是一個擁有地域廣闊的國家,可以說是亞歐大陸上,占有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沙俄的領土涵蓋了歐洲地區與亞洲地區,雖然沙俄的大部分領土都在亞洲地區,但是從傳統意義上來說沙俄卻是一個歐洲國家。

這是因為沙俄在發展的過程中,雖然占據了廣闊的亞洲領土,但是它所占據的領土開發程度很低,而且常年寒冷,很少有人能在那裡定居。所以沙俄的大部分領土,是沒有什麼實際的生產能力的。

沙俄真正重要的地區,實際上是它所占據的歐洲部分。在沙俄統治亞洲之前,蒙古族人統治了沙俄地區很長一段時間,也就是蒙古人建立的政權,金帳汗國。在金帳汗國的勢力逐漸衰弱之後,蒙古族在沙俄的一個代理人伊凡一世快速崛起。

在伊凡一世之後的伊凡三世,在穩固了自己在沙俄的地位之後 ,娶了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索菲亞·帕列奧羅格。從此之後,沙俄獲得了東正教的傳承資格。有了東正教的傳承,沙俄的君主不僅有了合法性的地位,而且還擁有了繼承於古羅馬的皇帝的名稱。

所以沙俄的皇帝就可以稱自己為皇帝,其傳承來自古羅馬。在今天看來,宗教只是一種個人的信仰問題。但是在歐洲古代並不是這樣,在傳統的歐洲封建體系之下,宗教是幫助皇帝確立合法性的關鍵。

沙俄皇帝因為娶了東羅馬帝國皇帝的侄女,就獲得了宗教的認可。然後沙皇可以通過宗教來建立一整套的封建體系,來維持自己的統治。隨著沙皇通過構建封建體系,使得自己的地位快速上升。

到了伊凡四世的時代,伊凡四世開始調整內部的結構,使得自己的勢力進一步上升。伊凡四世通過大肆殺戮貴族,形成「特區」與「普通區」的概念。「特區」是伊凡四世的直屬領地,這些領地生產能力比較高,而且直接屬於伊凡四世的控制。

而普通區就是其他部族勢力所占據的地區 這些地區生產能力相對低下,土地比較貧瘠。其實伊凡四世的整個的策略還是封建體系之下,通過君主與貴族的強博弈,加強皇權的一種方式。

不過這種方式難以突破封建體系的限制,因為在強博弈之下,伊凡四世必須要增強一些勢力,來打壓其他勢力。等到他使用的勢力變得強大的時候,他又不得不把他們進行拋棄。這樣的方法其實就是中原王朝體系之下,王朝末期君主經常使用的權謀之數。

權謀之術的好處就是君主可以通過平衡各個勢力,來維持自己的穩定。但是它的壞處在於,權謀之術到了最後君主就難以再取得平衡,因為隨著君主權謀之術的使用,下層已經形成一個整體。當君主權謀之術的空間沒有了,王朝也就走到了盡頭。

所以伊凡四世雖然十分的殘暴,在執政期間殺掉了大量與他意見不合的人,在後世也被人稱為「恐怖伊凡」。但是伊凡最終也沒能使得自己的政權得到穩固,所以在伊凡四世去世之後,沙俄也進入了一個混亂期。

在混亂期結束之後,就迎來了彼得大帝以及之後的一八六一年改革。在沙俄整個的發展過程中,沙俄皇帝一直想要找到一種控制方法,來維持社會的穩定。那麼一八六一年農奴改革究竟會不會給沙俄帶來穩定與繁榮呢?

二、彼得大帝與之後的一八六一年農奴改革

在伊凡四世去世之後,沙俄進入了一段時間的混亂期。在混亂期之後,就迎來了沙俄一個發展期 這就是彼得大帝時期。彼得大帝時期,是沙俄發展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一個時期。在彼得大帝時期,沙俄最為重要的一種體系已經開始出現,也就是沙俄體系開始出現兩元分化。

這種兩元分化的體系一直影響力現代的俄羅斯體系的構建。在彼得大帝時期,彼得大帝通過建設聖彼得堡城市,使得它成為一個經濟中心。在之後,通過烏拉爾山以西的大城市建設來維持資本與大城市的運轉。

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彼得大帝通過掌控大城市的資源,來控制住沙俄內部中到中、上階級的穩固。因為只要彼得大帝控制住了大城市的資源,貴族領主就很難對他進行反叛,這種方式其實跟「太陽王」路易十四的建設巴黎是一樣的策略。

都是通過大城市控制資本的流動,進而控制貴族與有產階級。在沙俄的中部與西部,由於發展能力比較弱,彼得大帝通過與農奴主達成契約,形成沙俄的農奴制,穩定住了中到中下階級。

在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就分成了,貴族與君主之間的矛盾和農奴與農奴主之間的矛盾,但是這種矛盾是難以形成反抗的。因為皇帝擁有大城市的,而農奴主有土地的合法擁有權。因為擁有了相對穩定的兩元制結構,彼得大帝又有了大城市的資本,所以他可以進行快速的對外擴張。

對外擴張帶來的大量資本與資源,又可以使得內部更加的穩定,所以在彼得大帝時期,沙俄快速發展。不過在亞歷山大二世的時代,沙俄因為受到西方革命浪潮的與新思想的影響,開始進行1861年改革。

亞歷山大二世的改革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解放農奴。這在一定意義上是先進的,但是亞歷山大二世卻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彼得大帝建立的兩元制,在解放農奴之後難以為繼。

三、一八六一年改革之後的問題

亞歷山大二世在位的時候,除了解放農奴之外,其實做了很多重要的工作。比如修建鐵路,使得沙俄經濟快速發展。在亞歷山大執政期間,沙俄的鐵路從不到一千公里,增多到了兩萬多公里,鐵路總里數翻了二十倍。

而且在亞歷山大二世時期,他也通過戰爭掠奪了清朝大量的土地。在亞歷山大二世推出改革之後,一直到亞歷山大三世時期,沙俄整體數據看上去是一片繁榮景象,但是在後來尼古拉斯二世時期沙俄卻驟然垮塌。

其實在亞歷山大二世的一八一六年改革,就使得沙俄埋下了潛藏的危機。一八六一年改革,雖然解放了農奴,但是卻使得原本的二元制度被打破 各個地區,開始形成自己的勢力。這種勢力之間的爭鬥,使得沙俄由整體開始走向分化。

沙俄一八六一年農奴制改革,亞歷山大二世解放了農奴,在歷史上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是他的這一改革使得沙俄的二元體系開始走向崩潰。原本沙皇可以通過與農奴主聯盟的穩固體系被打破之後,農奴主開始與農奴聯盟,構建一方勢力。

而貴族也緊隨其後,與農奴主形成勢力聯盟,所以在一八六一年解放農奴之後 所造成的結果就是沙俄內部各種勢力的集結,最終導致尼古拉斯二世成為亡國之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