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醬油的傳言,一定學會辨真假~

光明網 發佈 2023-03-20T08:21:16.069739+00:00

醬油是家家戶戶不可少的調料,糖醋菜、紅燒菜、油燜菜、燉菜等都要加一點,不僅可以改變菜餚的顏色,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增添菜的口味~但你可知,吃醬油也有講究,若是錯了,胃、腎、心都受傷!

醬油是家家戶戶不可少的調料,糖醋菜、紅燒菜、油燜菜、燉菜等都要加一點,不僅可以改變菜餚的顏色,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增添菜的口味~

但你可知,吃醬油也有講究,若是錯了,胃、腎、心都受傷!

醬油,千萬不能吃太多

時間久了,危害就慢慢顯現

醬油中一般含鹽量較高,一白瓷勺(10ml)醬油中就約有1.5~2g鹽了,而長期鹽吃多了容易導致一系列身體問題:

01

增加高血壓、心血管疾病風險

當攝入過多的鹽後,為了保持體液平衡,細胞外液就會隨之增多,血容量也會增加,血壓也就升高了。

而高血壓又會進一步導致心血管疾病。據美國《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刊登的一項研究顯示:全球每年約165萬人因吃鹽過多引發心血管疾病致死!

02

傷腎

人體約95%的鹽分是以尿液形式經過腎臟排出體外的,因此,攝入過量的食鹽,也會加重腎臟負擔。

03

增加骨質疏鬆風險

鈉離子在排出體外的同時需要鈣離子的協助,換句話說,排的鈉越多,鈣的消耗越大,罹患骨質疏鬆的風險也就越大。

04

損傷胃黏膜

鹽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其中的氯離子會使胃酸濃度升高,高濃度的胃酸會腐蝕胃黏膜,進而誘發各種胃病。

因此,大家加醬油時,要「手緊一些」,別放多了,並適當減少其它調味料的用量,以免鈉攝入過量。

除了不能多吃,一些關於醬油的傳言也是不可信的:

關於醬油的傳言,學會辨真假

01

醬油吃多了會變黑?

皮膚的顏色是由一種叫「黑素」的物質決定的。它主要是由「黑素細胞」利用「酪氨酸」這種胺基酸,經一系列複雜的反應而生成。

雖然醬油中也有「酪氨酸」,但食物中酪氨酸含量較少,對膚色幾乎沒有影響。

醬油之所以黑,主要因其發酵過程中會產生一種天然的色素——類黑素。這種物質吃下去後會被分解為糖、胺基酸等基本成分,並不會流進血液、直達皮膚,把皮膚給「染」黑。

02

吃醬油,傷口會留疤?

傷口是否殘留疤痕是由傷口大小、是否感染及營養狀況等因素綜合決定的,與醬油之間不存在因果關係,食物顏色的深淺並不會影響傷口癒合。

03

孩子要吃專門的兒童醬油嗎?

事實上,我國目前並沒有專門針對兒童的食品安全標準,也沒有明確「兒童食品」定義。

在給孩子買食品時,最重要的不是看名稱,而是看營養成分表和配料表,配料表太長的最好別買;營養成分表中,若鈉含量比普通醬油低很多,則更適合兒童。

營養專家還提醒,其實在給不到1歲的孩子添加輔食時,不需要加任何食鹽;1歲-2歲期間慢慢添加,一般控制在2克內,食用醬油時減少用量就可以了,不一定非要兒童醬油。更何況,兒童醬油中所含的營養素在其他醬油中也有。

04

醬油會致癌?

有的人認為,醬油中含有焦糖色素,這種物質中含有大量的4-甲基咪唑,這是一種致癌物質,所以經常吃醬油容易增加患癌風險。

事實真的如此嗎?

世界衛生組織的致癌物名單中,4-甲基咪唑確實被列入2B類致癌物,是可能對人類致癌的物質,但目前還沒有明確證明會致癌。

而一般醬油中的4-甲基咪唑含量是完全符合相關的國際法規和法律標準的。只要我們通過正規渠道購買合格的醬油,就不用擔心吃醬油容易致癌。

選購一瓶好醬油,關鍵看三點

01

看胺基酸態氮含量

「胺基酸態氮」含量越高,則醬油品質越高,鮮味也就會越濃。根據我國食品相關標準,醬油中的胺基酸態氮含量可分為4個等級:

①特級:胺基酸態氮≥0.80g/100ml

②一級:胺基酸態氮≥0.70g/100ml

③二級:胺基酸態氮≥0.55g/100ml

④三級:胺基酸態氮≥0.40g/100ml

所以平時最好選特級醬油。

02

看工藝:高鹽稀態的更好

有的醬油會直接標註生產工藝,有的則是將生產工藝寫在產品標準號(GB18186-2000)後面。

一般來說,標註「高鹽稀態」的醬油釀造時間較長,質量比「低鹽固態」或者「無鹽固態」的醬油更好。

03

看配製原料,大豆和小麥最佳

醬油的發酵原料主要有大豆、豆粕、小麥以及麩皮。

相比之下,使用大豆和豆粕對於醬油的品質影響不大;小麥當中的糖類物質更加豐富,所以在後期發酵過程中也會使得香氣更加濃郁;麩皮成本較低,味道適中。

所以,購買醬油,建議選擇以「大豆和小麥」為原料的產品。

來源: CCTV回家吃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