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人用什麼釣魚?拋竿。

河北省文化和旅遊廳 發佈 2023-03-21T05:26:03.631598+00:00

#這麼近 那麼美 周末到河北##河北文旅看圖識景##奮進新時代 美麗石家莊##大美秦皇島 奮進新時代#釣魚的歷史非常古老,據說早在舊石器時代,先民們已經懂得用骨制魚鉤釣魚了。不過,這時候的釣魚,是作為一種捕獵食物的方式出現的,性質跟捕魚、打獵沒有區別。

釣魚的歷史非常古老,據說早在舊石器時代,先民們已經懂得用骨制魚鉤釣魚了。不過,這時候的釣魚,是作為一種捕獵食物的方式出現的,性質跟捕魚、打獵沒有區別。只有到了物質比較豐富的時代,垂釣才成了不帶實用目的、而純粹追求樂趣的休閒生活方式。

宋代時,垂釣已經是一項相當普及化的休閒活動。每一年春季,君主都要邀請大臣赴後苑賞花釣魚,這作為一項禮制固定下來,《宋史•禮志》載,「雍熙二年四月二日,詔輔臣、三司使、翰林、樞密直學士、尚書省四品、兩省五品以上、三館學士,宴於後苑,賞花釣魚,張樂賜飲。曲宴自此始……則歲為之。」

北宋皇家林苑金明池春季對市民開放期間,也會推出「有償釣魚」的項目:「池之西岸,亦無屋宇,但垂楊蘸水,菸草鋪堤,遊人稀少,多垂釣之士,必於池苑所買牌子,方許捕魚。遊人得魚,倍其價買之,臨水砟膾,以薦芳樽,乃一時佳味也」 。

1954年河北邢台曹演莊出土的北宋磁州窯白地黑花紋腰形枕(河北省博物館藏),也繪有童子垂釣圖案,可見宋時垂釣之樂已深入尋常百姓家,婦稚亦以釣魚為樂。

北宋童子垂釣枕


宋人釣魚用拋竿

那麼宋人垂釣的漁具跟今天的釣魚工具是不是一樣的呢?不妨先來看北宋邵雍《漁樵問對》中的一段問答:

樵者問漁者曰:「子以何道而得魚?」

曰:「吾以六物具而得魚。」

曰:「六物具也,豈由天乎?」

曰:「具六物而得魚者,人也。具六物而所以得魚者,非人也。」

樵者未達,請問其方。

漁者曰:「六物者,竿也,綸也,浮也,沉也,鉤也,餌也。一不具,則魚不可得。然而六物具而不得魚者,非人也。六物具而不得魚者有焉,未有六物不具而得魚者也。是知具六物者,人也。得魚與不得魚,天也。六物不具而不得魚者,非天也,人也。」

邵雍是哲學家,他寫《漁樵問對》是為了表達蘊藏於天地萬物的奧妙哲理。這個我們且不去管它,我們只需注意,漁者的回答交待了宋朝釣具必備的六個部件:竿、綸、浮、沉、鉤、餌。綸即絲線,浮即浮子,沉即釣墜,竿與餌均不用解釋吧。今天你製作一件簡易的釣魚竿,也是少不了這六個部件。

但是且慢,我們現在所用的釣魚竿,通常都是「海竿」,又稱「拋竿」,比簡易釣竿多了一個關鍵的部件:繞線輪。有了這個繞線輪,釣者便可以將餌鉤拋到很遠的水域。這樣的拋竿,似乎是洋人發明的高級貨,宋朝也有嗎?

有。這種有轉輪的拋竿,宋人形象地稱之為「釣車」。實際上唐朝已出現了釣車,我們在浩如煙海的唐詩中可以找尋到一些歌詠釣車的詩篇,如皮日休的這首《奉和魯望漁具十五詠•釣車》:「得樂湖海志,不厭華輈小。月中拋一聲,驚起灘上鳥。」寫出了海上夜釣時使用釣車的動作特點:拋。

陸龜蒙的《漁具詩•釣車》也提到了釣車的使用技巧:「溪上持只輪,溪邊指茅屋。閒乘風水便,敢議朱丹轂。高多倚衡懼,下有折軸速。曷若載逍遙,歸來臥雲族。」

不過釣車在唐詩中出現的次數比較少,檢索《全唐詩》,大約可以找到十幾處。到了宋代,詩人歌詠釣車的詩句就突然多起來了,在《全宋詩》中至少可以檢索到三四十處。這應該是釣車的應用在宋代更為普及的反映。

黃庭堅的《題花光畫山水》,寫的是江湖隱逸的釣車:「花光寺下對雲沙,欲把輕舟小釣車。更看道人煙雨筆,亂峰深處是吾家。」

李新的《漁父曲》,寫的則是江海漁翁的釣車:「黃蓑老翁守釣車,賣魚得錢還酒家。醉中乘潮過別浦,睡起不知船在沙。」

楊萬里的《過寶應縣新開湖》則描述了用釣車垂釣的情景:「兩雙釣船相對行,釣車自轉不須縈。車停不轉船停處,特地縈車手不停。」

這種「自轉不須縈」的釣車製作技巧,古人也有精到的總結。傳為宋代沈括撰寫的《洞天游錄》「漁竿」條目載,「江上一蓑,釣為樂事。釣用輪竿,竿用紫竹,輪不欲大,竿不宜長,但絲長則可釣耳。豫章有叢竹,其節長又直,為竿最佳。竿長七八尺,敲針作鉤,所謂『一勾掣動滄浪月,釣出千秋萬古心』,是樂志也。意不在魚。或於紅蓼灘頭,或在青林古岸,或值西風撲面,或教飛雪打頭,於是披蓑頂笠,執竿煙水,儼在米芾《寒江獨釣圖》中,比之嚴陵渭水,不亦高哉。」

有過豐富釣魚經驗的朋友應該知道,拋竿的特點正是「輪不欲大,竿不宜長,但絲長則可釣耳」,「竿長七八尺」(約一米五)用起來最趁手。

但《洞天游錄》很可能是清人的偽作,而非宋人沈括的作品,上引那段話應該抄自明代屠隆的《考槃餘事》。不管怎樣,我們說宋人已經掌握了製作並使用拋竿的釣魚技術,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因為有宋詩為證。

那麼宋代的釣車到底是怎麼樣子的呢?跟今天的拋竿一樣嗎?宋詩的描述語焉不詳,好在我們還有圖像史料。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的南宋馬遠《寒江獨釣圖》(《洞天游錄》誤將此圖當成了米芾作品),畫一漁翁坐一小舟,垂釣於江上。那漁翁手中所執漁竿,正是帶繞線輪的釣車,竿很短,線很長,可拋到很遠的水域。

宋代畫家工寫實,釣竿的繞線輪畫得非常清楚,為六輻條木製小轉輪。我們還可以清晰地看出,漁翁的釣竿還設有兩個過線環,一個位於線輪前方,另一個位於釣竿尖端。整具釣車的造型、功能、工作原理都跟今天的拋竿沒什麼兩樣,只不過現代釣具的工藝更加精緻、複雜,材質更為先進而已。

馬遠《寒江獨釣圖》局部

馬遠的《寒江獨釣圖》大概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幅拋竿釣魚圖。生活時代略晚於馬遠的南宋另一位畫家梁楷,繪有一組《八高僧故事圖卷》(上海博物館藏),圖卷由八幅故事畫組成,其中第八幅《孤蓬蘆岸•僧倚釣車》也畫出一竿釣車。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釣車繞線輪的構造。

梁楷《八高僧故事圖卷》局部

元明畫作中的線輪釣竿

宋代之後,在元明時期的眾多畫作中,也能夠找到釣車的蹤影,如元代吳鎮的《漁父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趙雍的《松溪釣艇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明代戴進的《渭濱垂釣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蔣嵩的《漁舟讀書圖》、沈士充的《寒塘漁艇圖》、趙左的《望山垂釣圖》(均為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都畫到了這種帶繞線輪的釣車。

吳鎮《漁父圖》局部

趙雍《松溪釣艇圖》局部

戴進《渭濱垂釣圖》局部

蔣嵩《漁舟讀書圖》局部

沈士充《寒塘漁艇圖》局部

趙左《望山垂釣圖》局部

如果仔細比較這些圖像,我們將會發現,宋畫對釣車線輪造型、結構的呈現是非常清晰的,而元明時期的畫家卻總是將線輪畫得很潦草,簡略幾筆草草了事,有些畫作甚至把線輪的位置都畫錯了。在清代的釣魚題材繪畫中,更是難覓釣車的蹤影。

這是何故呢?我覺得,可能是因為元明時期的中國畫畫風發生了大轉變,界畫沒落,文人畫興起,從宋畫的重工筆寫實風格,變為元明文人畫的重寫意,畫家再無耐心和興趣去細細勾勒一個小小的線輪。

也可能是歷史上存在兩種帶線輪的釣魚竿,一種類似於今天的拋竿,在拋釣與收線的時候,線輪可以快速轉動,即宋畫《寒江獨釣圖》中的釣車;另一種只是在釣竿前端裝一個線軲轆,並不會輪動,只是用於繞線而已。元明畫家所畫的是這種簡單的線軲轆。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是,拋竿在元明清時期未能得到普及,甚至可能在某些地方失傳,以致畫家只知道那種簡單加一個線軲轆的釣竿,而不知道結構略複雜的拋竿。

不過,從明代萬曆年間刊刻的《三才圖會》的版畫插圖中,我們還是找到了一幅《釣鱉圖》,圖中漁夫用來釣鱉的釣具,跟我們在宋畫《寒江獨釣圖》看到的釣車極相似。漁夫對繞線輪的使用手法,也與今天的拋竿釣魚差不多。

明代版畫《釣鱉圖》

從釣車入詩、入畫的情況來看,我們不妨說,至少在宋代,釣車已成了百姓家的日常器用,用拋竿垂釣於江湖河海也是尋常的生活景象。

相信許多朋友都用拋竿釣過魚,但未必都知道古人早已使用拋竿(釣車)垂釣了。

(轉自:我們都愛宋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