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態環境科技創新為農業農村現代化賦能

光明網 發佈 2023-03-26T06:34:06.904529+00:00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農業強國。筆者認為,科技創新是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的引擎,生態環境科技工作者也要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做好科技賦能,共同守護綠水青山、果甜稻香。

作者:張懿璇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農業強國。而農業強國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科技裝備強」。筆者認為,科技創新是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的引擎,生態環境科技工作者也要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做好科技賦能,共同守護綠水青山、果甜稻香。

中共中央、國務院歷年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中,無一例外都提及了農村生態環境的相關內容。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農村環境治理作為生態文明建設重要組成部分,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與城市環境污染相比較,農村環境污染更分散,治理難度也更大。農業面源污染沒有明確排污口,污染物在土壤和受納水體中的運移往往時間上隨機、空間上不確定,因此難以把握。

農村環境污染中最棘手的土壤污染,與顯而易見的大氣污染、水污染和固廢污染相比隱蔽且滯後。污染物質在土壤中也不像在大氣和水體中那樣較容易擴散和稀釋,而是不斷積累,很難靠稀釋作用和自淨化作用消除。而且,土壤污染物不僅存在於土壤本身,還會富集到農作物中,直接影響食品安全,對人畜健康的影響往往在污染發生後很長時間才能發現。例如日本被鎘污染的水灌溉稻田導致的「痛痛病」,從開始污染到出現症狀,再到發現病因,中間經歷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時間,損失無法估量也無法挽回。

僅靠切斷污染源很難恢復土壤污染;傳統上處理土壤污染常用的換土、淋洗、生物修復、固化等方法成本高昂,受污染土地需要閒置多年才能耕種。例如倫敦2012年奧運會場土壤修復工程用兩年時間才修復了66萬噸土壤,造價2億英鎊,折合每立方米修復成本約3030英鎊。日本用「客土法」修復被鎘污染的耕地,即向污染土壤中添加潔淨土壤、降低污染物的濃度或減少污染物與植物根系的接觸,花了30年時間和高達407億日元的費用。

前車之鑑啟示我們,我國不能走西方國家先污染後治理再轉嫁的道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用「兩山」理念論證了生態環境保護與社會經濟發展的辯證關係,必須通過轉變發展方式提升發展質量,實現科學、有序的高質量發展。在關係到國計民生的農業領域,保持生態平衡和治理環境污染,必須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作用,用科技賦能農村環境治理、建設美麗鄉村。

近些年,在深入打好淨土保衛戰和科技自立自強目標驅動下,我國已經開展了一系列自主研發的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技術。例如土壤重金屬原位鈍化技術,是利用自然生物副產品高溫水解產生的大量羧基、羥基、氨基、巰基等具有強絡合性的有機官能團,將重金屬離子固化穩定,形成金屬有機分子絡合物,原位鈍化在土壤中,並通過與金屬離子發生的螯合作用「層層包裹」重金屬離子,促使重金屬離子從游離態向有機絡合大分子態及殘渣化轉換,顯著降低重金屬離子的遷移能力和生物可利用性,使重金屬離子難以在植物中吸收和富集,阻斷或有效減少重金屬離子對動植物、微生物、水體和人類的有害影響。通過原位鈍化的「鎖定」和螯合作用的「阻攔」,不僅不需要花高價換土淋洗,而且對作物生產周期沒有影響,既節約了成本又提高了效益。

2023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對紮實推進淨土保衛戰作出了全面部署,也提出要強化生態環境治理科技支撐、加強生態環境科技創新體系建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是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也是生態環境科技創新重要的服務支撐對象。提升生態環境科技自立自強能力、通過科技創新改善農村生態環境質量,能夠為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實現農村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高效賦能,共同推動鄉村振興和美麗鄉村建設,滿足新時代廣大農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張懿璇)

來源: 中國環境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