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千日本間諜潛伏中國40多年,多為書院學生,實為日本侵華的幫凶

大浪淘文史 發佈 2023-03-29T20:06:32.587657+00:00

日本人為了早日蠶食中國,曾花費大量金錢在中國建立學校,名義上學習中國文化,實則培養日本間諜,讓他們一步步滲透中國。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擊右上方的「關注」。感謝您的支持和鼓勵,希望能給您帶來舒適的閱讀體驗。


2016年,我國官方披露一則消息,一位名為阿尾博政的耄耋老人竟是「雙面人」!

他利用中國經濟學家的職位便利,潛伏中國37年,更是在2009年將自己的潛伏生涯寫成了書本,詳細講述了自己給日本做事的過程。

在過去37年裡,他泄露國家機密百餘條,是個徹頭徹尾的日本間諜。

日本人為了早日蠶食中國,曾花費大量金錢在中國建立學校,名義上學習中國文化,實則培養日本間諜,讓他們一步步滲透中國。

5千多名日本間諜潛伏中國40多年,裡面的成員竟多為書院學生,他們不僅是間諜,還是侵華幫凶!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間諜的培養

東亞同文書院是由日本在1901年創立於上海的,是以進行「中國學」研究為專務的高等間諜學府。

明治維新以後,日本逐漸與西方拓展交往,他們發現西方文明沒有想像中的那般粗糙,更沒有那麼差。

而鴉片戰爭的勝利也給了日本人一顆定心丸,他們覺得自己也可以嘗試向西方文明發展。

但他們還是很重視與中國的關係,為此,他們打算實地考察中國,仔細地進行對比,然後再確定具體的方案。

1862年日本的幕吏、藩士、商人乘「千歲丸」號來到上海,那時候的中國正處於內憂外患的情況,百姓生活艱難,社會發展停滯,官僚政府也腐敗不堪。

這些現象貌似與他們印象中的「天朝上國」不一樣,根本沒有繁榮昌盛的模樣,反而像一個落魄的小國。

久而久之,他們也開始慢慢改變自己對中國的看法,覺得中國不再是以前的領導者,而是他們可以任意欺凌的對象。

為了更好地確定侵略計劃,他們打算開辦專門的研究機構。

第一個出現的機構,是由大久保利通提議的「振亞社」!

可大久保利通在中國的行為作風過於猖獗,所以沒多久就被暗殺了,組織也隨之瓦解了。

1880年,「興亞會」從「振亞社」手中接過了擔子,不僅開設了學校,還組織了專業的研究人員,其中的佼佼者小田切萬壽更是在上海財經界大顯身手。

但當時的清政府依然特別關注國家的發展問題,對於「興亞會」的存在也進行了一系列的偵查,再說,我中華泱泱大國豈是三兩載可以摸清楚的!

因此,「興亞會」也並沒有在中國存續太久!

雖然日本人的計劃接連泡湯,但他們卻絲毫沒有放棄的念頭。

自1868年日本自下而上的明治維新開始,日本就走上了軍國主義的道路,中國是他們仔細斟酌之後確定的首要目標,他們又怎麼可能輕易放棄呢?

日本急切地想進入中國市場,在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手中分一杯羹,可他們沒有足夠的人才,為了儘快實現目標,荒尾精創辦了一所間諜學校,那就是日清貿易研究所

可當時的日本國力不足,沒有足夠的經費支撐,荒尾精只能去尋求幫助。

經過他的努力,在參謀長川上操六的幫助下,首相山縣有朋同意從內閣秘密經費中給他撥了4萬元,川上操六還把自己的房子抵押給銀行,貸款幾千元,這些錢全部成為了荒尾精開設間諜學校的啟動資金。

學校開設地點為英租界的大馬路泥城橋畔,日本籍男子宗方小太郎及兩名日本現役軍人小山秋作、西村梅分別擔任班主任,總共招生150名,學制三年,主要課程有漢語、英語、中日問題等,而且所招收的學生全部為日本籍,這些學生畢業以後並不會立刻回到日本,而是需要先在中國實習一年到一年半。

1893年6月,該間諜學校的第一屆學生畢業,總共89名!

畢業以後,他們則開始進入各大行業工作,為了不被發現,有些人早早地就蓄起了辮子,偽裝身份,還有一些人也裝扮成和尚尼姑,在社會各界打探消息。

表面上,「東亞萬里無雲乾坤朗」是他們的信念與理想,其實他們就是埋藏在暗地裡的狼,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推波助瀾,泄露機密,讓我軍戰士損失慘重,接連敗退。

這些間諜會在廣島進行訓練,然後在後續的作戰中為日軍提供便利,有些會成為日軍的翻譯及調解員,有的會成為日本進攻中國的引路人。

他們為了與我軍戰士打好關係,甚至不惜出賣同伴,假意自己是痛恨侵略者的人,他們大打感情牌,成功獲得了我軍的好感。

但日本過於輕敵了,他們沒有重視中國的反擊能力,在後續的作戰過程中,日軍被我軍擊退,遲遲無法前進一步,而間諜學校也隨之解散,學生們也成為了無家可歸的人。

但是,我們都知道,日軍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他們還是不想退一步,因為日本國內的情況也不容樂觀,只有拿下中國,日本才有發展的可能。

接下來,他們開始研究開辦更加隱秘的間諜學校,全方面滲透中國。

1900年5月,南京同文書院成立,由東亞同文會的幹事長佐藤正擔任院長。

當時,佐藤正為了防止學院引起中國人的反感,他做出了詳細的應對方法,對於學校招收的學生,他主張一半中國人,一半日本人,兩方共同學習,加深交流。

可惜佐藤正身體素質過差,早早地就病亡了,接替他的名為根津一

由於義和團運動來勢洶洶,南京同文書院也沒有發展多久就停止了,轉而成為了東亞同文書院

東亞同文書院分商業科和政治科,所招收的學生全是日本人,在入學之前,學校會帶著學生們前往日本東京、大阪、神戶、京都、拜謁皇宮等地參觀,增強這些學校效忠日本天皇的決心。

這些學生畢業以後將會從事中日經濟、貿易、文化、教育、外交等領域,看似是為了推動中日兩國的發展,其實不然。

再加上該書院本身的半官方身份,允許外務省機密費資助,所以該機構的具體性質也不能輕易下定論。

據後期報告顯示,該教育機構實則為日本殖民中國的間諜培養機構!

戰爭幫凶是學生

就東亞同文學院的內部來看,「大旅行」是他們最自豪的作品,中國國情調查報告是他們最為重視且間諜價值最高的成果。

調查報告的涉及時間長達45年,涉及人員多達五千多名,旅行路線有七百多條,從第五期開始一直到42期,他們所涉足的路線就高達676條,其中不乏西藏等極北之地。

甚至是東南亞、俄國的西伯利亞及遠東地區都沒有逃過日本人的魔爪。

僅第5期到42期學生留下的旅行志就達32部、數十億字的調查報告,其中的詳細程度就連中國官方的記錄都達不到,足以見得日本間諜的恐怖之處。

1906年,一位英國軍官曾說:「日本人了解中國的程度比中國人了解本國的程度還要高!」

在調查過程中,日本政府不停地下達命令,而這些間諜就按照國家的命令開始做事。

1905年,林出賢次郎,波多野養作開始了長達274天的新疆調查之旅,他們根據英日同盟調查中俄的情況,英國主要負責新疆西南一線,而日本則主要負責新疆伊犁到蒙古的庫侖之間的地區。

他們跨過了玉門關,烏魯木齊,伊犁等地,進行了長達大半年的研究。

外蒙古視察復命書》就是他們此次的成果,書裡面詳細記錄了新疆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地區的特徵,甚至連一些本地人都不知道的軍事重點,這些間諜也打探得一清二楚。

《大旅行志》《深入內地》《大陸漫步》等著作就是這些間諜根據調查報告寫出來的書本。

而日軍參謀本部、外務省、農商務省,東亞同文會、同文書院等機構也都收到了報告,這也是他們分析中國的具體數據支撐,則成為了他們侵略中國的重要計劃來源。

由於該學校功績突出,對國家的貢獻非常大,日本外務省專門為其提供每年三萬日元的經濟支持,作為學生們出去考察中國的啟動資金。

因為該筆資金的輸入,間諜們更加無法無天,他們將長江流域和海南島作為目標,開始了調查。

將該地的發展狀況以及人口結構等方面摸排得清清楚楚!

當然,間諜們的作用遠遠不止於此,他們不僅能夠調查中國的情況,還可以進入中國社會工作,一步一步滲透中國。

這些畢業生會在中國社會中求職,他們進入各行各業,成為裡面的精英,然後獲取更加有價值的信息,無論是外交還是工商業,都可以看到這些間諜的影子,森茂教授就是其中之一。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東亞同文書院也不再假惺惺地裝腔作勢了,他們徹底回歸了日本的懷抱,開始在國內興風作浪。

該書院以「學徒出征、翻譯從軍」為名,在抗日戰爭中成為了日軍的輔助,不僅能夠在人群中周旋,還可以給日軍拖延時間,甚至可以擔任翻譯。

據國家在1938年的調查結果中顯示,東亞同文書院共有2684名畢業生,其中有1487人留在了中國,至少有415人在日軍侵華的相關部門和偽滿及蒙疆機關中潛伏工作,而剩下的學生則留在日本在華企業、銀行、商務等部門工作。

再加上東亞同文書院的半公開性質,所以很多的畢業生可以憑藉學校的關係任職於外務省,其中高達200人,日本在華領事館就是其中之一!

根據情報顯示,東亞同文書院同侵華組織「滿鐵」也有著非同一般的聯繫,只要是從該學校畢業的學生,每年都有在「滿鐵」就業的。

正因如此,「上海東亞同文書院」與瀋陽的「滿鐵調查部」,被並稱為日本在中國南北方設立的兩大情報調查系統。

測繪軍用地圖,培養日本人才,竊取他國情報都是東亞同文書院的目標,甚至連日本首相都曾在該學校就讀過。

縱然日軍如此絞盡腦汁,還是沒有成功如願!

1945年,日軍戰敗,主要領導人倉皇逃竄,而東亞同文書院也因此倒閉了,在華人員也被遣返回國了。

1946年11月,東亞同文書院最後一任院長間喜一創辦愛知大學,這將會成為東亞同文書院的未來,在以後繼續潛伏中國!

1967年霞山會在東京赤坂設立東亞書院,開辦中文班,附設東亞文化研究所。

雖為教育機構,卻改不了情報組織的內在,他們依然以交流教育為藉口,在中國活動著。

但他們的妄想終究是竹籃打水一場空,間諜不會被認可,也不會繼續存在!

參考文獻:

1. 《戰爭時期南京諜戰:沒有硝煙的廝殺》;[J];王曉易;《現代快報》(據北方新報);網易新聞;2013年9月13日

2. 《日本侵華罪行館建築師:我一直站在政府另一邊》;[J];騰訊新聞;2015-05-22

3. 《上海城市與紅色革命》;[J];王曉易;《東方早報》;網易新聞;上海;2013年8月20日

4. 《東亞同文書院京杭大運河調查初探》;[J];于振沖;日本研究;2021年04期

5. 《低徊風雲同一天——從「東亞同文書院」中國調查說開去》;[J];馮天瑜;文化軟實力研究;2019年02期

6. 《侵華戰前的特別留學:日本外務省留華學生委託培養問題》;[J];譚皓;遼寧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05期

關鍵字: